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 毫秒
11.
目的:探讨前循环串联病变血管再通顺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因前循环串联病变导致AIS并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4例,年龄39~78岁。根据不同的再通顺序将患者分为2组:A组26...  相似文献   
12.
高连波  梁然  杨帆  刘千朔 《医学临床研究》2013,(11):2184-2186,2190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与慢性肾功能不全(CR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本院566例首次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非CRI患者与合并CRI者在TOAST分型、病灶影像学分布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的差异。[结果]566例脑卒中患者中有168例合并CRI者(29.7%)。其中,大动脉闭塞型(LAA )和心源性栓塞型(CE),在合并CRI组中的比例(42.26%和13.10%)明显高于非CRI患者(22.36%和6.01%)( P <0.05);小动脉粥样硬化型(SAA)和不明原因型(SUE)在合并CRI患者组中存在比例显著低于非CRI组( 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脑卒中合并CRI患者非底节区和后循环梗死发生率(42.86%,22.41%)明显高于非 CRI患者(21.87%,11.05%);底节区梗死率(11.90%)明显低于非CRI患者(36.88%),有显著性差异( P <0.05);脑卒中合并CR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低于非CRI患者( P <0.05)。[结论]TOAST 分型可以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是否合并CRI进行初步预判,有助于进行更为深入的诊断及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磁共振证实的超急性期后循环梗死不同时间窗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及安全分析。方法将32例经头部磁共振证实的后循环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照溶栓治疗时间窗分组,分为〈4.5 h组16例,4.5~8 h组16例。所有患者在rtPA静脉溶栓前、溶栓后6 h、24 h、7 d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时行Ba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观察溶栓疗效及溶栓后脑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4.5 h组与4.5~8 h组在各个时间点的NIHSS评分及90 d BI指数、mR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指导下的超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适当延长时间窗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卒中后排泄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近期预后指标变化.方法 连续选择近期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住院期间发生排泄(排尿、排便及排汗)障碍患者69例,另有107例同期住院无排泄障碍的同病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急性期临床表现及近期预后指标变化.结果 排泄障碍组的CT中线移位例数、急性期并发症数目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出院时MMSE评分、MODS评分、NDS评分、FIM评分和MBI评分却明显低于后者(P均<0.01~0.05).结论 卒中后排泄障碍患者急性期临床表现和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低密度脂蛋白与高密度脂蛋白浓度比值(plasma low-density lipoprotei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concentration ratio,L/H)和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结果,将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50例,不稳定斑块组88例,及65例正常对照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测定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TC、LDL-C、L/H、尿酸、RDW、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稳定斑块组与对照组相比L/H水平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稳定组L/H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3)调整性别、年龄因素后,L/H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OR=1.459,95%CI 1.260~1.690,P=0.0010.05)。结论 L/H的增高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正>孤立性手部无力症状可由CNS或者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引起。其中周围神经病所致为主要原因,包括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神经根型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征、神经性肌肉萎缩、重症肌无力、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包涵体肌炎和末梢型肌病  相似文献   
17.
<正>老年脑白质疏松(LA)患者中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发病率较高。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LA与VCI的相关性。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我院经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的LA患者78例,其中男59例,女19例;年龄65~89(平均74.35)岁;平均体质指数(BMI)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与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关系.方法 根据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和血管分布的影像学模板,对75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梗死形态进行分型,评估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中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皮质前型分水岭、皮质上型分水岭梗死中颈内动脉病变率较高,皮质下型分水岭、分水岭合并穿支梗死中大脑中...  相似文献   
19.
机械取栓是目前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最有效的再通治疗方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由多项研究证实.随着机械取栓技术逐渐普及,出血转化(HT)发生及其相关因素也受到广泛关注.HT是机械取栓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可能降低甚至抵消取栓治疗获益,增加AIS患者病死率.HT与临床不良预后直接相关.该文就大血管闭塞性AI...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和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结果,将1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64例,不稳定斑块组120例,及70例正常对照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测定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血脂、肌酐、尿酸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PLT、TC、TG、LDL-C、尿酸、纤维蛋白原、PLR、空腹血糖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稳定斑块组与对照组相比PLR水平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稳定组PLR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3)调整性别、年龄因素后,PLR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OR=1.505,95%CI0.995~1.003,P=0.0010.05)。结论 PLR的增高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