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筛选干扰素β(IFN-β)启动子DNA结合蛋白的基因,探讨IFN-β基因调节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以IFN-β启动子DNA的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作为固相筛选分子,对噬菌体人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5轮“吸附-洗脱-扩增”的生物筛选过程,噬斑PCR扩增后,对所筛选克隆进行DNA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噬菌体经富集后,随机挑选52个克隆,序列测定后经过同源性搜索,确定与IFN-β启动子具有结合作用的肝细胞蛋白有6种,包括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淀粉酶突变体蛋白,锌指蛋白等与细胞发育和代谢有关的蛋白。结论 IFN-β启动子DNA与肝细胞中多种蛋白类型结合,为研究IFN-β基因在肝细胞中的表达调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核心启动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3.
HCV NS5A反式调节蛋白13(HCV NS5A trans-regulated protein13,NS5ATP13)又称核螺旋体磷酸化蛋白1(nucleolar and coiled-body phosphoprotein1,NOLC1)或核仁磷酸化蛋白140(nucleolar phosphoprotein140,Nopp140),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筛选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CP)结合蛋白,为HBV复制机制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探索新的途径。方法: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以HBV的核心启动子的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作为固相筛选分子,对噬菌体人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4轮“吸附-洗脱-扩增”筛选过程,经噬斑的PCR扩增后。构建克隆载体,最后对所筛选克隆进行DNA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搜索。结果:噬菌体经富集后,随机筛选得到7个阳性克隆.成功构建了克隆载体。序列测定后经过同源性搜索,确定了和HBV启动子结合的肝细胞蛋白基因序列,分别编码β2微球蛋白和3种未知功能蛋白。结论:用噬菌体人肝cDNA文库筛选得到了与HBV核心启动子结合的蛋白,分析了该蛋白的编码基因,为进一步研究HBV与肝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HBV为带包膜的嗜肝DNA病毒属,其基因组由松弛环状、部分双链DNA(rcDNA)组成.负链较长,约为3 200个核苷酸(nt),其5'端共价结合病毒多聚酶;正链较短,长度可变,为1 700~2800nt,在其5'端有寡聚核糖核苷酸帽.HBV基因组具有4个开放读码框(ORF),通过不同的起始密码子(ATG)编码至少7个蛋白,包括3个表面抗原:包膜蛋白前-S1、前-S2、S,HBcAg,HBeAg,病毒多聚酶(P)及X蛋白(HBxAg).包膜蛋白的作用主要是允许病毒核壳体进、出宿主肝细胞而不引起细胞裂解.前-S1蛋白由前-S1基因编码,前-S1基因区的长度在不同亚型问有所差别,在324~357 nt.前-S1蛋白在HBV生物学中具有双重作用,它既是病毒包膜装配过程中与核心颗粒结合的配体,也是在病毒感染过程中与一个尚未鉴定出的宿主细胞受体相互作用的底物.许多研究表明,HBV前-S1蛋白具有反式激活作用[1-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CV)F反式调节靶基因FTP2的反式激活基因的cDNA文库,克隆FTP2反式激活基因。方法以HCVFTP2表达质粒pcDNA3.1(-)-HCVFTP2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对照;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从中提取mRNA并合成cDNA,经RsaⅠ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组,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衔接,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埃希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PCR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人HCVFTP2反式激活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扩增后得到56个2001000bp插入片段的克隆,随机挑选其中24个插入片段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其全长基因序列,结果共获得20种编码基因,其中1个为未知功能的新基因。结论筛选到的cDNA全长序列,包括一些与细胞生长调节、物质代谢和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的蛋白编码基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的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别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2568例和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300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症发病率最高为原发性肝癌,不同时期比较发现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00),其余并发症如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发病率呈下降趋势(P=0.000)。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发病率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99,P=0.089)。除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外,肺部感染是肝硬化住院患者最易发的感染。对不同时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肝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上消化道出血均与病死显著相关(P=0.000)。结论原发性肝癌仍然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最常见并发症,也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最主要的病死原因,病死患者均伴发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妊娠中晚期服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数据库(截至2019年7月20日),收集妊娠中晚期服用TDF预防HBV母婴传播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以Cochrane协作网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RCT、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队列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连续性变量分析的效应值以标准化均数差( SMD)及其95%置信区间( CI)表示,二分类变量分析的效应值以比值比( OR)或危险度( RR)及其95 %CI表示。 结果:共12项研究纳入分析,2项为RCT,10项为队列研究,共包括HBV感染母亲1 326例及其婴儿1 281例,妊娠中晚期服用TDF者729例(TDF组),未干预或应用安慰剂者597例(对照组)。质量评价结果显示,2项RCT中1项为"低偏倚风险",1项为"高偏倚风险";10项队列研究中9项为高质量,1项为中等质量。有效性结局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TDF组母亲基线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SMD=0.15,95 %CI:0.04~0.26, P=0.008),产前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SMD= -5.41,95 %CI: -7.26~ -3.56, P<0.001),产前HBV DNA未检出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20.3%(41/202)比2.0%(4/203), OR=27.55,95 %CI:7.32~103.85, P<0.001];TDF组母亲所生婴儿HBV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8%(5/618)比9.1%(47/516), RR=0.13,95 %CI:0.07~0.27, P<0.001]。安全性结局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TDF组与对照组母亲所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死亡率、出生体重、身高和头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DF组与对照组母亲产后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1项研究结果显示TDF组母亲中1~2级无症状性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者占比高于对照组[7.2%(7/97)比0(0/100), P=0.006],其他妊娠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妊娠中晚期服用TDF可有效预防HBV母婴传播,对胎儿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感染科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6例流脑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全年均有发病,4~6月为发病高峰季节,本研究入组对象中儿童病例11例,占68.75%,成人病例5例,占31.25%。普通型14例,暴发型2例,暴发型均为儿童。儿童患者与成人患者临床症状相比,儿童患者表现较重,儿童患者的降钙素原较成人患者显著升高(t =-2.668,P = 0.028)。 结论南疆地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较高,患者多为儿童,且临床症状较成人重,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并加强适龄儿童脑膜炎球菌疫苗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感染指标在疟疾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共纳入2011年11月至2015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118例疟疾患者,124例局部细菌感染者以及64例败血症患者,对患者一般资料和感染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各组患者局部细菌感染、败血症和疟疾患者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的差异。 结果疟疾患者的降钙素原较局部感染者显著升高(χ2 = 5.89、P < 0.001),但与败血症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93、P = 1.000);疟疾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较败血症患者(χ2 = 5.32、P < 0.001)和局部感染者(χ2 = 7.85、P < 0.001)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重症疟疾患者PCT较普通疟疾患者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3.04、P = 0.002)。 结论疟疾患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有助于疟疾和不明原因感染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