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3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56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5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6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局部照射对创伤愈合过程中伤口(Fb)TGFβ1及TGFβR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132只Wistar大鼠分为单纯创伤组(对照组)和照射复合创伤组(照射组),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两组伤口愈合过程中伤后1-60d各时间点伤口成纤维细胞中TGFβ、TGFβR1蛋白及TGFβ1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单纯且口成纤维细胞TGFβ1、TGFβR1表达有明显的时相性,伤后2-21d可见表达,10d为表达高峰,照射复合创伤组其表达减弱,且表达时相延长,伤后28d仍有表达,结论:照射抑制伤口成纤维细胞内源性TGFβ1和TGFβR1的表达,表明照射使成纤维细胞自分泌TGFβ1功能减弱并对外源性TGFβ1的反应性减弱。  相似文献   
32.
5-羟色胺在大鼠实验性脑震荡脑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5-羟色胺在大鼠实验性脑震荡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Wistar雄性二级大鼠复制脑震荡动物模型。于伤后1,3,7,14及30d取脑组织,经免疫组化等技术研究5-羟色胺在脑震荡发生发展中的变化规律。结果 100g组见典型脑震肠的临床表现,其病理改变为脑血管收缩与扩张,脑组织淤血,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5-羟色胺于伤后1d表达增强,3d达高峰,7d后开始减少,而于14d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阳性染色见于大脑,海马,丘脑及小脑神经元胞浆内。结论 脑震荡以血液循环障碍和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5-羟色胺参与脑震荡发生时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可能是脑震荡时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3.
电磁脉冲对猕猴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电磁脉冲(MEP)照射后猕猴血清中部分生化指标的动态观察,探讨EMP对机体整体的影响。方法:成年猕猴5只,雄性2只,雌性3只,体重3.5-8.5kg。动物购回后,自由进食,单笼饲养观察30d。照射前进行全身检查,下肢浅静脉采血做自身对照。辐照用高场强电磁脉冲源,场强为60kV/m,脉冲上升 时间为20ns,脉宽为30μs,为6次/min,全身照射5min。于照射后6h,24h,3d,7d,14d,28d及90d分别采血,用美国Coulter-JTTR全自动生化仪检测19项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糖(GLU)、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CRE)、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及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1)、肌酸激酶(CK)与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氨转肽酶(GGT)、血胆固醇(CHOL)、血钠(Na^ )、血钾(K^ )、血氯(Cl^-)和血镁(Mg^2 )。所有数据经SPSS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猕猴被照射后6h,其血清LD-1即明显升高(P<0.05);照射后24h,血清GLU和K^ 明显升高(P<0.05);照射后3d,血清CRE和GGT明显升高(P<0.01),CK-MB,Cl^-和Mg^2 则明显降低(P<0.05);照射后7d,血清ALB,BUN,CRE,ALP,GGT和Mg^2 明显升高(P<0.05),Na^2 则明显降低(P<0.05);照射后14d,血清ALT,ALB,GGT和Mg^2 明显升高(P<0.05),TP和Cl^-则明显降低(P<0.05);照射后28d,血清LD和LBDH明显降低(P<0.05);照射后90d,血清ALT,LD,HBDH,K^ 和Mg^2 明显升高(P<0.05),而GLU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EMP可引起猕猴血清多种酶、蛋白、血糖、代谢产物及多种离子等的紊乱,既有早期影响,也表现为一定的持续效应。提示EMP可能引起猕猴多系统、多脏器的损伤。  相似文献   
34.
放射延迟伤口愈合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初步探索放射延迟伤口愈合的机制。方法:用光镜、电镜及原位末端标记法并结合图象分析技术,观察大鼠创伤组和放射复合创伤组伤口病理形态学、伤口面积和伤口区细胞数量、细胞凋亡等方面的变化。结果:(1)照射后伤口愈合:早期炎症反应明显受抑,创面渗出物减少,出血、坏死明显;中期肉芽组织生长成熟减慢,伤口收缩受到抑制;后期上皮覆盖滞后,与单伤且相比愈合时间明显延长。伤口面积测定显示:在伤口愈合过程中伤照组面积始终大于单伤组。(2)肉芽组织中细胞数量测定:照射后伤口区细胞数量的增多明显滞后于单伤组,部分成纤维细胞出现变性、坏死。(3)细胞凋亡在伤口愈合中的发生规律分析:与单伤组相比,伤照组细胞凋亡出现较早、频率较高、消失推迟。结论:大剂量辐射确实可延迟伤口愈合;辐射后细胞数量、形态及功能异常,尤其是细胞凋亡发生过度,可能是导致辐射延迟伤口愈合的延迟伤口愈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5.
γ射线照射对兔眼损伤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放射损伤小鼠小肠肠粘膜屏障和消化吸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昆明种小鼠经8Gy^60Coγ射线全身性一次照射后随机分为放射损伤对照组和胰高血糖素样肽-2处理组,设1、3、5d3个时相点,检测肠通透性、血浆内毒素含量、葡萄糖吸收能力及肠上皮蔗糖酶和乳糖酶活性变化。结果 8Gy ^60Coγ射线照射后1、3、5d肠通透性和葡萄糖吸收能力、蔗糖酶、乳糖酶活性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血浆内毒素含量在1、3d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胰高血糖素样肽-2处理组肠通透性、血浆内毒素含量、葡萄糖吸收能力和蔗糖酶、乳糖酶活性分别在3d和5d时恢复正常。结论 胰高血糖素样肽-2可促进放射损伤小鼠肠粘膜屏障和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观察高功率微波辐射对大鼠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及全身儿茶酚胺代谢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12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实验病理研究室完成。选择6~8周二级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抽签法分为假辐射组(n=10)和辐射组(n=50)。辐射组按照辐射剂量分为3mW/cm2亚组(n=10)、10mW/cm2亚组(n=20)、30mW/cm2亚组(n=10)和100mW/cm2亚组(n=10)。采用0,3,10,30和100mW/cm2高功率微波辐射大鼠,于辐射后6h、1d和7d活杀取材,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大脑皮质、海马和丘脑中谷氨酸、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4种氨基酸的含量以及尿中香草扁桃酸和高香草酸含量的变化。结果:参加实验大鼠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高功率微波辐射后6h大鼠不同脑区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大脑皮质,10mW/cm2组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含量升高,谷氨酸/γ-氨基丁酸比值降低;海马3~100mW/cm2组谷氨酸含量均显著降低。丘脑中4种氨基酸含量无明显改变。②高功率微波10mW/cm2辐射不同时间后大鼠不同脑区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辐射后6h大脑皮质谷氨酸含量升高,1d后基本恢复正常;γ-氨基丁酸含量明显升高,1d后有所恢复,7d时仍未恢复正常;谷氨酸/γ-氨基丁酸比值显著降低,1d后有所恢复,7d时仍未恢复正常。海马内谷氨酸含量明显降低;甘氨酸含量在辐射后6h明显降低,1d时基本恢复。丘脑氨基酸含量无明显改变。③高功率微波辐射后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辐射后3d,10mW/cm2组尿中香草扁桃酸含量显著升高,30和100mW/cm2组显著降低;10mW/cm2组尿中高香草酸含量于显著降低;而100mW/cm2组显著升高。结论:高功率微波辐射可引起大鼠氨基酸类和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紊乱,大脑皮质和丘脑均可见主要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含量升高,二者比值下降,提示兴奋性氨基酸参与了大脑皮质和丘脑的早期损伤,而抑制性氨基酸则与其病变恢复有关。海马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及谷氨酸/γ-氨基丁酸比值均降低,提示海马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可能与学习记忆能力的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8.
背景:脑震荡是一种轻型颅脑损伤,因其客观指标较少,常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难度。在基础研究方面,脑啡肽和多巴胺在其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尚不清楚。目的:探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在大鼠实验性脑震荡中的表达及意义。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健康Wistar雄性二级(清洁级)大鼠80只,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动物房饲养,水料任意,用于复制脑震荡动物模型,依致脑震荡所用砝码质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50,100,200g组。主要观察指标:实验动物于伤后1,3,7,14及30d活杀取脑组织,经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技术研究nNOS在脑震荡中的变化规律。结果:100g组见典型脑震荡的临床表现。其病理改变为脑血管扩张。脑组织瘀血、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nNOS蛋白和mRNA于伤后3d表达增强,7d达高峰,14d后开始减少,30d仍呈阳性表达。阳性部位见于大脑皮质、海马、丘脑和小脑神经元胞浆内。结论:脑震荡以血液循环障碍和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nNOS基因表达参与脑震荡发生时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可能对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高功率微波辐射对大鼠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及全身儿茶酚胺代谢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9/12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实验病理研究室完成。选择6~8周二级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抽签法分为假辐射组(n=10)和辐射组(n=50)。辐射组按照辐射剂量分为3mW/cm^2亚组(n=10)、10mW/cm^2亚组(n=20)、30mW/cm^2亚组(n=10)和100mW/cm^2亚组(n=10)。采用0,3,10,30和100mW/cm^2高功率微波辐射大鼠,于辐射后6h,1d和7d活杀取材,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大脑皮质、海马和丘脑中谷氨酸、天冬氨酸、1一氨基丁酸和甘氨酸4种氨基酸的含量以及尿中香草扁桃酸和高香草酸含量的变化。 结果:参加实验大鼠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高功率微波辐射后6h大鼠不同脑区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大脑皮质.10mW/cm^2组谷氨酸及卜氨基丁酸含量升高,谷氨酸/γ-氨基丁酸比值降低;海马3~100mW/cm^2组谷氨酸含量均显著降低丘脑中4种氨基酸含量无明显改变。②高功率微波10mW/cm^2辐射不同时间后大鼠不同脑区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辐射后6h大脑皮质谷氨酸含量升高.1d后基本恢复正常;γ-氨基丁酸含量明显升高,1d后有昕恢复,7d时仍未恢复正常:谷氨酸/γ-氨基丁酸比值显著降低,1d后有所恢复.7d时仍未恢复正常。海马内谷氨酸含量明显降低:甘氨酸含量在辐射后6h明显降低,1d时基本恢复。丘脑氨基酸含量无明显改变。③高功率微波辐射后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辐射后3d,10mW/cm^2组尿中香草扁桃酸含量显著升高,30和100mW/cm^2组显著降低;10mW/cm^2组尿中高香草酸含量于显著降低;而100mw/cm^2组显著升高. 结论:高功率微波辐射可引起大鼠氨基酸类和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紊乱,大脑皮质和丘脑均可见主要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含量升高,二者比值下降,提示兴奋性氨基酸参与了大脑皮质和丘脑的早期损伤.而抑制性氨基酸则与其病变恢复有关,海马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及谷氨酸/γ-氨基丁酸比值均降低.提示海马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可能与学习记忆能力的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冲击波复合四氧化二氮 (N2 O4 )染毒致冲毒复合伤大鼠对血气变化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和c fos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复制冲击伤、N2 O4 中毒复合效应动物模型 ,于伤后 3,6 ,1 2 ,2 4 ,4 8及 72h活杀 ,进行主要器官病理形态学检查 ,血气分析并采用H&E及SP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肺组织损伤病变特点及c fos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三组动物PaO2 均在伤后 3~ 6h内显著下降 ,冲毒复合伤组动物伤后PaO2 下降最为显著。三组动物的主要病理形态学均有改变 ,以冲毒复合伤组的损伤最重 ;免疫组化显示c fos蛋白于冲击伤和N2 O4 组表达均明显增加 ,而于冲氮组表达持续呈强阳性。结论 N2 O4 冲毒复合伤对血气的影响极及显著。另外 ,三组动物的主要病理形态学均有改变 ,以冲毒复合伤组的损伤最重 ;结果表明c fos蛋白表达参与冲毒复合伤对肺损伤的加重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