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应用荧光分子标记的核苷酸探针在细胞水平检测染色体和基因改变的试验方法.UroVysion是一种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尿液中诊断膀胱癌的方法,通过4种荧光标记的DNA探针,即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区域探针以及定位p16抑癌基因的9p21位点特异探针对膀胱癌相关遗传学改变进行检测.研究证实UmVysion在膀胱癌各种分期分级中的诊断敏感性均高于尿细胞学分析.UroVysion被美国FDA认证用于膀胱癌复发的监测及在无膀胱癌病史的血尿患者尿液中诊断膀胱癌.此外UroVysion还在评估卡介苗对膀胱癌患者疗效等方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2.
肾移植是治疗晚期肾病尿毒症患者的一种最有效治疗方法,短期存活率已达很高水平,但长期存活率却不能令人满意。目前器官排斥的临床治疗中,已有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虽然可以有效地控制急性排斥反应,但对慢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不佳,而且终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引起骨髓抑制、肿瘤、感染、移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分析肾移植受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及其亚群骨髓源性DC(mDC)和浆细胞源性DC(pDC)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检测28例肾移植受者术前,术后1、7和28 d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和单个核细胞数(PBMNC);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DC及其亚群的数量和pDC/mDC.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手术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和IL-12水平.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移植组术前外周血DC总数、pDC和mDC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pDC/mD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受者术后第1天外周血DC数量骤然降低,然后缓慢上升,第28天恢复至手术前的73.7%;mDC和pDC术后也降低,但mDC恢复较快,pDC恢复缓慢,至术后28 d分别达到术前水平的80.1%和50.1%(P<0.05).术后第7天,移植组发生排斥反应者mDC数量高于未发生排斥反应者(P<0.01).受者手术前后IL-10和IL-12的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 DC及其亚群的变化与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有关,其变化异常提示受者免疫状态不稳定,在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可以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4.
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1985~1996年共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1211例,均采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及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术后发生恶性肿瘤15例,发生率为1.2%。肿瘤发生的部位包括:皮肤、口腔、食道、胃、肺、肝以及泌尿系统,其中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占9例。移植术后至肿瘤诊断的时间平均为29.2个月。治疗措施为减少环孢素A的用量及肿瘤切除。8例患者发生肿瘤转移,并在1年内死于肿瘤晚期。认为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发生及种类因种族和地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治疗上困难较大,可减少环孢素A的用量至原用量的1/4,如病情不能控制,应以抢救生命为主。  相似文献   
75.
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移植肾1年存活率大大提高,但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也使感染的风险增加,一些机会致病菌的感染有上升的趋势,如曲霉的感染.尤其是在一些出现移植物功能恢复延迟、伴有糖尿病或顽固性排斥反应的受者.  相似文献   
76.
血液净化疗法包括透析疗法 (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结肠透析 )、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免疫吸附等多种治疗手段 ,目前最常用的是透析疗法。血液透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血液净化疗法。本文就血液透析疗法与技术有关的并发症及急性并发症的防治措施讨论如下。1 与技术有关的并发症1·1 空气栓塞 由于管路脱落、输液或输血走空、空气报警失灵、透析液过冷、利用空气回血时不慎失误等造成。症状与栓塞的部位和进气量有关。少量时有咳嗽、胸疼。如进气量大 ,速度快 ,气栓直接栓于大动、静脉 ,如栓塞发生在主动脉 ,病人可出现心力衰竭 ,心律紊乱…  相似文献   
77.
目的:肾移植术后发生红细胞增多症(PTE)与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动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血透析和肾移植病例55名。将病人按移植前是否接受EPO治疗,分为EPO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动态观察手术前后EPO变化过程。比较治疗组和非治疗组的差异与血象变化。结果:两组各观察点EPO实测值差异无显著性。EPO治疗组术后可见两次EPO升高高峰,分别为32IU/L和21IU/L。贫血的不受EPO变化的影响,呈稳定上升趋势,第21天两组血红蛋白平均达到90g/L,平均术后8d肾功能达到正常。肾功能延迟恢复病例,二次EPO水平升高过程欠缺。用与未用EPO组血象变化相同。术后监测EPO水平,有助于预测和判断发生PTE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8.
CO+4CD+25Clow127-调节性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是维持机体免疫耐受的一种重要因素,也可通过相同的机制削弱机体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79.
目的:群体反应性抗体可诱导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但群体反应性Ⅰ、Ⅱ类抗体哪一种同排斥反应关系更密切,目前国内报道较少.观察肾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Ⅰ、Ⅱ类抗体变化,分析不同抗体变化与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01/12于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施行肾移植100例患者中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Ⅰ、Ⅱ类抗体水平发生变化18例.通过秩和检验统计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Ⅰ、Ⅱ类抗体水平变化,分析抗体变化同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1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18例中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群体反应性Ⅱ类抗体水平较移植前显著升高(P=0.04),群体反应性Ⅰ类抗体水平无明显变化(P=0.707);9例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其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Ⅰ、Ⅱ类抗体水平变化均无显著性意义.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总体水平升高者7例,其中以群体反应性Ⅱ类抗体升高为主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该4例患者中1例因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丢失;以群体反应性Ⅰ类抗体升高为主2例均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总体降低11例,以群体反应性Ⅱ类抗体降低为主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以群体反应性Ⅰ类抗体降低为主6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结论:群体反应性Ⅱ类抗体升高易导致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群体反应性Ⅱ类抗体升高与急性排斥反应有明确的相关性,与群体反应性Ⅰ类抗体水平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