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4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74篇 |
内科学 | 627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1篇 |
外科学 | 28篇 |
综合类 | 134篇 |
预防医学 | 51篇 |
药学 | 35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55篇 |
2010年 | 63篇 |
2009年 | 76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77篇 |
2006年 | 68篇 |
2005年 | 56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目的探讨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29例≥65岁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雷帕霉素组68例和紫杉醇组61例,分别应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2组患者冠状动脉靶血管特点、手术成功率及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术后9个月晚期管腔丢失和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100%,2组术后9个月晚期管腔丢失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病死率及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雷帕霉素或紫杉醇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均较可靠。 相似文献
972.
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始于1981年。20多年来,这项治疗的成功率越来越高,安全性越来越好,普及度越来越广,已经成为公认的人类根治心脏病征途中的一个典范。目前,经导管消融已经成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典型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一线治疗方法,并且在房颤、非典型房扑和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心律失常导管消融领域内的若干重要进展进行概括性介绍,并展望其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1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可行性亦不再有争议。然而… 相似文献
973.
亚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与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临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subclinical coronary athemsclerosis,SCA)是一项基于无创检查的病理学诊断,多指采用电子束断层(EBT)等无创检查发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国外研究显示,绝大多数冠状动脉事件发生在“无血流动力学意义”的病变。因此,在具备生理意义前识别SCA,有望进行早期干预,并改善临床后果。 相似文献
974.
冠心病患者肾动脉狭窄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569例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同时进行选择性双侧肾动脉造影。结果: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6·5%(94/569)。肾动脉狭窄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χ2=19·170,P<0·001)。肾动脉狭窄的发病率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χ2=22·11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高血压和冠心病多支病变为肾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多支病变、高血压、高龄的冠心病患者应常规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975.
犬快速心房起搏心房颤动模型肺静脉及左右心房组织细胞内钙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时肺静脉及心房细胞内钙含量的变化,以期阐明房颤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快速心房起搏式房颤模型犬8只。正常对照犬8只。实验分为6组1.房颤犬左上肺静脉组;2.房颤犬左心房峡部组;3.房颤犬右心耳组;4.正常对照犬左上肺静脉组;5.正常对照犬左心房峡部组;6.正常对照犬右心耳组。每组取相应部位心肌8块。测定细胞内钙含量。结果房颤犬肺静脉、左心房峡部和右心耳组织细胞内钙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房颤犬肺静脉细胞内钙含量显著高于左心房峡部(P<0.05),左心房峡部细胞内钙含量显著高于右心耳(P<0.05)。结论细胞内钙超载,可能是肺静脉和心房发生电重构的原因;肺静脉和左心房峡部,可能是房颤电重构的关键部位。 相似文献
976.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否规范,并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1-07-01—2002-06-30与2003-07-01—2004-06-30两个时间段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注册研究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种类、联合用药、药物剂量及服用时间。结果1728例患者接受了PCI治疗,其中1006例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组),518例置入普通金属支架(BMS组),192例患者同时置入了DES与BMS,12例患者单纯球囊扩张。术后有70例患者未继续使用任何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其余1658例患者使用1种或1种以上抗血小板治疗药物。进一步分析BMS组与DES组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未使用任何抗血小板药物(BMS组52例,DES组18例,P<0.001),只使用阿司匹林一种抗血小板药物(BMS组236例,DES组180例,P<0.001),只使用噻吩并吡啶类药物(BMS组45例,DSE组39例,P>0.05),使用阿司匹林加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双重抗血小板治疗(BMS组350例,DES组808例,P<0.001)。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降低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77.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老年(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远期临床结果。方法:本研究于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连续入选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363例,在我院行PCI置入DES(n=269)或CABG(n=94)治疗。主要终点为24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次要终点为24个月时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脑血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结果:住院期间,CABG组的病死率(7.4%vs.1.9%,P=0.023)和非致死性MI的发生率(3.2%vs.0,P=0.023),明显高于DES组,CABG组的MACCE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DES组(10.6%vs.1.9%,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个月时,CABG组和DES组的主要终点事件的风险未见明显差异[22.3%vs.15.2%,风险比(HR)=1.62,95%CI 0.63~3.31,P=0.379],两组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MI、脑血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也没有明显差异;CABG组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DES组(19.1%vs.8.2%,HR 3.87,95%CI:1.24~12.37,P=0.009)。结论:本研究提示,与DES相比,CABG可能会增加75岁以上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远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而未降低再次血运重建和MACCE。 相似文献
978.
目的:对影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3个月内复发患者直流电复律成功率的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二病房行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且在术后3个月内因持续性房性心律失常住院行电复律的患者。禁食状态下,地西泮静脉注射镇静,行双向同步直流电复律,除颤电极片置于心尖区及胸骨旁右侧,能量依次采用50~200J。结果:共入选63例患者,年龄33~69岁,平均心房颤动病史14.6个月,左心房直径(42.8±5.2)mm,左心室射血分数(62.9±5.3)%。复发持续性心律失常中46%为心房扑动,54%为心房颤动,共进行97次电复律。患者即刻复律成功率为77%,其中80%一次放电复律成功。在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是否服用心律平等方面,即刻复律成功组与即刻失败组相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示年龄、左心房扩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与电复律即刻成功率显著相关。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上述因素后发现,术前心房颤动持续时间(OR=0.957,95%CI:0.921~0.994,P=0.023)和术前服用胺碘酮是复律成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即刻成功的定义是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24 h。结论: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患者,术前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和术前服用胺碘酮是电复律即刻成功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79.
目的结合细胞色素P450(CYP)2C9、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VKORC1)多态性与多项非遗传性变量建立预测中国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中华法林稳态剂量的新算法。方法 2011年1~11月于卫生部北京医院心内科选取服用华法林抗凝达标的汉族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131例,直接测序分析两个SNP位点(即:rs1057910和rs9934438),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同时详细记录患者华法林稳态剂量以及各项临床及人口统计学信息。单因素相关分析剥离出与稳态剂量密切相关的变量后对相关变量行分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针对我国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稳态剂量预测算法并与现存的其他算法进行拟合度比较。结果 131例达到抗凝目标(INR 2.0~3.0)的患者,单因素相关分析提示除了CYP2C9和VKORC1多态性外,年龄和体表面积(身高及体质量)也与华法林稳态剂量呈显著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R2=0.436)显示:上述变量在影响华法林稳态剂量个体差异性的权重分别为:20.8%、11.5%、4.5%和6.8%。结论对于中国汉族心房颤动患者,年龄、体表面积以及CYP2C9和VKORC1基因型等多种因素与华法林稳态剂量密切相关;有近1/2权重的华法林稳态剂量个体差异性可以应用我们建立的预测算法来解释,其拟合度与国内外多种算法相当。 相似文献
980.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心房颤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报道2例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起源点位于肺静脉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均伴有频发房性早搏(简称房早)的阵发性房颤,电生理检查时行两次房间隔穿刺,将两根10极标测导管通过长鞘送入左,右上肺静脉,选择性肺静脉造影证实肺静脉开口部位,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1例诱发出频发房早,另1例诱发出频发房早及房颤,且房早及房颤开始发作时的心内电图无间显示最早心房激动点位于右上肺静脉内,其局部电位分别产体表心电图异位P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