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4篇
内科学   62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134篇
预防医学   51篇
药学   35篇
  4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01.
胸痹心痛的临床证型与部分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明确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对胸痹心痛的证型影响,以寻找胸痹心痛的辨证客观化的宏观指标.方法对375例胸痹心痛病人进行辨证分型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冠心病的不同危险因素对证型的影响.结果女性阴虚证和气滞证的比例高于男性,男性血瘀证(52.1%)显著高于女性(31.5%).男性冠心病组的血瘀证显著高于男性非冠心病组和女性非冠心痛组(P<0.05).冠状动脉狭窄组的女性的阴虚证和气滞证比例显著高于男性;女性的冠心病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的阴虚证显著高于男性正常组.虚证组的体重指数、发病年龄、胸痹心痛病程均分别低于虚实夹杂证(P<0.05).内向组的气滞证显著高于性情平和组和性情急躁组,而痰浊证则显著低于后两组(P<0.05).性情急躁组的气滞证显著高于性情平和组(P<0.05).非吸烟者的阴虚证显著高于吸烟者(P<0.05),吸烟者的血瘀证和痰浊证高于非吸烟者.饮酒对胸痹心痛的证型分布无显著性影响.肉食嗜好组的痰浊证显著高于非肉食嗜好组(P<0.05),肉食嗜好者的冠心病组和的痰浊证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Fat1c0)和无肉食嗜好的冠心病组(P<0.05);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证型分布无特殊性.结论性别、体重指数、患病年龄、胸痹心痛病程、性情、吸烟、肉食嗜好的临床证型各有特点,而饮酒嗜好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不同其证型无特殊.  相似文献   
102.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腔正常或缩小,但在疾病的自然病程中有一部分病例出现心腔进行性扩大,伴或不伴有室壁变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呈现出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称为肥厚型心肌病扩张期或肥厚型心肌病的扩张型心肌病相。我院曾收治2例为直系血缘关系(母子关系)的肥厚型心肌病扩张期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3.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经肺静脉射频导管消融与肺静脉超声消融两种方法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 资料和方法 20例患者平均年龄(45.6±15.1)岁,经临床症状、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证实为阵发性房颤(每次发作持续时间<24h),排除扩张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及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心力衰竭导致的房颤;发作频率>2次/周;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效果不佳。其中10例行肺静脉超声消融治疗,其余10例行肺静脉射频导管消融治疗。两组  相似文献   
104.
缺血性心脏病猝死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心脏病是心脏性猝死(SCD)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而其又与性别、年龄、种族以及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有关。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是SCD后幸存的所有患者降低SCD的首选治疗方式(二级预防),而缺血性心脏病猝死一级预防可采用抗心律失常药,介入治疗以及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他汀类药物,但是否预防性使用ICD仍存在争议。此外,健康生活方式也应成为预防SCD策略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基因变异功能学研究在临床不典型长QT综合征(LQTS)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先证者有晕厥事件,心电图无QTc延长,临床疑诊LQTS;基因检测显示KCNH2基因M756V变异;家系中变异携带者QT正常,无心脏事件。分别使用含有野生型(WT)和突变M756V HERG基因的pcDNA3.1重组质粒进行转染,设WT+M756V共转染组。转染后进行膜片钳和免疫组化研究明确临床诊断。结果 HERG M756V组电流较WT组明显减低,提示M756V变异为具有病理意义的LQTS突变;HERG M756V与WT共转染并无明显负显性机制。免疫组化研究表明HERG M756V蛋白存在转运障碍。结论体外功能学研究证实KCNH2基因M756V变异为LQTS突变,为临床疑诊患者提供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电生理特征,并对其射频消融治疗的结果进行评价。方法 38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常规放置高位右房冠状静脉窦及左、右上肺静脉同步标测导管电极,进行标测。以房性早博或房颤开始发作时局部双极电位较体表心是图P’波起点最提前处为消融靶点。结果 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房颤其电生理特征包括:①肺静脉布于双上肺静脉(占87.05);②房颤发作呈局灶触发(87.1  相似文献   
107.
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冠心病患者不作冠状动脉预扩张直接行支架置入,分析疗效和成功率。结果80例患者中有90处病变(置入支架),不预扩张成功置入85个支架,成功率为94%,有3处(3%)病变支架不能通过,经预扩张后再次成功置入,1个(1%)支架脱载。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在选择的冠心病患者中,不做预扩张直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测量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肺静脉的开口直径。方法 连续5 1例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根据选择性肺静脉造影测定双上肺静脉开口直径和致心律失常的肺静脉开口直径。结果 共发现 76根致心律失常性肺静脉 ,其中左上肺静脉 31根、右上肺静脉 2 9根、左下肺静脉 13根、右下肺静脉 3根。致心律失常的左上和右上肺静脉开口直径分别为 (13 7±0 9)mm和 (13 9± 1 1)mm ,显著粗于非致心律失常的左上和右上肺静脉开口直径 [分别为 (12 8± 1 3)mm和 (13 0± 1 1)mm ,P <0 0 1]。结论 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致心律失常的肺静脉存在开口部扩张。  相似文献   
109.
长久以来,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一直困扰着我们,过去10年开展的导管射频消融术为房颤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期,新型抗凝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断涌现也为房颤治疗增添了不少亮点.今天当我们再次从改善症状和预后的角度考虑房颤的治疗策略时,是否会有新的启示与发现?  相似文献   
110.
房室结改良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的特征性心电改变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时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 (Ⅲ度AVB)前的特征性心电改变。回顾分析自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RFCA治疗AVNRT放电过程有完整心内电图记录者 486例。放电过程中有室房 (VA)阻滞、快速交界心律 (≥ 16 0bpm)和 /或房室 (AV)阻滞称为特征性心电改变。Ⅰ组 387例 ,任何一次放电过程中无特征性心电改变 ;Ⅱ组 99例 ,有一次或一次以上放电过程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Ⅱ组中有特征性心电改变的放电共 316次 ,即刻停止放电组 (Ⅱa组 ) 2 19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后 2s以内停止放电 ;延迟停止放电组 (Ⅱb组 ) 97次 ,指发现特征性心电改变 2s后停止放电。结果 :①AVNRT消融总成功率 97.9%(4 76 /4 86 ) ,永久性Ⅲ度AVB 0 .41% (2 /4 86 )。②特征性心电改变中VA阻滞占 72 .5 % (2 2 9/316 )、快交界心律占2 0 .6 % (6 5 /316 )、AV阻滞占 7.0 % (2 2 /316 )。③Ⅲ度AVB(包括一过性和永久性 )发生率为 2 .3% (11/4 86 ) ,其中Ⅰ组为 0 (0 /387)、Ⅱ组为 11.1% (11/99) ,P <0 .0 0 0 1。④Ⅱa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0 .9% (2 /2 19)、Ⅱb组Ⅲ度AVB发生率为 9.3% (11/97) ,P <0 .0 0 1。RFCA改良房室结治疗AVNRT时Ⅲ度AVB均发生在特征性心电改变之后 ,发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