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4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0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142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8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81.
脊髓血管胚胎发生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人胚胎脊髓血管的发生发育过程 ;分析胚胎脊髓血管的结构特征以及与成人脊髓血管结构的关系。方法 :采用胎龄 30d~ 2 8周的胚胎及胎儿、新生儿和成人尸体标本 ,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对脊髓血管胚胎各期的发育特征进行了描述。神经管未闭合时 ,周围的间充质内已出现了毛细血管网 ,逐渐向基板和翼板集中 ,并沿神经根走行 ,进出椎管 ,每一节段均有两对 ,左右对称。表面的毛细血管垂直向脊髓内发出分支 ,部分分化成各级动、静脉 ,并在髓内发出分支 ,构成毛细血管网。原基板外周的毛细血管网随脊髓的生长 ,形成了脊髓前动脉纵轴。颈髓前动脉多保持双干结构。脊髓后动脉为双干 ,在外侧方。胎龄 3个月以上的胎儿脊髓血管已与成人大致相仿。结论 :脊髓前动脉在胎龄 8周时 ,胸腰段就已经融合为一条。颈髓的脊髓前动脉多为双干 ,有相互靠近的趋势。胎龄 3个月以上的胎儿脊髓表面血管形态已经与成人大致相仿。脊髓血管是神经管周围间充质中的毛细血管网随着脊髓的生长 ,通过相互融合和不均衡退化等机制 ,逐渐演化过来的  相似文献   
82.
大鼠心肌间质胶原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肌间质胶原网络的形态构筑及其功能意义。 方法 利用四氧化锇和氢氧化钠细胞浸渍方法 ,于扫描电镜下对大鼠心肌间质胶原进行观察。 结果 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相互交织充填于心肌细胞及毛细血管间。粗胶原纤维平行或斜跨于细胞和血管表面 ,形成粗大的框架式结构 ;细胶原纤维卷曲蓬松 ,呈鞘状包裹心肌细胞和毛细血管 ,相邻的胶原鞘彼此融合形成间隔。 结论 心肌间质胶原网络由粗大的框架式结构和纤细的胶原网组合而成 ,它对维护心肌细胞的正常功能可能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为探讨慢性低频电刺激影响骨骼肌耐疲劳性的机理。方法:用频率为2Hz的电脉冲刺激家兔背阔肌4周,采用组织化学和血管灌注组织切片、图像分析方法,观测背阔肌纤维类型及能量代谢、血供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背阔肌经慢性低频电刺激,其Ⅰ型纤维所占比例由18.4±2.2%增加至29.3±3.4%。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肌糖原含量及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增加。结论:2Hz的电刺激可以使背阔肌耐疲劳性增强,为背阔肌动力型心肌成形术提供了实验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84.
自1987年证实内皮细胞(endo thelial cell,EC)合成并释放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以来,NO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即倍受重视。目前的研究表明,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NO/nitric oxide sgnghase,NOS)不仅在心血管、免疫、神经系统中有着广泛的生理功能,而且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5.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影像学研究进展、外科治疗等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血压的神经生理调节及延髓腹外侧微血管减压术对血压的影响。得出延髓腹外侧微血管减压手术对原发性高血压有一定的降压治疗作用。并指出随着基础研究和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对于内科联合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外科技术进行延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为进一步探讨临床高血压病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手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6.
中西医结合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分为两组进行临床观察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5例,用甲硝唑加中药联合治疗;单纯西药对照组44例,用甲硝唑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治愈率和用药后症状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优于西药组。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0.5%罗哌卡因在80岁以上高龄患者下肢骨科手术腰-硬联合麻醉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130例ASAⅢ—Ⅳ级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的高龄患者,随机均分为硬膜外组(EA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分别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腰麻加硬膜外麻醉。根据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以及心功能情况,酌情输红细胞悬液。观察各组局麻药用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阻滞完善时间、痛觉恢复时间。同时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结果:CSE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明显快于EA组(P〈0.05或P〈0.01)。CSEA组麻醉效果优于EA组(P〈0.05)。EA组血流动力学影响大于CSEA组(P〈0.05)。EA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CSE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SEA组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麻醉效果比EA组更好。  相似文献   
88.
目的:通过与教育各界人士的访谈,了解目前青少年生殖健康存在的问题,并对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探讨。方法:采用面对面个人深度访谈的定性调查方法。结果:从性的社会性、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传统教育与新理念的冲突、宣传教育的主流导向等方面,分析当今青少年在生殖健康方面面临的风险和问题,如早恋、早孕、人际关系困难和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等。结论:了解当今青少年所面临的生殖健康问题,让我们认识到了为青少年提供生殖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建议教育者要从青少年的视角看待实际出现的问题,以防疏代替拦堵的教育理念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汀组口服度洛西汀,联合组口服度洛西汀和静脉滴注硫辛酸,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median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phil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PNCV)、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ulna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UNCV)均显著提高(P<0.05);联合组治疗4周、8周后MNCV、PNCV、UNCV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同期西汀组(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强度简易评述量表(VRS)、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评分显著下降(P<0.05);联合组治疗4周、8周后VRS、NR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同期西汀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77%和2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肌酐(SCr)指标水平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度洛西汀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轻疼痛症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0.
自由基在慢性氟中毒大鼠肾脏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目的 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法直接检测自由基含量,研究慢性氟中毒大鼠肾脏损伤与自由基的关系,从而确定自由基在肾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未作任何处理;染氟组,自由饮用含氟化钠132.6mg/L的含氟水;抗氧化中药治疗--染氟组,自由饮用132.6mg/L的含氟水,同时每日经腹腔内注射抗氧化中药丹参绞股蓝复方3.125ml/kg,实验6个月时检查动物。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自由基,染氟组明显升高,抗氧化中药--染氟组则无明显差异;血、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染氟组明显降低,抗氧化中药--染氟组则无明显变化;丙二醛(MDA),染氟组明显升高,抗氧化中药--染氟组则无明显改变;电镜下见染氟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嵴变短、溶解、消失,有巨大线粒体,内质网扩张,粗面内质网核糖体脱落等变化。抗氧化中药处理的染氟组未见肾脏病变。结论 氟中毒的肾脏病变可能是自由基损伤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