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3篇 |
内科学 | 64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14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对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73例HCM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病死率、HCM相关死亡因素、心功能状态、心力衰竭再住院率、脑卒中发生情况及抗凝药物应用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做出生存曲线,分析房颤对HCM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467患者完成随访,随访率81.5%,随访时间6个月~10a;其中123例(26.3%)有阵发性或永久性房颤;随访结束时死亡42例,其中HCM相关死亡31例;房颤患者心功能Ⅲ~Ⅳ级(55.3%)比例高于无房颤患者(21.8%)(P<0.01),脑卒中发生率(22.0%)高于无房颤患者(2.3%)(P<0.01)。结论房颤可增加HCM患者脑卒中发生概率,降低患者心功能状态,降低HCM患者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62.
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国产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设计 ,将5 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成试验组 (厄贝沙坦组 ) 2 7例和对照组 (缬沙坦组 ) 30例 ,起始剂量分别为 75mg·d-1和80mg·d-1,2周后如DBP仍≥ 90mmHg ,则加量至 15 0mg·d-1和 16 0mg·d-1,疗程 4周。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血压均明显下降。试验组总有效率 86 .6 % ,不良反应发生率 7.4 %。对照组总有效率 93.3% ,不良反应发生率 10 .0 %。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国产厄贝沙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 ,其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均与缬沙坦相似 相似文献
63.
患者男,40岁,主因突发心悸,胸痛3h入院。外院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Ⅰ、Ⅱ、Ⅲ、aVF、V2~V6导联ST段压低,aVR导联ST段抬高。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图大致正常。心肌标志物升高,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96h后心肌标志物恢复正常。考虑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致心肌标志物升高。 相似文献
64.
711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和总结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方法:利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2006- 09至2008- 09期间连续登记注册的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11例HCM 患者平均年龄47岁,男性占67.7%.<14岁患者、>65岁和15~64岁患者所占比例分别是3.4%(24例)、14.3%(102例)和82.3%(585例).91.3%(649例)为不对称性肥厚,54.8%(373例)为梗阻性肥厚.心肌损伤72.0%(34/47例)表现为心脏核磁的延迟强化.711例HCM患者终末阶段中射血分数<45%和(或)左心室扩大者占2.95%(21)例.心房颤动发生率15.2%(108例),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房增大和病史是HCM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1).34.7%(24例)患者有心源性猝死,不同风险因素中以晕厥最常见23.7%(159).并存病中高血压24.8%(175例)和冠心病4.38(31例)、糖尿病2.8%(20例)是较多见的.>65岁老年患者与<65岁患者比其女性、并存病比例高、心功能差等特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本组病例显示表型HCM患者以青壮年为主,轻、中度心功能下降是患者的主要表现,且梗阻和心房颤动存在对其影响最为突出.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可明显改善梗阻症状. 相似文献
65.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前瞻性研究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变化 ,并观察其与术后心性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入选行单个原位病变PCI的 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组 )和 16例稳定性心绞痛 (SAP组 )患者 ,测定术前、术后 2 4、4 8及 72h的hsCRP水平 ,随访术后心性事件 ,观察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1)UAP组和SAP组术后hsCRP均明显增加 ,UAP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SAP组 (P =0 .0 2 )。 (2 )平均随访 (10 .16±1.76 )个月 ,发生心性事件 12例 (其中UAP组 9例 ,SAP组 3例 ) ,两组心性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UAP组发生心性事件的 9例术后 72h的hsCRP仍保持较高水平 ,而无心性事件的 2 1例则呈下降趋势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3)。 (3)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仅术后hsCRP值、年龄与心性事件显著相关 (RR =1.2 3,P =0 .0 13;RR =1.19,P =0 .0 2 3)。结论 UAP患者PCI术后hsCRP增加幅度明显高于SAP患者 ,在行PCI术后 72h的hsCRP水平持续升高 ,提示术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 ,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66.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冠心病 (coronaryarterydisease ,CAD)的存在明显地影响着肥厚型心肌病 (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 ,HCM )患者的临床过程[1] 。然而 ,仅根据无创性检查和患者的症状很难做出二病共存的诊断[2 ] 。国内有关HCM合并CAD的报道不多。现总结我院 1 986~ 2 0 0 2年的资料如下。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95例HCM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或 /和介入治疗 ,男 6 3例 ,女 32例 ,平均年龄 4 5 6 (1 3~ 78)岁 ,入院时明确HCM病程 (6 4± 5 3)年。有高血压病史 1 5例 ,年龄在 39~ 78岁 ,糖尿病患者 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 相似文献
67.
合用卡托普利和氯沙坦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胶原修复及早期左心室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早期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对梗死区生长因子及胶原浓度的影响以及继而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AMI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卡托普利组和合用组,用药14d后测定梗死区及非梗死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羟脯氨酸含量、心功能、左心室容积及重量。结果合用组梗死区AngⅡ、羟脯氨酸含量低于卡托普利组,TGF-β1也有减低趋势,而非梗死区AngⅡ、TGF-β1及羟脯氨酸含量2组间无差异。用药组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合用组左心室舒张功能有低于卡托普利组的趋势;合用组左心室重量大于卡托普利组,但2组左心室容积差异无显著性。结论AMI后早期联用ACEI和ARB降低梗死区生长因子及胶原含量,不利于梗死区修复和左心室的较早期重构。 相似文献
68.
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的作用地位已确立,而冠心病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最主要病因,提示他汀类药物可能对心力衰竭患者有益。但也有研究显示,低总胆固醇水平可能预示慢性心力衰竭预后不良。如何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目前还缺乏足够研究。本文中我们将支持及反对慢性心力衰竭中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文献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