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胰岛索抵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和胰岛索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的水平升高及IGFBP-1的水平降低可能与乳腺癌发生有关.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体育锻炼,可降低肥胖女性胰岛素、IGF及IGFBP-3水平,预防乳腺癌发生.药物治疗可以改变胰岛素水平,降低IGF-Ⅰ生物效应,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测定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ESC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期因子(MK)水平变化以及肿瘤组织中MK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ESCC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5例ESC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MK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ESCC患者肿瘤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MK蛋白的表达.结果 ESCC患者血清MK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1006±0.0624、0.0455±0.0155)(t=6.203,P< 0.001),术后血清MK表达水平下降明显(吸光度值为0.0752±0.0267)(t=4.357,P< 0.001).MK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x2=0.131)、TNM分期(x2=0.315)及淋巴结转移(x2=0.282)无关(均P>0.05),而与细胞分化程度(x2=10.326)、浸润程度(x2=20.556)、脉管累及情况(x2=4.223)相关(均P<0.05).结论 MK在ESCC患者血清及肿瘤组织中过度表达,与ESCC的发生相关,肿瘤是引起术前MK水平升高的始发因素,肿瘤的侵袭性对MK水平的影响远远大于肿瘤的进展情况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血清水平联合检测对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分期、分型,病理类型和疗效观察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以100名健康人做对照,检测217例宫颈癌患者,其中手术或放射治疗后119例CEA与SCC-Ag血清水平.结果:宫颈癌患者CEA与SCC-Ag血清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SCC-Ag检测宫颈癌的敏感度、准确度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CEA,均P<0.01;宫颈癌分期(0期-Ⅲ期)CEA和SCC-Ag血清水平组间比较,均P<0.01;宫颈癌分型(糜烂型、外生型、内生型和溃疡型)CEA和SCC-Ag血清水平组间比较,均P<0.01;治疗后缓解(CR+PR)的患者CEA和SCC-Ag血清水平明显下降,P<0.01,未缓解(MR+ PD)的患者明显升高,P<0.05.另外,在检测的5例宫颈腺癌患者中有4例CEA血清水平高于界值,2例SCC-Ag高于界值.结论:宫颈癌患者CEA和SCC-Ag血清水平均明显升高,SCC-Ag对宫颈癌的诊断要优于CEA,而CEA对宫颈腺癌的诊断可能是一个良好的指标.两项检测对宫颈癌的分期,分型均有临床指导意义,特别是对宫颈癌的疗效观察作用明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察致敏的树突细胞(DC)治疗膀胱肿瘤(BT)后血液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F344大鼠44只,称重后随机分为4组;均采用膀胱灌注N-甲基亚硝基脲(MNU)制成BT;第11周4组分别经皮下注射磷酸缓冲液(PBS)、未致敏DC、肿瘤抗原及致敏DC,每周1次,共4次;实验第15周,经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结果致敏DC组膀胱重量比其他三组轻(P〈0.05)。致敏DC组BT病理分期低于PBS组和未致敏DC组(P〈0.05);CD3^+ T细胞在致敏DC组低于其余三组(P〈0.05);CTL在致敏DC组高于其余三组(P〈0.001)。结论应用致敏DC经皮下注射治疗大鼠BT可降低肿瘤的病理分期,未致敏DC皮下注射对膀胱肿瘤治疗无效,肿瘤抗原皮下注射对膀胱肿瘤治疗效果欠佳。致敏DC可通过呈递抗原来激活CTL增生而发挥其免疫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IGF结合蛋白(IGFBPs)体质量指数(BMI)、腰臀围比(WHR)的变化及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检测对象为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间住院收治和门诊复查的结直肠癌患者615例(术前检测244例,术后371例)和健康对照者1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胰岛素、IGF-1和IGFBPS水平。结果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胰岛素、IGF-1水平和IGF-I/IGFBP-3比值与健康对照组、术后患者比较,均明显升高,IGFBP-3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直肠癌术后未发生转移者与有肝或腹腔远处转移者胰岛素、IGF-1、IGFBP-1、IGFBP-3、IGF-1/IGFBP-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患者WH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和P〈0.05);而BMI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患者WHR、BMI与胰岛素水平、IGF-1/IGFBP-3比值呈正相关(P〈0.01,P〈0.05),与IGFBP-3呈负相关(P〈0.01,P〈0.05);直肠癌患者WHR与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及BMI与血清IGFBP-1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与其他无相关性(P〉0.05)。结论胰岛素、IGF-1水平和IGF-I/IGFBP-3比值升高及IGFBP-3水平降低,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但与肿瘤转移与否无关,中心性肥胖是结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6.
 [摘要] 目的:测定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midkine(MK,中期因子)水平变化以及肿瘤组织中MK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ESCC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55例ESCC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和30例正常人血清MK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ESCC患者肿瘤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MK蛋白的表达。结果:ESCC患者血清MK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术后血清MK表达水平下降明显(P<0.05)。MK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与细胞分化程度、浸润程度、切缘脉管累及情况相关(P<0.05)。结论:MK在ESCC患者血清及肿瘤组织中过度表达,与ESCC的发生相关,并可能促进肿瘤的侵袭及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研究亚高温盆腔区域热疗致原位膀胱肿瘤大鼠发生热休克反应后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方法 经尿道膀胱灌注N-甲基亚硝基脲(MNU)制备大鼠膀胱肿瘤动物模型35只,随机分入短期组,包括肿瘤对照组(A组)、单次热疗组(B组)、间隔24 h再次热疗组(C组)、间隔72 h再次热疗组(D组)和长期组,包括肿瘤对照组(E组)、间隔24 h再次热疗组(F组)、间隔72 h再次热疗组(G组).用内生场热疗系统从体外加热大鼠盆腔至41 ℃.热疗后对肿瘤、引流淋巴结、脾脏中免疫细胞的变化进行病理研究,检测血清鼠 IFN-γ含量.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到B、C、D组肿瘤组织中有较多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F、G组中性粒细胞聚集,巨噬细胞吞噬凋亡小体.短期组中B、C、D组膀胱肿瘤组织、淋巴结及脾脏中S-100蛋白阳性细胞率均高于A组(P<0.01).膀胱肿瘤组织及脾脏中CD8阳性细胞率、血清鼠 IFN-γ含量A、B、C、D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57、0.440、0.523).长期组中F、G组的各项数据均高于E组(P<0.01).结论 随着亚高温盆腔区域热疗次数的增加肿瘤鼠的免疫细胞重新分布,有利于肿瘤抗原提呈及效应细胞攻击肿瘤.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猪链球菌诱导的小鼠脾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姜黄素对猪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休克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猪链球菌和姜黄素的细胞毒作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相关炎症因子。结果所选剂量猪链球菌和姜黄素均未发现明显细胞毒作用。猪链球菌诱导脾细胞产生了促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IL-12和较高剂量的IFN-γ以及少量的IL-1β,同时也产生了抗炎因子IL-10。姜黄素对促炎因子都有抑制作用同时降低了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比例。结论姜黄素能够降低猪链球菌诱导小鼠脾细胞产生的促炎因子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09.
乳腺癌与瘦素受体基因变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瘦素受体(OB-R)基因第exon4、exon6变异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 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2005年1月至12月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癌灶组织85例,良性病组织30例,健康人群抗凝血50例.采用PCR扩增、测序的方法检测标本中OB-R基因exon4、exon6的变异情况.结果 OB-R基因exon4在乳腺癌、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均未发生变异.OB-R基因exon6的668核苷酸位点处发生了A→G的碱基颠换,导致Gln223Arg,乳腺癌组68例(68.24%),良性疾病组20例(66.67%)和健康对照组33例(66.00%)分别发生碱基颠换,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癌组的52例超重和肥胖患者中有43例(82.69%)OB-R基因exon6位点处碱基颠换明显高于与正常体重的17例(51.52%)患者,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2.89,P《0.01).结论 OB-R基因exon4与乳腺癌发生无关,exon6的变异与体重指数改变的乳腺癌患者有关.  相似文献   
110.
瘦素及其在肿瘤发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瘦素是近年来发现的肥胖基因的表达产物 ,在人体能量平衡、脂肪代谢的调节以及在神经内分泌、生殖和造血系统的影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瘦素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就瘦素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