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作者报告两例“人体科技”所致精神障碍 ,并对其病理心理进行了分析和随访。例 1,患者女性 ,年龄 5 4岁 ,已婚 ,大专文化。患者看到有关“人体科技”的书后 ,相信看了书就能接收到“信息” ,希望练功能治好胆道疾病 ,1994年初则到茶室集体练功、喝信息茶、听“人体科技”的录音带。第一次练功看见有人又哭又笑 ,患者也逐渐进入状态 ,并认为“人体科技”功给她带来很多好处。半年后开始辟谷 ,面部皮肤过敏和胃病再没有复发 ,认为已接受到“信息” ,并称自己能够看见黑板的字会慢慢变大。继之 ,从早上一直练功至深夜。半年后 ,当练功结束 ,突…  相似文献   
12.
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在睡眠状态下脑电生理活动的变化。方法应用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技术,对24例CFS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NC)进行多导睡眠图(PSG)整夜监测。结果总记录时间NC组为(488.7±21.7)min,CFS组为(515.9±31.7)min;睡眠潜伏期NC组为(19.9±9.8)min,CFS组为(40.1±11.7)min,CFS组均较NC组明显延长(P<0.05或P<0.01)。第1阶段睡眠增加,NC组为(9.1±1.9)%,CFS组为(14.9±7.9)%;第2阶段睡眠减少,NC组为(56.2±4.7)%,CFS组为(48.8±18.7)%,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同时REM睡眠与神经症相似;REM潜伏期前移,其活动量、强度和密度均增加。结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类同于神经症患者,睡眠结构紊乱,应与神经生化结合进一步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背景自确立"气功所致精神障碍"诊断单元以来,有关练功过程是否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生理状态,气功发功与催眠诱导对中枢系统产生效应有何异同,一直缺少实验观察的比较分析.目的观察正常成人处于"正常态"、"气功入静态"和"催眠状态"的脑诱发电位变化,分析气功发功和催眠诱导对大脑生理过程效应的异同.设计以正常成人为观察对象的脑诱发电位实验.单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对象2001-09/2002-12上海市精神病院职工、实习医生、志愿者不同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共52人.方法①使用美国Nicolet Spirit诱发脑电生理仪,按国际10/20系统方法安置电极,置头皮Cz,C3,C4,Pz,Fz部位.言语性或凝视性诱导催眠.催眠过程持续约20~30 min,其中诱导10~15 min,确定被试者进入被催眠状态后进行实验观察.②与上海市气功研究所和民间气功师合作,由他们向被观察对象发放"气功外气".认定"气功入静"的程度根据民间标准,由气功师确认进入状态后,进行实验观察,整个过程约持续20~30 min.③观察分别处于正常对照、气功入静和催眠状态下参与者脑电活动中事件相关电位(关联性负变,P300电位)和感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听觉脑干反应)潜伏期和波幅变化,将观察值进行2×2析因设计的单因素变量线性模型多元方差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事件相关电位观察结果.②感觉诱发电位观察结果.结果因催眠诱导效果欠佳和脑诱发电位记录不全等原因共脱落3例,最终对49例进行统计分析.①事件相关电位观察结果催眠状态下P300电位(靶刺激-P3)波幅比正常态降低[(4.18±2.23),(6.07±3.23)μV,P<0.01];关联性负变(M2)波幅与正常态和气功态相比降低[(5.93±3.36),(7.83±4.49),(7.76±4.42)μV,P<0.05].②感觉诱发电位观察结果催眠状态下听觉诱发电位(P2)与正常态和气功入静态相比波幅降低[(2.01±1.28),(2.71±1.83),(2.73±1.34)μV,P<0.05];催眠状态下视觉诱发电位(P2,P3)波幅与正常态以及气功态相比降低[(3.47±2.69),(4.76±2.78),(4.30±2.64)μV;(1.68±0.95),(1.18±1.08),(2.01±1.48)μV,P<0.05].结论处于催眠状态时,感觉诱发电位出现低波幅,而气功入静态和正常态未出现此种改变,说明催眠诱导对大脑生理过程的影响与气功发功所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别.在气功界被广泛认同的"气功态"即"催眠态"这一假说不能为上述实验结果所证实.  相似文献   
14.
正常人安静和催眠状态下脑葡萄糖代谢的自身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健康正常人催眠静息状态和清醒安静状态下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差异,初步探索催眠状态的神经生理基础。方法 正常人在清醒安静状态下行^18F—FDG PET扫描。隔日后,采用凝视法将受试者诱导进入催眠状态,再次行^18F—FDG PET扫描。两种状态皆应采用3D模式进行PET脑显像,应用SPM分析对催眠静息状态和清醒安静状态^18F—FDG PET图像进行组间体元统计,统计所得到的一系列数值构成了统计参数地图(SPM)。比较催眠静息状态和清醒安静状态脑局部糖代谢的变化,根据变化差异显著(P〈0.001)区域的Talariach坐标值确定其部位。结果 SPM分析显示催眠静息状态较清醒安静状态右侧枕叶(BA17,18)、左侧枕叶(BA17,18)、左侧顶叶(BA40,)、左侧颞上回(BA22)、右侧尾状核、右侧小脑后叶、右侧额叶(BA6)、左侧额中回(BA8,9)和右侧丘脑葡萄糖代谢明显降低(P〈0.001)。结论 催眠静息状态脑葡萄糖代谢不同于清醒安静状态,催眠静息状态存在神经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迷信巫术与宗教相关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分析根据CCMD-2-R诊断为迷信巫术与宗教所致精神障碍患者70例,男性8例(12%),女性62例(88%)。平均发病年龄46.17±11.62岁,40例(58%)急性起病。所有患者表现精神病发作,精神症状内容与迷信巫术与宗教密切相关。BPRS(N=59)总分均值39.03±9.46。作者认为该组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与迷信巫术和宗教文化内容密切相关。发病原因可能与患者的易感心理素质和过分相信或追求迷信巫术与宗教观念和心理效应等多方面因素相关。迷信巫术与宗教有不同的概念,迷信巫术与宗教相关精神障碍的诊断应该有不同的分类。  相似文献   
16.
正常成人处于气功态和催眠态脑诱发电位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 4 9例正常成人处于“正常态”、“气功入静态”和“催眠状态”的脑诱发电位 ,分析气功发功和催眠诱导对大脑生理过程的不同效应。方法 观察视觉诱发电位 (VEP)、听觉诱发电位(AEP)、听觉脑干诱发电位 (ABR)、关联性负变 (CNV)和P3 0 0 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 催眠状态下P3 0 0(T P3 )波幅降低 ,与正常态相比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AEP(P2 ) ,CNV(M2 )波幅降低 ,与正常态和气功入静态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VEP(P2 、P3 )波幅降低 ,与正常态或气功入静态相比分别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催眠诱导对大脑生理过程的影响与气功发功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7.
抑郁性神经症与抑郁症的诊断范畴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自1990年1月至1993年10月间住院,且2诊断为抑郁性神弱下和抑郁症的二组病人在临床表现、病程、HAMILTON抑郁量表得分、治疗用药、转归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二组病人在诊断所依据的主要方面,如临床表现和病程上很难加以区别,在用药和转归方面有显著差别,总体上,它们的共性多于不同点,建议将抑郁性神经症这一诊断单元归属于“心境障碍”中。  相似文献   
18.
气功所致精神分裂样障碍随访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气功所致精神分裂样障碍的临床特征和近期疗效。方法:比较分析气功所致精神障碍84例、气功所致精神分裂样障碍44例和精神分裂症37例的近期疗效。结果:精神分裂症的发作次数明显多于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和气功所致精神分裂样障碍者的精神功能减退比气功所致精神障碍者明显。结论:气功所致精神分裂样障碍近期治疗效果比精神分裂症要好,但是,停止治疗和继续练功也可能导致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上海市精神卫生专科医院门诊就诊者人格病理的分布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法,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设抽样点,对就诊于精神科门诊和心理咨询门诊的3075例就诊者进行随机抽查.以DSM-Ⅳ为诊断标准,以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为人格障碍筛查工具进行初筛,对筛查阳性者应用轴Ⅱ人格障碍临床访谈(SCID-Ⅱ)进行临床诊断,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人格障碍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所有就诊者中,自评的人格障碍检出率为71.3%,经临床医生结构式访谈后确认符合人格障碍诊断标准的共计982例(31.9%).低年龄群体(OR=1.8,95%CI:1.5~2.1)、未婚或离异者(OR=1.6,95%CI:1.4~1.9)、心理咨询门诊患者(OR=1.2,95%CI:1.1~1.3)、心境障碍和神经症性障碍患者(OR=1.7,95%CI:1.4~2.0)中符合人格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比例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小、童年时并非由父母抚养以及病前性格内向是人格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人格障碍在精神卫生服务的对象中并不少见,特别是在就诊于心理咨询的心境障碍、神经症性障碍患者中,提示需要对该群体的人格病理进行积极的识别和干预.  相似文献   
20.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研究回顾与跨文化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明毅  张明岛 《上海精神医学》2002,14(2):107-108,113
气功的历史源远流长,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内涵组成部分之一。但近20多年来国内学者在考察它的发展过程时,各家对其产生的年代及发展过程分期的看法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