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8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分析45例不包括谵妄和昏迷严重意识障碍的散发性脑炎的精神障碍。 临床资料 男31例,女14例,男女之比为2.21:1,年龄8~62岁,青壮年为多。四季均有发病。营区内外,各种职业人员均有发病。  相似文献   
22.
β-血栓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因子4(PF_4)是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中的特异性蛋白质,血浆中β-TG 和 PF_4的含量可作为反映体内血小板激活的分子标志。我们以酶标免疫测定法测定了4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中β-TG 和 PF_4含量,并于用活血化瘀中药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治疗  相似文献   
23.
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近年来国内报告渐多,但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或主要症状者未见单独报告。我院曾收治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共47例(多发性肌炎16例,皮肌炎31例),其中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或主要症状者14例(多发性肌炎3例,皮肌炎11例)死亡5例,尸检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4.
应用酶标免疫测定法及放射免疫测定法分别测定了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中β-血栓球蛋白(β-TG)、血小板因子4(PF_4)、血栓素 B_2(TXB_2)、6-酮-前列腺素 F_1α(6-酮-PGF_1α)含量的变化。发现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中β-TG、PF_4及 TXB_2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而6-酮-PGF_1α的含量无明显变化。应用中药川芎治疗能明显地抑制血浆中β-TG、PF_4及 TXB_2含量的变化(P<0.01),并使血浆中6-酮-PGF_1α的含量有所升高(P<0.05)。提示川芎能够有效地抑制脑缺血时体内血小板的激活,纠正循环血中 TXA_2-PGI_2平衡失调。  相似文献   
25.
先天性肌强直症(Myotonia congenita)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肌病,发病率约3~6/100万。分Thom-sen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部分隐性遗传);Becker型(隐性遗传);有的把Schwartz-Jampel综合征列入本病,共为三型。兹将我们所见分布在5个家族  相似文献   
26.
本文报告川芎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05例双盲对照观察。川芎组62例,总有效55例(88.7%)。低分子右旋糖酐组43例。总有效30例(69.7%)。对两组进行了功能积分、生活能力恢复和CT结果比较,川芎均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  相似文献   
27.
川芎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告川芎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经CT证实的急性脑梗塞患者220例的双盲对照研究。220例患者随机分为川芎组134例,低分子右旋糖酐组86例,根据神经功能和实际生活能力评分,结果川芎组总有效率为86.6%,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为62.8%,川芎对急性脑梗塞疗效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  相似文献   
28.
川芎与阿斯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川芎与阿斯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8例,随机分川芎组111例,阿斯匹林组47例,随访观察1~2年。结果川芎组有效率89.8%,阿斯匹林组有效率61.7%,两组比较川芎疗效高于阿斯匹林(P<0.01),实验发现川芎有增加脑血流量、流速,扩张血管和降低外周动脉阻力作用,且其抑制血小板活性作用较阿斯匹林明显(P<0.05)。  相似文献   
29.
报道9例轻链病,着重讨论免疫学实验检查。认为免疫学检查简便快速,无损伤,是诊断轻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0.
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病(diffuse gliomatosis)为神经胶质瘤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浸润生长所致。1938年Nevin以“脑神经胶质瘤病”的命名首次报道,尽管随后作者命名有异,但按其侵犯部位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