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70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保留上皮瓣的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ACXL)治疗圆锥角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对原发性圆锥角膜患者17例(17眼),术中先制作完整的上皮瓣,掀瓣后使用0.1%核黄素浸泡角膜基质10 min;再应用KXL系统进行紫外光照,光照强度30 mW/cm2,连续照射4 min,总能量7.2 J/cm2,最后复位上皮瓣。分别于术前,术后1、3个月,1年检查裸眼视力(UCVA)、显然验光、最佳戴镜矫正视力(BCVA)、haze分级、角膜曲率、圆锥角膜指数(KI)、角膜最薄点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等。采用一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和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 d 3例患者疼痛评分2级,余均为1级。术后5 d所有术眼角膜上皮愈合。术后1年UCVA逐渐提高(F=3.245,P<0.05);等效球镜度逐渐降低(F=3.466,P<0.05);角膜平坦曲率(K1)和陡峭曲率(K2)先升后降(FK1=5.572,P<0.05;FK2=8.659,P<0.01);KI逐渐降低(F=3.660,P<0.05);角膜最薄点厚度变薄6%(F=20.501,P<0.01);BCV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上皮瓣的ACXL控制圆锥角膜进展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2.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治屈光不正,分为角膜基质内消融术(LASIK、FS-LASIK、SMILE)以及角膜表层(上皮下)消融术(PRK、LASEK、Epi-LASIK、TPRK)两大类。尽管手术的主流为角膜基质内消融术,但表层手术以其操作的安全性、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完整性、无角膜瓣相关并发症等优势,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当前,对于激光角膜表层手术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术后早期的眼部疼痛反应以及晚期的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及伴随的屈光回退。围手术期选择应用合理的非甾体类抗炎滴眼液,可显著减轻术后的疼痛反应及刺激症状;此外,术中合理应用丝裂霉素,可有效抑制术后haze的形成。  相似文献   
8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评估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及预测性。方法:采用SCMD气动式角膜切割刀及SCHWIND KERATON-F型准分子激光系统,对高度近视(等值球镜-6.25D ̄-30.00D,平均(-12.50±5.39)D)104例164只眼行LASIK手术,其中屈光度-6.25D ̄-9.50D(A组)74只眼;屈光度-10.13D ̄-15.00D(B组)  相似文献   
84.
陈跃国 《眼科》2010,19(3):152-15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仍然是角膜屈光手术的主流术式,继发性圆锥角膜是LASIK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原因为角膜生物力学衰竭.薄瓣是LASIK的发展趋势,由于其可更多地保留角膜瓣下基质组织,术后角膜结构更加完整.使用飞秒激光技术可定制薄角膜瓣,与机械式显微角膜板层切开刀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薄瓣LASIK术中操作及术后愈合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治疗参数及术后用药需要在常规LASIK基础上适当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85.
目的:了解眼科住院医师在规范化培训期间的科研培训现状及需求,为今后开展住院医师科研能力相关课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式,在2021年7月间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42名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从科研现状、科研能力及科研需求3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其中科研能力通过常规科研技能掌握程度和软件的使用情况来评分,最后将各项得分汇总得到的分数为科研能力得分。对科研现状及可能能力得分进行了相关分析,其他数据按数据类型选择对应的分析方法。结果:共42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医师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男20名,女22名,平均年龄25岁。有90.5%的住院医师参与过科研工作,而科研内容主要来自及导师布置(90.5%)。只有14.3%的住院医师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得分在18分及以上)。此外,有92.9%的住院医师认为临床研究有助于临床技能的理解,97.6%的参与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临床研究方法的继续教育培训。结论:眼科住院医师科研能力普遍偏低,目前的规范化培训不能满足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养的需求,在课程设计及内容安排上需要更广泛更具实际意义的拓展。  相似文献   
86.
随着飞秒激光定制薄角膜瓣技术、改良表层切削技术、波阵面像差与角膜地形图引导技术、眼球定位及联机跟踪技术,以及老视补偿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广泛应用,未来5~10年,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仍将是屈光手术的主流.术前筛选出亚临床圆锥角膜,是预防屈光手术后角膜扩张及继发性圆锥角膜的关键.为保持角膜生物力学的完整性和更好的视觉质量,可选择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超高度近视.  相似文献   
87.
非球面切削LASIK治疗—10D以上高度近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评估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10D以上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采用SCMD气动式角膜切割刀及SCHWINDKERATOM—F型准分子激光系统,利用Ultravision非球面切削程序对-10D以上高度近视(等值球镜-10.25~-30.00D)117例180只眼行LASIK手术,其中屈光度-10.25D~-15.00D(A组,超高度近视)78只眼,平均-12.62±1.52D;屈光度-15.50D~-30.00D(B组,极高度近视)102只眼,平均-19.18±3.38D。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以上。结果: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1.0者A、B二组分别达57.7%及25.5%,裸眼视力≥0.5者分别达94.9%及76.5%;屈光度在±1.00D以内的分别达41.0%及19.6%,在±3.00D以内的分别达83.3%及51.0%。A、B二组各有1眼(分别占1.3%及1.0%)术后3个月有黄斑出血,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低于2行以上。结论:非球面切削LASIK手术对于矫治-10D以上高度近视有很好的疗效,影响手术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为视网膜并发症。  相似文献   
88.
孙笑笑  张钰  陈跃国 《眼科新进展》2021,(11):1052-1056
目的 探究角膜塑形镜(OK镜)对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至2019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视光中心就诊的60例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资料,随机分为OK组(配戴OK镜)和SP组(配戴普通框架眼镜),每组各30例。基线时(配戴OK镜或框架眼镜前)和戴镜后6个月、12个月时,分别对受试儿童进行远距斜视度、远距融合范围、远近距立体视的检查。比较OK组和SP组儿童双眼视功能参数的差异,以及两组儿童双眼视功能参数随戴镜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基线时相比,戴镜后6个月、12个月时,OK组儿童的远距融合范围、远距集合范围显著减小,近距立体视显著提高(均为P<0.05),而远距斜视度、远距融合点、远距散开范围、远距立体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基线时相比,戴镜后6个月、12个月时,SP组儿童的近距立体视均显著提高(均为P<0.05),而远距斜视度、远距融合点、远距融合范围、远距集合范围、远距散开范围、远距立体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K组和SP组儿童基线时和戴镜后6个月时的远距斜视度、远距融合范围、远距融合点、远距集合范围、远近距立体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戴镜后12个月时,OK组儿童的远近距立体视均优于SP组(均为P<0.05),而两组儿童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配戴OK镜后,远距融合范围减小,近距立体视提高。与框架眼镜相比,OK镜改善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远近距立体视的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鸡形觉剥夺性近视眼(form-deprived myopia,FDM)模型中眼球后壁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的动态变化,研究非特异性视黄酸(retinoid acid,RA)合成酶抑制剂双硫仑(dis-ulfiram,DSF)对FDM和正常视环境下鸡眼球的影响以及TGF-β2表达的变化,以探讨近视眼的发病机制.方法:将90只新孵化的来亨鸡随机分为3组:左眼遮盖组(A组)、左眼玻璃体注射双硫仑后遮盖组(B组)和左眼玻璃体注射双硫仑后不遮盖组(C组),各组的右眼均开放作为自身对照.于处理后第1、7和14天应用视网膜检影检测双眼屈光度,以游标卡尺测量双眼眼轴长度.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实时RT-PCR检测TGF-β2在眼后壁的表达变化.结果:A组:第1天,实验眼与对照眼的眼轴长增加比较差异尢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和第14天,实验眼的眼轴长和屈光度均有明显增加,TGF-β2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实验眼与对照眼相比,眼轴长和屈光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实验眼TGF-β2的表达在处理后第7天高于对照眼,在第14天低于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实验眼TGF-β2的表达在处理后第1天低于对照眼,在第7和第14天高于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TGF-β2主要表达于视网膜光感受器外节和色素上皮层.结论:FDM的形成过程中有TGF-β2参与调控.DSF对FDM的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正常视环境下的鸡眼轴长和屈光度没有影响.DSF上调了 TGF-β2 mRNA的表达,并可能通过这一途径调节细胞外基质的主动重塑,抑制FDM的形成.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对减轻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后眼部刺激症状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接受LASEK治疗的屈光不正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选取右眼入组观察,溴芬酸钠组在术前3d及术后1d给予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2次/d,对照组在术前3d及术后1d给予0.5%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4次/d,在术后1、3、5、7d观察眼部刺激症状分级、持续时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以及裸眼视力,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溴芬酸钠组患者滴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眼部无任何不适,对照组患者滴用0.5%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87.5%眼部有刺痛、烧灼感等不适,持续时间2~3s.溴芬酸钠组患者术后眼部刺激症状0、1、2级的比例分别为31.2%(10/32)、68.8%(22/32)、0.0% (0/3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25,P=0.104);溴芬酸钠组术后刺激症状持续时间中位数为2.00d,较对照组缩短(Z=-2.895,P=0.004);溴芬酸钠组与对照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中位数均为5.0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23,P=0.085),两组术后1d、3d、5d、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086,2.180,2.869,0.143,0.401;P>0.05).结论 0.1%溴芬酸钠滴眼液能有效缓解LASEK术后眼部刺激症状,患者的耐受性与使用便利性比0.5%酮咯酸氨丁三醇滴眼液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