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5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双心室起搏逆转心脏结构重塑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逆转心脏结构重塑的中远期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4例扩张性心肌病中晚期患者 ,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 2例、Ⅳ级 2例 ,均伴有心室内阻滞。其中 3例置入三腔双心室起搏器、1例为四腔起搏。术后对心功能、二维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远达正侧位片等进行了 12~ 2 0个月的随访。所有双心室起搏器均一次性安置成功。随访资料显示 4例患者各房室内径 ,心胸比率缩小 ;心脏搏出量、左室射血分数等显著提高 ;二尖瓣返流、QRS波时限减少 ,NYHA分级提高到Ⅰ~Ⅱ级 ,6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心脏结构重塑时间发生在术后 6个月内 ,以后结构趋于稳定。 4例中 1例猝死 ,无一例因严重心衰而住院或死亡。结论 :双心室起搏能逆转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脏结构重塑 ,明显改善心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2.
本文对7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有急性心肌梗塞33例),和57例冠关动脉造影正常者,用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研究探讨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高者,其冠心病的发病率、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有显著增高。本文纤维蛋白原增高组中,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是正常组的3倍。结果还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随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增高而加重。  相似文献   
23.
目的 :研究心脏起搏对伴有心、脑、肾并发症的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 16 0例 ,永久起搏器 (VVI) 352例。结果 :全部患者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有并发症 2 8例 ,发生率 8%。结论 :心脏起搏器是治疗慢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胸腺苷合成酶(TS)5’-非翻译区(UTR)28bp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3-’UTR1494bp位6bp插入或缺失多态性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122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至少有一支血管狭窄≥50%)与56例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任何可辨认斑块或狭窄)的TS 5-’UTR 28bp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分析3-’UTR1494bp位6bp插入或缺失多态性;用荧光衍生后高压液相色谱分离法检测血浆总Hcy水平。结果(1)冠心病组的血浆Hcy水平(12.99±4.76)μmol/L高于对照组(10.95±4.75)μmol/L(P=0.009)。(2)TS5-’UTR 28bp串联重复序列有三种基因型(3R/3R,3R/2R,2R/2R),这三种基因型频率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有差异(P=0.029);TS28各基因型个体的Hcy水平在冠心病组高于对照组(P=0.03)。3R/3R、3R/2R基因型个体的Hcy水平均高于2R/2R型个体(分别为P<0.001和P=0.011),但3R/3R基因型个体与3R/2R基因型个体的Hcy水平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979)。(3)TS3-’UTR6bp插入或缺失多态性有三种基因型(+6bp/+6bp,+6bp/-6bp,-6bp/-6bp),这三种基因型频率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TS6各基因型个体的Hcy水平在冠心病组高于对照组(P=0.006)。冠心病组TS6 bp各基因型个体间Hcy水平的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高Hcy血症与冠心病有关系。(2)TS基因5-’UTR28bp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可能是冠心病发病中的一个遗传因素。3 R与冠心病组个体的Hcy水平有关系。  相似文献   
25.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与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支架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12例冠心病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78例,心肌梗死104例。单支血管病变84例,双支血管病变62例,三支血管病变66例。共处理病变血管298处,置入支架252枚。其中左前降支(LAD)118处,右冠脉(RCA)84处,左回旋支(LCX)84处,左主干(LM)2处。观察PTCA和/或支架术的成功率、并发症和术后6个月靶病变再血管化率。结果 PTCA和/或支架术的技术成功率为97.6%,临床成功率为97.2%;并发症发生率为11.3%,多为穿刺局部并发症。6个月靶病变再血管化率为2.83%。结论 PTCA和支架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成功率高、严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6.
无症状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 SMI)在冠心病患者中十分常见,由于症状缺乏,使医务人员与患者均对其未能引起足够的注意。随着近年来医学的发展,对SMI的检出也逐渐提高,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人们逐渐清楚地认识到有些引起明显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冠状动脉狭窄不一定伴有症状,但预后并不一定比有症状的心肌缺血佳。我所近年来开展动态心电图检查及活动平板负荷试验检查发现不少有SMI,但本文仅限于将行过冠状动脉造影并同期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的病例作一初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更换起搏器时单极心室电极直接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2例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窦综合征患者,在起搏电能耗竭更换起搏器安置术中,应用起搏分析仪直接测量原心室起搏电极参数,并随访观察更换后起搏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至测量时原心室起搏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64~172,平均(109.2±26.4)个月,首次埋置时的起搏阈值为(0.64±0.32)V,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1.55±0.62)V(P<0.05),更换脉冲发生器时,起搏电极阻抗(756.5±156.8)Ω,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后,继续使用原心室起搏电极79例,术后随访1~151,平均(68.3±30.6)个月,3例于更换术后17~46个月,出现起搏器感知功能不良,重新手术时发现为导管不全断裂、绝缘层包鞘破损,其余病人起搏与感知功能均良好。结论:心室单极起搏电极使用约9年以后,大多电极的直接测量参数仍在良好范围,可以考虑继续使用,但必须注意随访,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经头静脉切开途径同时置入2根电极行双腔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92例有脑缺血症状的病窦综合征、Ⅱ度Ⅱ型或Ⅲ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常规经右头静脉切开途径行双腔起搏治疗,了解其成功率,并随访1-36个月,观察其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71例(77.2%)患者直接成功植入双腔起搏器,12例(13%)患者经超滑导丝引导置入静脉鞘管后成功引入,故共83例(90.2%)患者经头静脉切开成功植入,较直接植入成功率显著增高(P<0.01);9例患者(9.8%)改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植入。随访期间经头静脉途径植入起搏器的83例(100%)患者术后局部切口愈合良好,均未见电极移位或断裂,且脑缺血症状均消失。结论:经头静脉切开途径行双腔起搏治疗成功率较高,简便、安全,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9.
1988年10月至1990年9月,我们应用经皮球囊肺动脉辦成形术(PBPV)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PS)8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6~55岁。经心脏物理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彩色脉冲多普勒两维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证实.确诊为PS患者。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临时心脏起搏应用的概率。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性临床研究,连续性入选197例STEMI拟行急诊PCI的患者,发病4h内行急诊PCI的患者归入A组,发病4~12h行急诊PCI的患者归入B组。比较两组临时心脏起搏应用的差别。结果:A组入选53例,B组144例,两组基础临床资料、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比较的情况相仿,各临床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需临时心脏起搏治疗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B组(41.5%∶23.6%,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拟行PCI,尤其拟在4h内进行者,建议备放心脏起搏导管,在出现起搏适应证时,及时进行临时心脏起搏,以免耽误抢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