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6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35篇 |
内科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78篇 |
特种医学 | 28篇 |
外科学 | 12篇 |
综合类 | 134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4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在中枢神经中,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构成细胞生活的微环境,对中枢神经细胞细胞的具有支持、营养、防御、增殖和迁移等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类锌离子铺助的内切酶家族,它们是降解ECM的主要酶类。在正常条件下,MMPs以酶原形式合成,并且一种MMP受另外一种MMP激活, 相似文献
242.
243.
血管内栓塞与伽玛刀结合治疗86例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结合伽玛刀治疗对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从2001年9月至2010年12月8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为脑动静脉畸形的患者,并选择了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其中72例随后又进行了伽玛刀治疗。术后疗效利用DSA/CTA/MRI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 68例获得随访(79.1%),随访时间1~6年,平均2.5年。临床症状康复52例,轻残5例,重残1例,癫痫发作8例,再出血2例,无死亡病例。获得DSA/CTA/MRI影像随访65例(75.6%),其中畸形血管完全消失37例(56.9%),大部分消失20例(30.8%),部分消失8例(12.3%)。结论血管内栓塞结合伽玛刀对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具有疗效较好、并发症少、创伤小、安全性高和可重复性等优点。伽玛刀还可以作为手术切除的前期治疗。 相似文献
244.
后颅窝远外侧手术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颅窝远外侧手术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方法:在30个(60侧)干颅骨上对枕大孔区的重要骨性结构(枕骨大孔、枕髁、舌下神经管等)的形状、大小及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在10个(20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连颈尸体头颅标本上进行模拟远外侧手术入路进行解剖,显露枕下区的椎动脉,测量相关参数.在手术显微镜下(×4~10)对15个(30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进行解剖,显露枕髁关节面,自后外向前内方向磨除枕髁,记录显露舌下神经管内口所磨除的枕髁量.结果:①枕髁位于枕骨大孔两侧,舌下神经管位于枕髁中后1/3处,磨除枕髁至舌下神经管内口处,可较好地显露枕大孔区腹侧结构.②第二颈神经根的前支均从椎动脉寰枢椎段的背侧越过,椎动脉颅外段长度及弯曲变异较大,外周有静脉丛或静脉窦包裹.③从椎动脉前方切开硬膜,可避开在后组颅神经根丝间的操作,减少对脑干的牵拉.结论:研究后颅窝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有助于在切除枕大孔腹侧及下斜坡区的肿瘤中重要结构的保护. 相似文献
245.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03年5月至2004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经DSA确诊为TCCF的7例患者(男5例,女2例),用可脱性球囊栓塞瘘口及阻断患侧颈内动脉。术后立即复查DSA,术后1周、2周、3周复查头颈部X线片。结果术后患者颅内杂音立即消失,脑血流恢复正常,其余症状在1~3个月内完全康复,随访1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可脱性球囊栓塞术是目前治疗TCCF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46.
眼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神经介入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胚胎发育4~8mm阶段,有两条动脉供应眶部结构,一条是起源于大脑前动脉的腹侧眼动脉,另一条为起源于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虹吸部的背侧眼动脉,二者经过一系列吻合、退化,最终形成原始眼动脉. 相似文献
247.
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恶性程度较低的胶质瘤其生存期已大大延长,但尚不能达到治愈水平,而高恶性程度胶质瘤预后仍很差,如多形性胶质瘤两年存活率低于20%。治疗脑胶质瘤的未来希望,近期在于免疫学,远期在于遗传基因和分子生物学的重大突破。近年在采用免疫学方法治疗脑瘤方面有不少进展。一、LAK rIL—2治疗脑肿瘤的评价自1985年美国Rosenberg等应用重组白细胞介素—2(recombinant interleukin—2,rIL—2)及其活化的LAK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LAK)治疗25例晚期肿瘤以来,许多学者纷纷开展此项研究。1986年Jacobs等在首篇过继免疫治疗(Adoptive im- 相似文献
248.
四川地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的短期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四川地区立体定向手术戒除阿片类药物依赖(以下简称手术戒毒)患者的一般特征,患者术前术后复吸的原因,手术的短期戒毒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统一的问卷,采用面谈、电话访问的方法调查了208名(共228名患者参加手术)患者,并且查阅患者的病案。采用t检验、χ2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结果(1)患者男181人,女27人,平均年龄(29·5±5·5)岁,高中以上文化者居多,主要来自四川及周边省区,职业多样。(2)患者均有吸食阿片类毒品的历史,平均吸毒时间(7·6±3·4)年。患者均有自愿戒毒或强制戒毒史,平均戒毒(13·9±5·2)次,每次戒毒后均有复吸。(3)患者术前复吸的主要原因为不吸毒无法忍受和无法忍受戒断症状,而术后复吸的主要原因为想通过吸最后一口来证明疗效和吸毒环境的诱发。(4)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8·0%(79/208),多为一过性,在出院前消失或治愈。术后82·7%的患者无吸毒的欲望,84·6%的患者无戒断症状。手术后7个月患者的复吸率为22·1%(46/208),复吸患者的复吸次数、复吸量、对毒品的主观感觉以及复吸的欣快感较术前均有明显的降低。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文化背景(OR=3·259)、手术时间(OR=2·451)、社会支持(OR=23·256)及患者能否从事以前的工作或生活(OR=3·328),为患者发生复吸的最可能的影响因素。结论手术戒毒去除了大部分患者的对毒品的心理渴求及戒断症状。患者的复吸率有很大降低,无严重特异性手术并发症,短期疗效比较满意。发生复吸可能与患者的文化背景、手术时间、精神心理因素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等有关,因此家庭和社会应加强对其的关心、理解和支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以有利于他们彻底戒毒。 相似文献
249.
目的:探讨BORN-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在开颅术后脑水肿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30例幕上占位病变患者为观察组,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连续观察颅脑肿瘤开颅手术后双侧大脑半球脑电阻抗(Cerebralelectricalimpedance,CEI)扰动系数的变化。结果:30例患者术后第2~9天手术侧的CEI扰动系数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健侧及正常对照组,以5~6d最为明显,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d、术后第1天、术后第10天两侧相差不明显,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可反映脑水肿动态变化,尤其对幕上开颅术后脑水肿的发生、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0.
目的 探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54例脑震荡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BORN-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开颅手术后双侧大脑半球脑电阻抗(CEI)扰动系数的变化。结果 手术前,观察组手术侧CEI扰动指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非手术侧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12~14 d,观察组手术侧、观察组非手术侧与对照组CEI扰动指数,两两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手术侧术后2~11 d CEI扰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侧cei扰动系数术后2 d逐渐增加,术后4~7=\"\" d达高峰,然后逐渐减低,至术后12=\"\" d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侧CEI扰动系数异常波动共12例,CT示术区脑水肿11例;非手术侧CEI扰动系数异常波动共6例,CT示非手术区域脑水肿4例。结论 CEI扰动系数随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病程推移呈现动态变化,可动态评估患者脑水肿或血肿演变过程,指导临床颅内压处理方法的制定。0.05)。观察组手术侧cei扰动系数术后2>0.05),非手术侧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