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6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15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循证实践是遵循最佳证据的医学实践过程。以医学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分析循证实践的影响因素,探讨提高研究生循证实践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顶椎区脊髓偏移和旋转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在28例AIS患者横断面MRI图像上测量顶椎区脊髓中心到椎管前、后内壁及凹、凸侧内壁的距离和脊髓、椎体的旋转角度,将脊髓旋转与椎体旋转的关系按Maruta分型分为O型、U型和R型,并分析脊髓在椎管内的位置及脊髓位置与Cobb角、脊髓旋转角度、椎体旋转角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顶椎区脊髓中心距脊柱凹侧、凸侧椎管内壁距离分别为7.13±1.89mm、13.68±2.93mm,距凹侧距离明显小于距凸侧距离(t=-9.56,P<0.01);距椎管内壁前、后缘距离分别为7.50±1.63mm、6.99±1.61mm,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22.p=0.23).椎体旋转角度为17,53°±6.70°,脊髓旋转角度为16.46°±9.16°,O型8例,U型13例,R型7例.脊髓旋转角度与椎体旋转角度、Cobb角及脊髓中心到凸凹侧椎管内壁的差值之间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45,P=0.01;r=0.43,P=0.02;r:0.64,P<0.01),与脊髓中心列椎管内壁前后缘的差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28,P=0.15).结论:AIS患者顶椎区脊髓向凹侧偏移,椎体与脊髓都存在旋转,脊髓的旋转方向因人而异.在行后路脊柱矫形椎弓根螺钉置入时,应特别注意凹侧脊髓及神经根,避免损伤.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PDGF对鼠成骨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与BMP、bFGF联合应用对细胞的生长有否协同作用。方法:酶消化分段收集法分离培养出鼠成骨细胞,利用MTT法检测活细胞产生甲月替结晶的含量多少,反映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生长情况。结果:PDGF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生长,其有效浓度为1~100ng/ml,以100ng/ml作用最大;PDGF与BMP、bFGF联合应用可明显增强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PDGF可以刺激成骨细胞的增殖,且与BMP、bFGF有协同作用。MTT法是测定成骨细胞增殖能力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4.
目的 对比椎间融合器(Cage)和椎间植骨对重度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探讨Cage在治疗重度腰椎滑脱中的作用.方法 本组病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17~68岁.按Meyerding分类:Ⅲ度26例,Ⅳ度16例.根据椎间植入材料分为Cage组(25例)和骨组织组(17例).检测指标:椎间隙高度、腰骶段-骨盆参数、假关节发生率和Stauffer-Coventry下腰椎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5例植入Cage者,18例达到解剖复位,6例复位至Ⅰ度;1例复位至Ⅱ度,无螺钉断裂及假关节形成;1例Cage位置欠佳,无手术后神经根性疼痛.17例植入骨组织者,8例达到解剖复位,6例复位至Ⅰ度,3例从Ⅳ度复位至Ⅱ度,2例植骨块部分脱落至椎管,2例螺钉断裂,1例假关节形成,3例有短暂神经根性疼痛.两组在手术后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均比术前显著增高(P<0.01).植入骨组织者术后2年丢失高度显著高于Cage组.植入Cage者,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和骨盆入射指数均比术前显著降低,手术后随访角度丢失较小;而植入骨组织者,手术后上述指标与植入Cage者具有显著差异,手术后随访角度丢失较多.结论 椎体间融合器更有利于手术后维持复位状态、改善腰骶段一骨盆参数及恢复椎间隙高度.  相似文献   
75.
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K-plate)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评价。方法:6例新鲜成人尸体胸腰椎(T11-L3)标本,制成前、中柱损伤模型,椎体间模拟植骨后,分别以-Zplate、K-plate固定,采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系统测试完整、损伤、Z-plate和K-plate等4种状态下脊柱节段的运动范围(ROM)。结果:K-plate固定后,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变运动方向上ROM与完整、损伤状态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左、右轴向旋转运动方向上ROM与损伤状态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与完整状态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Z-plate、K-plate固定状态之间6个运动方向上ROM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能有效恢复失稳胸腰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6.
新型胸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板系统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制新型胸腰椎后路椎弓根钉板系统,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该系统采用医用钛合金材料(TC4)制成,包括长条形钢板及椎弓根固定螺栓。自1999年12月至2000年7月间,我院骨科应用该系统治疗胸腰段及腰椎伤患者63例,其中骨折/脱位33例,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滑脱16例,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椎间盘突出症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4例,强直性脊柱炎伴脊柱后凸畸形2例,脊柱结核2例。结果 33例骨折/脱位患者中,术后复位固定均满意,椎体高度恢复。术后1个月复查,除6例术前FrankelA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他有神经损害者均有1-3级的恢复。 腰椎滑脱、双侧峡部裂合并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腰椎不稳定26例中,术后神经根性症状均消失,其中Ⅰ度滑脱7例完全复位,Ⅱ度滑脱7例有7例完全复位,2例残留Ⅰ度滑脱。63例患者中有40例获得≥5个月的门诊随访,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断裂、脱落等并发症。结论 该新型胸腰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稳定性,复位固定效果满意,操作简便、临床应用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培养体系中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成人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利用复合培养系统使二者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在复合培养体系中施加不同浓度的PDGF-BB或者PDGF-BB+L-单甲基精氨酸(L-NMMA);酶动力学法测定培养上清中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的活性;利用甲苯胺蓝对骨吸收陷窝染色并在图像分析仪下测定骨吸收陷窝的面积和数目。结果 在PDGF-BB单独作用下,复合培养体系中TRAP的活性不随POGF-BB的浓度发生明显变化(P>0.05),骨吸收陷窝的面积和数目PDGF-BB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在加入L-单甲基精氨酸后,随着PDGF-BB的浓度递增,培养上清中TRAP活性从1.46U/L±0.10U/L升高至最高为2.47U/L±0.38U/L(P<0.01);骨吸收陷窝的面积和数目分别从436μ  相似文献   
78.
目的:为研究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在治疗骨折愈合、骨质疏松等疾病中的作用,克隆了PDGF-B的成熟肽基因并进行了序列分析。方法:从脐静脉内皮细胞提取总RNA,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出包含全长编码人PDGF-B基因cDNA,再以此为模板,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出PDGF-B成熟肽基因;将目的基因连接到载体pGEM-T上,进行序列测定。之后将此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QE30,构建成表达质粒pQE30-PDGFB。结果:重组质粒经酶切及PCR鉴定,证实PDGF-B成熟肽基因克隆成功,序列正确。结论:PDGFB基因的成功克隆和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为促进骨修复功能研究及基因工程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根治脊柱结核和一期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方法与内固定的选择。方法:36例脊柱结核患者均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术,除腰骶椎选择后路内固定外,其余均在病灶区直接内固定。35例行椎间植骨融合。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全部患者均治愈,植骨全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率为55%。结论:彻底的病灶清除联合一期内固定是提高脊柱结核疗效和后凸矫治的很好方法。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人工髓核(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置换术对维持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的作用。方法:自2002年2月至2003年11月采用单枚PDN置换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5例,将术后平均随访24、36、48个月的57例患者分为A组(23例)、B组(22例)、C组(12例),观察各组术后的主观症状、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ROM)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并统计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除C组2例假体脱出,二次手术取出外,其余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A组术后第24个月手术节段平均ROM为15.2°,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4.2%;B组术后第24个月平均ROM为13.5°,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12%,第36个月平均ROM为13.2°,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12%;C组术后第24个月平均ROM为13.0°,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12%,第36个月平均ROM为13.0°,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17%,第48个月平均ROM为13.2°,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18%。结论:单枚PDN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维持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尚不能有效保持椎间隙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