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6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13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摘要]目的 探讨从不同年龄的人获得黄韧带组织与原代培养细胞游出之间的关系, 以提高黄韧带细胞原代培养的成功率。方法 采用酶消化加组织块培养法,对21例来自不同年龄腰椎管狭窄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黄韧带组织进行黄韧带细胞原代培养,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从组织块迁出时间、形态和生长状态;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对传第3代细胞进行I 型胶原和波形蛋白表达鉴定;对组织块内细胞游出率和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见黄韧带细胞形态生长良好,培养细胞的波形蛋白和 I 型胶原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均呈阳性。黄韧带组织块年龄与其原代培养时细胞游出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618),年轻黄韧带组织细胞游出率高。结论 在人黄韧带细胞的原代培养时尽量采用年轻黄韧带组织。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表达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蛋白并进行生物学活性鉴定.方法 基因扩增方法获得人PDGF-B基因;原核表达PDGF-BB蛋白,并纯化、复性;免疫印迹分析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应用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鉴定.结果 扩增出327bp目的基因,与预期结果吻合,DNA序列分析正确.SDS-PAGE和免疫印记检测表明获得新生蛋白的分子量及免疫原性均与预期符合.体外细胞学鉴定表明,获得的rhPDGF-BB可明显促进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和DNA复制,表明重组的PDGF-BB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活性.结论 PDGF-B成熟肽基因克隆成功并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高表达.复性后细胞学MTT和FCM鉴定表明获得的rhPDGF-BB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活性,为生产活性PDGF-BB蛋白及其在促进骨组织和创伤修复方面的进一步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弹性纤维与胶原在正常黄韧带和肥厚黄韧带内不同应力部位的变化情况,探讨腰椎过度屈伸活动造成黄韧带损伤后其内部胶原过度表达所致纤维化与黄韧带厚度的相关性。方法:腰椎手术中收集黄韧带标本20例,其中10例来自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正常厚度黄韧带,设为对照组(n=10);10例来自因黄韧带肥厚导致腰椎管狭窄患者的黄韧带(n=10)。对比正常黄韧带和肥厚黄韧带及肥厚黄韧带不同应力部位(腹侧部、中间部、背侧部)之间的弹性纤维和胶原表达差异;鉴定表达胶原类型;分析黄韧带厚度与黄韧带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黄韧带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肥厚黄韧带内弹性纤维减少、胶原表达增多,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正常黄韧带组;应力集中的肥厚黄韧带背侧部胶原表达增多、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中间部和腹侧部;过度表达的胶原为Ⅰ型和Ⅲ型胶原;黄韧带厚度与黄韧带纤维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77)。结论:弹性纤维减少、Ⅰ型和Ⅲ型胶原表达增多形成纤维化是导致黄韧带肥厚造成腰椎管狭窄的主要病因,在应力集中的黄韧带背侧部表达更显著,脊柱康复运动应避免过度腰椎屈伸活动。  相似文献   
44.
PET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PET介绍PET(派特 )是 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的简称 ,意为正质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是目前核医学中唯一用解剖形态方式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显像的新技术。其集核物理、放射化学、医学影像新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高新技术之大成 ,被公认为当代医学高科技之冠。PET利用回旋加速器加速带电粒子 (如质子、氘核 )轰击靶核 ,通过核反应产生带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如 ,11C、13N、15O、18F等 ,这些核素在衰变过程中发射带正电荷的电子 ,这种正电子在组织中运行很短距离 (数毫米 )后 ,即与周围物质中…  相似文献   
45.
共育体系中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建立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体外共育体系,观察在此体系中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探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取髂骨松质骨,Ⅱ型胶原酶消化,分次获得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建立培养上清相通但二者互不接触的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共育模型。以细胞增殖(MTT法)、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代表成骨细胞的成骨活性,以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活性、骨吸收陷窝面积代表破骨细胞的破骨能力,检测共育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成骨细胞呈饱满的梭形,ALP染色阳性;破骨细胞呈多核,TRAP染色阳性,可以吸收骨质形成骨陷窝。当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共育后,其MTT法OD值(0.60±0.08)较单独培养时(0.36±0.03)明显提高(P=0.000);其ALP活性(23.37±2.48)u/mg较单独培养时(18.33±0.34)u/mg明显提高(P=0.000)。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共育后,形成骨吸收陷窝的平均面积犤(6.55±0.34)×10-2犦μm2较单独培养时犤(5.15±0.17)×10-2犦μm2明显增大(P=0.000)。结论共育体系中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相互促进,为骨组织代谢的体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模型。  相似文献   
46.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退变黄韧带中过度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黄韧带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退变黄韧带标本来自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平均年龄58.6岁.8例青少年型急性腰椎间盘突症患者的黄韧带标本作为正常对照,平均年龄24.2岁.在术前MRI像上测量黄韧带厚度;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黄韧带中Ⅰ型胶原和TGF-β1的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TGF-β1的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TGF-β1在黄韧带组织中的定位表达.结果 退变组的黄韧带厚度[(4.70±0.40mm)]明显厚于对照组[(2.50±0.36mm)](P<0.001).退变组黄韧带的型胶原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07).退变组黄韧带的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08、P=0.004).TGF-β1阳性表达定位于黄韧带成纤维细胞的胞浆.结论 TGF-β1在退变黄韧带中过度表达,表明它可能在腰椎黄韧带退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7.
磷酸三钙人工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磷酸三钙(TCP)材料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骨替代材料之一。本文对磷酸三钙人工骨的理化特性、生物相容性、成骨特点、生物降解性能及应用现状等进行综述,认为其理化性能与骨组织相似,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传导成骨能力,能在体内进行生物降解,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8.
颈椎前路手术间接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围手术期内手术间接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1992年1月~2004年1月,颈椎前路手术412例,对年龄、性别、病史、病种、瘫痪情况等因素进行单因素筛选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获取颈椎前路手术围手术期手术间接相关并发症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围手术期内发生手术间接相关并发症23例次(19例),统计分析显示间接相关并发症可能与患者的瘫痪情况有关。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间接相关并发症主要同患者自身病情有关,根据病情特点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能会降低其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9.
目的 研究椎体生理性旋转与个体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150例因肺部或纵隔内疾病在我院行胸部CT检查的被证实无脊柱侧凸畸形的患者的CT图像为研究对象.分三个组,各50例,幼儿组年龄为0~3岁,少儿年组为3~11岁,青年组为11~16岁.各组男女比例为1/1.椎体旋转角度的测量采用HO等人提出的角平分线法进行测量.分别对各个年龄组T2~12椎体旋转度进行测量.结果 幼儿组椎体旋转角度为(-1.24±1.80)°~(1.72±1.01)°.少儿组椎体旋转角度为(-1.38±0.97)°~(1.18±1.36)°.青年组椎体旋转角度为(-1.52±1.23)°~(2.03±1.22)°.在T6节段幼儿组旋转角度明显大于少年组(p<0.01),在T7节段少年组旋转角度明显小于青年组(P=0.03)其余之间未见明显差别.结论 正常人椎体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性旋转.椎体的旋转角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剧,到达成年后椎体旋转角度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0.
珍珠层在骨替代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寻找和研制理想的骨移植,骨修复替代材料一直是医学生物材料领域的重大课题。珍珠层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与骨组织非常接近,是一种理想的天然成骨材料。章综述了珍珠层的一般理化特性,有机质的成分分析,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矿化成骨特性及其机理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