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6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14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 研究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基因启动子区-477C/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中国汉族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对血脂的影响。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113例中国汉族正常人ABCA1基因启动子区-477C/T SNP三种基因型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ABCA1基因启动子区-477C/T SNP存在于中国汉族正常人群中;其基因型分布为:CC基因型37.2%(42例),CT基因型46.9%(53例),TT基因型15.9%(18例)。三种基因型间比较,TT基因型血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CC基因型(P<0.05),而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体重指数等指标在三种基因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中国汉族正常人群中,TT基因型可明显影响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Kummell's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月行椎体成形术的Kummell's病患者,对比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程度及后凸矫正度数.结果 单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双侧组(P<0.05),两组间骨水泥注入量、渗漏率、术后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椎体中央压缩改善程度及后凸矫正度数、随访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及双侧经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在治疗Kummell's病时均可取得满意的止痛效果,两者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在PVP治疗Kummell's病时采用单侧穿刺即可.  相似文献   
103.
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及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制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医用钛合金材料(TC4)研制该系统,包括K形钢板、螺栓和螺钉,并具有防螺钉松动技术。在临床上应用23例,其中胸、腰椎骨折13例(其中爆裂性骨折8例,陈旧性骨折5例),胸腰椎结核9例,腰椎螺纹融合器术后1例。结果 所有23例患者均获得1-10个月的随防,平均4.5个月。在骨折13例中,伤椎高度均完全恢复,神经功能改善平均为2.1级。脊柱结核9例中,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局部无复发。腰4/5TFC术后失败1例行K形钢板内固定术后3个月,植骨已完全融合,并再次手术取出,见钢板周围组织无金属电蚀反应,组织学检查局部瘢痕组织内未见异物巨细胞。本组共18例获得≥4个月的随访,患者均在随访3-4个月内见植骨胃面已胃性融合。植入物不影响CT、MRI检查。随访期内未发现钢板、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结论 研制的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设计合理,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操作简便,适合于胸腰椎前路减压术后的脊柱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珍珠层/聚乳酸组合人工骨(NPCB)的体外相容性及降解特点。方法将人成骨细胞与NPCB薄片复合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细胞增殖测定;将NPCB薄片浸泡于生理盐水中,观测不同时期NPCB质量及浸泡液pH值的改变。结果NPCB在体外能明显促进人成骨细胞的贴附和增殖;在观测周期内,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NPCB质量逐渐减小,浸泡液pH值呈现规律性变化。结论NPCB在体外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并能发生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对胸腰段脊柱脊髓、马尾神经损伤患者的外科治疗及几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对166例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分析。该组患者中椎体爆裂性骨折37例,椎体压缩骨折超二分之一109例,椎体骨折脱位14例,多节段或跳跃骨折6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59例、B级46例、C级42例、D级19例。治疗采用后路减压复位122例,前路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44例。结果术后有123例获3~18个月随访,随防患者中除4例RF钉断裂,5例Harrington上钩脱落,6例棍断裂,其余患者内固定稳固。脊髓、马尾神经恢复:除35例仍为A级外,余脊髓神经功能恢复1~3个级别。结论各种不同内固定可保持或增强脊柱的稳定。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应根据骨折类型、脊髓及马尾神经损伤程度选择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06.
目的从珍珠层水溶性基质(WSM)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分泌的骨形成蛋白-2和核心结合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入手.研究WSM产生成骨作用的机制和途径。方法培养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并用低温下提取的珍珠层水溶性基质作用后.检测不同浓度WSM作用下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制定剂量.效应曲线,确定量效关系;采用一步RT-PC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WSM诱导兔BMSCs后骨形成蛋白-2和核心结合因子的基因表达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WSM可以增加兔BMSCs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150~200wg/ml浓度之间作用明显,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显著:WSM诱导兔BMSCs后骨形成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加,核心结合因子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结论WSM通过增加骨形成蛋白-2的基因表达量诱导兔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与核心结合因子的作用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骨水泥成形术后继发椎体高度丢失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5年2月至2006年5月应用骨水泥成形术对3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5椎进行治疗.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骨密度值、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VAS疼痛评分、伤椎前中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以末次随访和术后早期的后凸Cobb角差值作为后凸角继发增大值;做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后凸角、骨密度值及术后椎体中线高度与术后后凸Cobb角继发增大存在相关.结论 骨质疏松程度重、骨水泥成形术后椎体中线高度恢复欠佳及后凸Cobb角过大是后期后凸Cobb角继发增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与同种异体骨混合物强化羊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的可行性以及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取市售成年山羊腰椎(L1~L5)椎体共75个,首先脱钙处理制备骨质疏松椎体模型,测量椎体体积以及脱钙前后椎体质量、骨密度.然后将骨质疏松椎体模型置于力...  相似文献   
109.
腰椎间盘人工髓核置换术后中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人工髓核(prosthetic disc nucleus,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初步评价PDN置换术的实用价值。方法自2002年2月至8月采用单枚PDN假体置换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例,术后随访48个月者22例。临床疗效评价内容包括:术后的主观症状改善情况、手术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观察并统计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与同期行单纯髓核摘除术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PDN组除2例假体脱出再次手术取出外,其余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显著改善,术前平均为53%,术后第24个月为15.5%,第36个月为16%,第48个月为15%。Prolo评分术前为4.3分,术后第48个月为8.7分。腰椎活动度术后第24个月平均为12.0°,第36个月为12.5°,第48个月为12.0°。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有不同程度地降低,较术前平均降低约18%。主要并发症包括:术后早期一过性腰痛18例,假体脱出2例,术后48个月随访时发现假体下沉12例,软骨终板损伤15例。术后临床疗效与单纯髓核摘除组比较大致相当。结论单枚PDN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肯定,能有效地保持腰椎功能,但仍不能有效地维持手术节殷椎阁隙高席.尚存存一此较为严重的并发痒.因此府严格掌握手术活席证.慎莺开展此项手术。  相似文献   
110.
现将我院经CT诊断并病理证实的4例胃癌2例胃平滑肌肿瘤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男4例,女2例,年龄48~67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2例,腹部包块3例,呕血1例。设备采用GEMax640CT机,扫描从隔顶至肝下线平扫,层厚10mm扫描前30分钟口服2.5%泛影葡胺500ml,上床前再口服500ml。2结果4例胃癌均表现为胃壁不规则增厚其中2例胃窦部前壁增厚,增厚的胃壁与周围器官脂肪层变薄、模糊或消失;另2例为贲门胃底部壁厚薄不均体软组织肿块其中1例伴肝内多发转移。2例胃平滑肌肿瘤,1例为腔内型,表现为胃腔内类圆形软组织块影,密度略低于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