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4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94篇
内科学   82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190篇
预防医学   52篇
眼科学   27篇
药学   56篇
  3篇
中国医学   81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目的:研究雷洛昔芬和阿伐他汀对于老年去卵巢大鼠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老年的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雷洛昔芬组、阿伐他汀组和联合用药组,所有的大鼠均卵巢切除术并饲喂高脂饲料4周,造模结束后,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雷洛昔芬组给予3 mg/kg雷洛昔芬,阿伐他汀组给予30mg/kg阿伐他汀,联合用药组给予3 mg/kg雷洛昔芬+30 mg/kg阿伐他汀。给药4周后,麻醉处死,免疫组化检测胸主动脉中MCP-1含量,Elisa法检测胸主动脉中ERα、ERβ、iNOS、eNOS、ET-1和TNF-α含量。结果:雷洛昔芬和阿伐他汀均对ERα不产生作用(P〉0.05);ERβ三个给药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阿伐他汀组和联合用药组之间无差异(P〉0.05)且均优于雷洛昔芬组(P〈0.05);iNOS阿伐他汀组和联合用药组之间无差异(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eNOS对照组和雷洛昔芬组无差异(P〉0.05),阿伐他汀组和联合用药组之间无差异(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ET-1不论单用或者联合使用雷洛昔芬和阿伐他汀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组优于两药单独使用(P〈0.05);TNF-α对照组、雷洛昔芬组之间无差别,阿伐他汀组和联合用药组优于对照组。MCP-1在对照组、阿伐他汀组和雷洛昔芬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联合用药组优于其他三组。结论:在老年去卵巢大鼠中,雷洛昔芬和阿伐他汀给药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和降低炎症相关指标,这两个药物的联合治疗可以用于预防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2.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HV-CVVH清除细胞因子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利用高容量的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HV-CVVH)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探讨HV-CVVH在清除炎性介质方面的作用. 方法: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13例,其APACHE III评分为(23±5). 全部患者进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 根据置换率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置换率为2 L/h者8例(I组),置换率为4 L/h者(II组)5例. 在治疗的0, 1, 2, 3, 6和24 h分别自滤器后取血液5 mL,离心分离血浆. 用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中的炎性细胞因子(TNF-α, IL-6和IL-10)的含量. 结果:CVVH治疗3 h内,血中全部细胞因子的浓度下降速度比较快,两组比较,高容量组(II组)这一变化表现得更为明显. TNF-α和IL-10治疗至3 h后的下降速度减缓. 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APACHE III评分结果显示CVVH治疗前后II组患者病情改善显著. 结论:HV-CVVH在清除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方面效果明显,并且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对于改善病情有益.  相似文献   
93.
王华  陈威 《中国病案》2011,12(2):23-24
目的观察干眼症药物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研究我院门诊诊治的94例干眼症患者的临床与诊治资料。依据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试验)、泪河高度、睑板腺功能检查(MGD评分)等方法确诊干眼症并进行临床分型,给予相应治疗。结果 94例干眼症患者中18例为水液缺乏型干眼(ATD)、47例为脂质缺乏型干眼(LTD)、29例为其他类型。针对性给药治疗后临床症状与各项试验结果均有明显改善。结论临床症状及Schirmer试验、BUT、泪河高度、MGD评分可快速确诊干眼症并明确分型,根据干眼症分型,给予相应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避免盲目用药,重复用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94.
目的通过对36例肢体黑色素瘤患者行隔离肢体热灌注(ILI)治疗术后不良反应的观察,总结了急性皮肤组织反应的护理方法。方法本组36例患者共进行40例次隔离肢体热灌注,观察各期患者急性皮肤组织反应并进行相应的护理。结果Ⅱ级患者急性皮肤组织反应约术后两周消失,无色素沉着及患肢肿胀;Ⅲ级患者急性皮肤组织反应约3周恢复,但患肢仍有色素沉着,患者术后生活均可自理。结论ILI是国际公认的肢体黑色素瘤标准治疗手段,其有效率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经胸微创室间隔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 对13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行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给予密切护理配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手术顺利,封堵成功,患者术后心脏杂音消失,无残余分流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手术操作时间15~20 min,带管时间1~2 h,住院时间3~5 d.结论 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效果确切、创伤小、恢复快,熟练的护理配合是手术安全的保证.  相似文献   
96.
1病例报告 患者男,66岁,因右眼不慎溅入复方去煤液,眼红伴视物模糊3天就诊。主诉无特殊不适。查右眼视力0.8,轻度混合充血,角膜上皮粗糙。立即行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氧氟沙星眼液滴眼处理。次日晨起发现右眼症状加重,并伴大量黄白色分泌物。专科检查:双侧睑裂等高,可自主开闭眼睑;右眼视力0.01;  相似文献   
97.
《侵权责任法》施行后,处理医疗损害纠纷的法律环境已发生明显改变,笔者针对此法提升病历资料证据地位、加强患者知情权隐私权保护、医疗机构对医疗产品承担严格责任等三方面变化,从规范病历书写管理制度、完善患者知情同意告知制度、严格医疗产品及血液管理制度等三方面提出了《侵权责任法》时代医疗机构在管理层面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脓毒血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脓毒血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予鼻饲枸橼酸莫沙必利、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静脉滴注奥美拉唑,合理选用抗生素,维持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加针刺夹脊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腹腔内压、胃残余量、肠鸣音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患者APACHEⅡ评分、腹腔内压、胃腔残留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3天、第6天、第10天患者APACHEⅡ评分、腹腔内压、胃腔残留量均低于对照组,肠鸣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腹腔内压、胃腔残留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腹腔内压、胃腔残留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脓毒血症胃肠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9.
胃癌作为全球高发肿瘤,其治疗进展备受关注。近年来,研究者通过对胃癌的发生及进展机制进行分子水平的研究,发现胃癌的进展涉及一系列分子水平的变化,包括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及突变等,相应的靶向药物应用于临床,但胃癌细胞微环境的复杂性及基因的不稳定性导致许多靶向药物疗效受限,使治疗不能长久维持,因而亟需研究新的靶向药物。本文就胃癌靶向治疗的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0.
HV-CRRT对胰腺炎合并急性肾衰患者血中TNF-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容量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HV CRRT)在清除PBMCs产生TNF α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胰腺炎合并急性肾衰患者 13例 ,进行连续性静脉 静脉血液滤过 (CVVH)治疗。根据置换率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 ,置换率为 2L/h者 8例 (Ⅰ组 ) ;置换率为 4L/h者 5例 (Ⅱ组 )。在治疗的 0、1、2、3、6和2 4h ,分别自滤器后采血 1mL ,用夹心ELISA法测定内毒素(ET)诱导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产生的TNF α含量。将超滤液标本与含ET的志愿者的全血共同孵育 ,以测定超滤液中抑制细胞因子产生的抑制活性。结果 :Ⅰ、Ⅱ组ET诱导的血中PBMCTNF α的产生明显被抑制。在CVVH治疗过程中 ,在开始 3h内受抑制的PBMCTNF α的产生明显增加 ,Ⅰ、Ⅱ组相比较 ,Ⅱ组增加较多 ,至 2 4h仍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平 ,以后逐渐下降。Ⅰ组超滤液中均未发现抑制活性 ;而Ⅱ组 2 4hCVVH治疗过程中 ,超滤液对全血中ET诱导的TNF α产生具有轻度抑制作用 ,抑制率为 (15± 6 ) %。结论 :高容量的CRRT清除TNF α的作用较强 ,其机制主要靠滤器膜的吸附作用 ,部分可能通过对流作用清除。为增加清除效果 ,可选用高容量、大孔径滤器进行CRRT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