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7d后收集贴壁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阿司匹林(分别为1、2、5、10mmol/L)培养3、6、12、24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I和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将其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然后分别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和体外血管形成试剂盒来观察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和体外血管形成能力,免疫印迹杂交法(Western blot)半定量测定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含量。结果:阿司匹林能减少外周血EPCs数量,并且EPCs数量随阿司匹林浓度和作用时间增加而减少。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体外血管形成能力和iNOS含量亦随阿司匹林浓度和作用时间增加而降低。结论:阿司匹林通过减少EPCs中iNOS含量,降低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和体外血管形成能力,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的生成。 相似文献
32.
在胚胎形成期,内皮祖细胞参与原始脉管结构形成的起始过程。在成人也存在血管内皮祖细胞形成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通常存在成人骨髓中,但可被细胞因子或血管生长因子动员进入外周循环,进入血管外组织而导致成人脉管形成。因此自体内皮祖细胞动员或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缺血性疾病和内皮损伤时治疗性再血管化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3.
辛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动脉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动脉弹性功能测定仪检测52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使用辛伐他汀前和使用4周后大动脉弹性(C1)、小动脉弹性(C2)和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用药4周后,TC和LDL-C均较用药前明显下降(均为P〈0.01),C1和C2较用药前明显升高(均为P〈0.01)。结论辛伐他汀可明显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TC和LDL-C,同时显著改善动脉弹性。 相似文献
34.
正心力衰竭(心衰)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医疗问题,据统计全世界有2 300万人患有心衰,且数量还在增长~([1])。心衰的治疗费用极其昂贵,在美国其治疗的费用已经高达31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700亿美元~([2])。神经激素通路在心衰的发生、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心衰的治疗主要集中在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和交感神经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和厄贝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体检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均未服药治疗),采用全自动免疫散射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按脉压≤60,>60,均分为甲组和乙组,各30例,甲组口服辛伐他汀20 mg/d,乙组口服厄贝沙坦10~20 mg/d,甲组不能用他汀类药物,乙组降压药物不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其余药物不变,治疗3月后测脉压和高敏C反应蛋白,比较脉压不同及各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甲乙两组治疗后脉压(PP)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下降.乙组治疗后低于甲组,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辛伐他汀和厄贝沙坦均可降低脉压和高敏C反应蛋白,可影响高血压患者血管硬化和发展,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