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27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58篇
预防医学   45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35篇
  1篇
中国医学   43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pSVPoMcat微基因修饰的雪旺氏细胞在鼠脊髓内存活及基因表达。方法 将3~4月龄的胎儿雪旺氏细胞(Schwann.cell,SC)以1×10~6密度在培养皿中培养24~48h,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技术将带有人Po-5’-flanking介导的髓鞘碱性蛋白微基因(pSVPoMcat)的质粒DNA导入这些培养的SC。3~5天后,将经转基因的SC(2.5×10~5 cells/ul)移植到半横断损伤的成鼠脊髓中。术后12周,对实验3组动物进行S-100蛋白,MB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DIG标记的hMBPE_2cRNA探针的原位杂交测定。结果 采用脂质体对体外培养的SC的基因转染率可达68%;3月后,pSVPoMcat修饰的SC在宿主体内仍存活并表达外源基因。结论 SC是表达外源性基因的良好载体细胞,而阳离子脂质体是转基因的有效介导物,pSVPoMcat微基因表达产物对SC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它们为脊髓损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
非肢体血管瘤手术中阻断血供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非肢体血管瘤手术治疗时减少术中出血的方法. 方法 1998年11月~2003年11月共收治非肢体血管瘤49例,其中男21例,女28例,年龄3个月~63岁.毛细血管瘤14例,海绵状血管瘤25例,蔓状血管瘤7例,混合性血管瘤3例.根据血管瘤的性质和不同部位选择不同阻断血供的方法.头面颈部蔓状血管瘤扪清搏动的滋养血管后,于其一侧血管约1 cm处用7号丝线深缝一针,暂时缝扎致血管远端搏动消失再切除血管瘤;腹股沟及大腿上份蔓状血管瘤于瘤体组织近端腹股沟韧带上切开分离出髂总或髂外动脉、或在其远端切开分离出股动脉,通过无创血管夹阻断血流,再切除血管瘤;头面颈部、躯干部的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瘤体周围用7号丝线间断缝扎,暂时阻断周围滋养血管,再切除血管瘤. 结果通过阻断血供,血管瘤组织不同程度缩小,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4年,49例中47例完全愈合,无复发,外形满意,功能恢复正常.有2例因术后第2天出血行二次手术止血,术后伤口愈合,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手术切除非肢体血管瘤之前阻断血供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难度,为尽可能彻底切除血管瘤、减少复发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土槐菝葜汤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68例血热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卡泊三醇软膏,外用,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土槐菝葜汤。2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将2组的临床疗效及TNF-α、IL-8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有效率为63.64%,两组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血清中TNF-α、IL-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土槐菝葜汤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其作用机制可能和降低患者血清中TNF-α、IL-8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病理性瘢痕裸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验证所构建裸鼠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模型在病理性瘢痕研究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0.8cm×0.8cm×0.5cm的人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组织块移植到裸鼠皮下,大体观察裸鼠及植入物情况。移植后第16天取出移植物与原标本进行下列指标的比较:体积、瘢痕的镜下特征、酸性黏多糖含量及Ⅰ、Ⅱ型胶原含量。结果 移植后裸鼠全部存活且创面愈合良好。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组织块的酸性黏多糖含量移植前分别为3448±1452、1940±509,移植后分别为3237±1871、1809±552,移植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物保持着原有的胶原特性及含量,未检测到细胞变性坏死。结论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以适当体积移植到裸鼠皮下,其生物学特性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该动物模型适用于病理性瘢痕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对尿道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为临床应用钙通道阻滞剂防治尿道瘢 痕形成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行人尿道瘢痕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传至第4~8代用于实验研究。采 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比色法测定在不同给药浓度下(50,100,150,200及250 μmol/L维拉帕米) 干预不同时间(12,24 及48 h)后,尿道瘢痕成纤维细胞抑制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实验组(100 μmol/L维拉 帕米,24 h)与对照组的细胞上清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和MMP-9的表达情况。 结果: 维拉帕米对尿道瘢痕成纤维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呈现浓度与时间依赖性(P<0.05)。维拉帕米干预后细胞上清液MMP-2 和MMP-9的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钙通道阻滞剂可以抑制尿道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提升基质 金属蛋白酶的活性,这可能对尿道瘢痕的形成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究蕲蛇醇提液治疗大鼠骨关节炎(OA)的药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蕲蛇醇提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均采用碘乙酸(MIA)关节腔注射法建立OA疼痛模型。造模7d后,蕲蛇醇提组大鼠膝关节腔注射0.2mL蕲蛇醇提液(0.6g/kg),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1周1次,连续4周。于给药前和给药4周后测量大鼠机械痛和热痛阈值,通过疼痛行为学评估、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分析、Tunel原位末端凋亡染色和Westernblot,评价蕲蛇醇提液对OA大鼠的体内疗效,探索其潜在的作用机制。结果相比正常组,模型组大鼠关节组织表现出软骨退变、软骨细胞数量减少、胶原蛋白大量破坏、基质紊乱的病理状态。相比模型组,蕲蛇醇提液组大鼠病理状态改善,机械痛和热痛的痛阈值显著回升(P<0.01),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协会(OARSI)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蕲蛇醇提组大鼠关节中Ⅱ型胶原(Col2)阳性率升高,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阳性率降低。Tunel检测结果表明,蕲蛇醇提组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蕲蛇醇提组MMP-13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及磷酸化p65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蕲蛇醇提液通过调控PARP/NF-κB通路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软骨代谢平衡,缓解关节疼痛,修复软骨损伤。  相似文献   
8.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简称耶氏菌)是人类急性腹泻的重要病源之一。近年来引起国内外的重视。并相继报导从动物,家禽和腹泻病人中检出,但有关健康带病的报导甚少。1986年元月。我们在伤寒带菌检索中。从一例无症状的健康人粪便中,分离出一株疑似耶氏菌的菌株,通过生化,血清学试验鉴定,结果为耶氏菌0:4.33血清(根据Bercovier(1979)分别标准属生物Ⅰ型)。经江西卫生防疫站复核鉴定无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EGF对大鼠背部随意皮瓣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皮下局部注射表皮生长因子(EGF)对SD大鼠背部随意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将16只SD大鼠背部制成2cm×8cm随意皮瓣,随机分为EGF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皮瓣存活率、微血管密度(MVD)的检测。结果EGF组皮瓣第5天、第10天时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EGF组皮瓣内见较多新生血管,高倍镜视野下单位MVD超过对照组(P<0.01)。结论EGF一次性皮瓣内用药能促进大鼠背部超长皮瓣的存活比例,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皮瓣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弧形额肌筋膜瓣治疗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80例(140侧)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男31例,女49例;年龄6~45岁,中位年龄16岁。单侧20例,双侧60例。患者平视前方时,上睑下垂3~6 mm,平均5 mm。51例曾接受矫形术,其余患者均为初次手术。术中通过眉部中份切口制备额肌筋膜瓣,沿眼轮匝肌下隧道将其下降至睑板上缘缝合固定悬吊上睑至过矫位。结果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为5~10 m L,平均7 m L。术后切口轻度肿胀,3~5 d后消肿;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5年。79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内能完全闭合上睑,上睑功能均重建良好;1例单侧患者术后6个月尚不能完全闭合上睑,伴发轻度角膜炎,经睑缘粘连术治疗后完全闭合。结论采用弧形额肌筋膜瓣治疗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可获较好疗效,具有创伤小、安全可靠、手术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