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0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45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58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188篇
内科学   75篇
皮肤病学   48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科学   100篇
综合类   365篇
预防医学   154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182篇
  4篇
中国医学   196篇
肿瘤学   51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L-(+)-扁桃酸的光学纯度。方法采用Chirlcel OJ-H手性色谱柱,以正己烷-乙醇-三氟乙酸(96∶4∶0.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20 nm,流速1.0 m L·min-1,柱温30℃。结果 L-(+)-扁桃酸与D-(-)-扁桃酸的分离良好,L-(+)-扁桃酸0.2~1.2×103μg·m L-1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8),检测限为0.4 ng(S/N=3),定量限为1.6 ng(S/N=10)。结论所用方法快速、准确、灵敏,适于L-(+)-扁桃酸光学纯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2.
患者女 ,2 4岁。发现颈部包块 1个月入院。B超检查发现 ,右甲状腺 4 0cm× 2 2cm× 1 5cm球性包块 ,内部回声均匀 ,低回声带。实验室检查 :T3、T4、FT3均正常。临床诊断“甲状腺腺瘤”。行右甲状腺次全切术。病理检查 :已剖开淡红色球性包块 1个 ,4cm× 3cm× 2cm ,表面有完整包膜 ,切面灰白实性 ,质软。镜下 :肿瘤细胞呈柱状或梭形 ,排列成明显梁状结构 ,小梁曲直不一 ,肿瘤细胞沿小梁长轴方向垂直排列 ,小梁间有丰富间质 ,肿瘤细胞胞质内及间质中有明显玻璃样变性。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 ,核分裂象少见。部分区域有少量腺样结构 ,并有Ⅰ…  相似文献   
143.
目的 利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干眼症状的出现与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无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20例(40眼),有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20例(40眼)以及从未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17例(34眼,对照组).利用活体共焦显微镜分别拍摄角膜中央、颞侧及鼻侧上皮下神经密度.比较3组眼表疾病评分问卷(OSDI)得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及Schirmer Ⅰ试验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各组之间BUT( F=9.04,P<0.01),角膜荧光素评分(F=3.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组Schirmer Ⅰ试验结果较对照组小(P<0.05).各组间不同方位角膜神经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内不同方位角膜神经密度比较,鼻侧与中央、颞侧相比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与颞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症状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各项客观的干眼评价指标较未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高,与无症状者基本无差异.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者干眼症状的出现不会影响角膜中央、颞侧及鼻侧的神经密度.角膜神经密度中央与颞侧基本无差异,而鼻侧小于中央及颞侧.  相似文献   
144.
目的:探讨带足背内侧皮神经的第1跖背动脉皮瓣修复食指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12年5月,采用第1跖背动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食指皮肤缺损25例。结果25例获随访6~48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22例伤口一期愈合,皮瓣及植皮完全成活,食指屈伸功能正常,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2例皮瓣基本成活,远端部分坏死,足背供区植皮部分坏死,经清创换药后二期愈合,食指屈伸功能轻度受限,较好地恢复生活及工作;1例皮瓣完全坏死,改为同侧带蒂腹股沟皮瓣修复后治愈,足背供区植皮成活,食指屈伸功能明显受限。结论第1跖背动脉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食指皮肤缺损的理想术式,该皮瓣解剖位置恒定,操作较可靠,成活率较高,外观、功能恢复优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5.
目的 对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原因、临床诊治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诊治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193例(193眼)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致病因素、病原学、治疗及预后等特点。结果 所有患者中外伤性眼内炎137例(71.0%),铁器类、木制品和物体类是致病的主要原因;眼部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35例(18.1%),以白内障和青光眼术后为主;内源性眼内炎15例(7.8%),以不明原因的病例为主;感染性角膜炎导致者6例(3.1%)。181例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13.3%,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为主要病原菌。眼部手术后及内源性眼内炎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易感因素的比例较高,玻璃体切割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感染性眼内炎患者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无光感~0.02者占比为86.2%,治疗后无光感~0.02者占比为62.9%、≥0.10者占比为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治疗前后视力有统计学差异的是外伤性及眼部手术后患者,内源性眼内炎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感染性角膜炎导致者视力大部分无光感。结论 外伤性和眼部手术后眼内炎是感染性眼内炎的两种主要类型,玻璃体切割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感染性眼内炎经不同的方式积极治疗后可以控制感染,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6.
随着我国围生医学的发展,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LBWI)存活率持续增长,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升高趋势。对ROP的传统治疗主要采取毁损性冷冻及激光治疗术,虽可抑制ROP的发展,但可能带来永久性不良反应,如白内障形成、前段  相似文献   
147.
周晴  邹红  汪莎  陈佳 《中外健康文摘》2012,(36):321-322
目的探讨眼科护士在医院大轮转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寻求组织护士轮转的最佳方法.方法通过对云南省市级几家医院眼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以74名眼科护士为对象.结果愿意轮转59人,占79.7%,对轮转有需求74人,占100%,轮转存在困难35人,占47.2%.结论安排年龄40岁以下和工作1-5年的护士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重点科室的轮转,以达到良好的轮转效果.  相似文献   
148.
本文报道1991午5月~1992午4月泉州后渚港区鼠类携带恙螨种类及恙虫病立克次体分离情况.鼠体染螨率为44.52%,恙螨指数为61.25.共获恙螨4属8种,地理纤恙螨为优势品种。自鼠体中分离出恙虫病毫克次体13株。提出一年中5~8月是灭鼠、灭螨的好时机。  相似文献   
149.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吻合神经的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6年3月,采用拇指桡侧、尺侧、虎口背侧支皮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创面39例。男28例,女11例;年龄16~53岁。冲压伤11例,电锯伤23例,切割伤5例。皮瓣切取范围3.3cm×2.6cm~5.6cm×3.5cm。术后予石膏制动、抗凝、解痉、预防感染等处理,2周后拆石膏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患者获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根据赵书强手功能评定标准改进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优31例(79.5%),皮瓣成活,两点辨别觉4~7mm,对掌、对指功能恢复正常;良7例(17.9%),皮瓣远端皮肤边缘性坏死,两点辨别觉5~9mm,对掌、对指功能恢复接近正常;差1例(2.6%),皮瓣坏死,改行腹股沟皮瓣修复。结论该皮瓣手术切取成活率较高,术后外观及功能恢复优良,是修复拇指末节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0.
摘 要目的:探讨内镜下不同治疗方法对较大(直径> 20 mm)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治疗价值。 方法:将 2015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在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行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7 例、内镜下黏膜分 片切除术(EPMR)11 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35 例大肠 LST 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设置为预切开 EMR 组、 EPMR 组及 ESD 组。比较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病灶治愈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结果:ESD 组患者手术时间显 著长于预切开 EMR 组、EPMR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预切开 EMR 组及 ESD 组整块切除率分别为 94.1 %、 97.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愈切除率,ESD 组显著高于 EPMR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但与预切开 EMR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在预切开 EMR 组、EPMR 组、ESD 组中分别 为 17.6 %、18.2 %(2/11)、5.7 %(2/3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 ESD 组中低于预切开 EMR 组、EPMR 组,但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相比于 EPMR,ESD、预切开 EMR 用于大肠 LST 治疗中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可提高对病 灶组织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切除率,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可作为> 20 mm 大肠 LST 的优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