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41.
目的:探讨同步应用瞬时波强(wave intensity,WI)技术及脉象仪评估原发性高血压的价值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对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与33例健康人(对照组)行同步颈动脉WI及桡动脉脉象检测,应用ALOKA公司Prosoundα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WI检测,应用DDMX-100脉象仪行桡动脉脉象参数检测,分析并比较2组WI参数及脉象参数。结果:高血压组WI参数中W1、NA较对照组增高,W1-W2较对照组降低(P0.05);脉象参数中,h1、h3、h4、h3/h1、w1/t、w2较对照组增高,t4较对照组降低(P0.05)。对照组W1与h1呈正相关(r=0.339,P=0.005)、W1-W2与t4呈正相关(r=0.680,P0.001),NA与h5/h1呈负相关(r=-0.256,P=0.038);高血压组W1与h1呈正相关(r=0.351,P=0.003),W1-W2与t4呈正相关(r=0.509,P0.001),NA与h4/h1呈正相关(r=0.272,P=0.023)。结论:WI与脉象参数间有相关性,WI和脉象同步检测为临床综合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42.
颈动脉W1-W2作为左室射血时间参数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瞬时波强(WI)技术中的W1-W2(瞬时加速度波强顶点至瞬时减速度波强顶点的时间)作为左室射血时间参数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该参数提供依据。方法应用ALOKA Prosound 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6例正常人主动脉口多普勒流速曲线的射血时间(ET)及左右颈总动脉的W1-W2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将W1-W2与W1起点-W2(瞬时加速度波强起点至瞬时减速度波强顶点的时间)比较。结果左右颈总动脉W1-W2之间相关系数为0.904(P〈0.01);左室射血时间与左右颈总动脉W1-W2相关系数分别为0.789和0.783(P〈0.01)。左侧颈总动脉W1-W2为268.68ms,W1起点-W2为295.52ms,两者之差为26.83ms;右侧颈总动脉W1-W2为268.63ms,W1起点-W2为296.63ms,两者之差为28ms。结论W1起点-W2为射血时间。因颈动脉W1-W2与ET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故可以通过测量颈动脉W1-W2间接获得左室射血时间。用左右侧颈总动脉W1-W2作为左室射血时间将分别低估9%和9.4%.在临床应用中必需注意其低估值。  相似文献   
43.
瞬时波强(WI)技术中脉搏波传导时间检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瞬时波强(Wave Intensity,WI)技术检测脉搏波传导时间及其用于临床评估动脉弹性的可行性。方法应用ALOKA Prosound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66例健康人颈动脉和右肱动脉的脉搏波传导时间。结果脉搏波从主动脉起始部传导到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右肱动脉测量点的时间分别为(25.17±9.53)ms、(26.64±8.43)ms和(73.76±12.15)ms;左、右颈总动脉脉搏波传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肱动脉脉搏波传导时间与左、右颈总动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脉起始部至左颈总动脉的脉搏波传导时间与身高呈正相关(r=0.360,P<0.01);主动脉起始部至右颈总动脉脉搏波传导时间与身高呈正相关(r=0.397,P<0.01);主动脉起始部至右肱动脉的脉搏波传导时间与身高呈正相关(r=0.417,P<0.01)。结论测量点距离心脏越远,脉搏波所需的传导时间越长;身材越高所需的传导时间越长;可以根据测量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和脉搏波传导时间计算出脉搏波传导速度,后者是评价动脉弹性的经典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4.
经直肠超声诊断肛瘘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诊断各型肛瘘的价值。方法纳入2006年4月~9月住院肛瘘病人50例,所有病人于手术前进行常规腔内超声检查,所得到的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腔内超声诊断内口的灵敏度83.9%,漏诊率16.1%,阳性预测值95.9%,总符合率81.0%;诊断主管的灵敏度96%,漏诊率4%,阳性预测值100%,总符合率96%;诊断支管的灵敏度60%,漏诊率39.4%,阳性预测值95.2%,总符合率58.8%。结论经直肠超声诊断肛瘘具有简单、易操作和实时性,病人无需特殊准备,对内外括约肌显示较为清楚,便于瘘管走行的判断和内口的定位,能为术前瘘管的准确定位提供极有帮助的影像学信息,从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5.
瞬时波强(WI)曲线的方法学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重点研究WI的方法学问题,期望对WI的临床推广应用有所帮助。方法查阅文献,结合临床的应用体会,从ET与WI技术的关系、多普勒取样门大小、多普勒流速曲线的奈奎斯特现象、时间分辨力、呼吸、血压、心律不齐、心率等9个因素对WI的影响进行方法学研究。结果上述9种因素对wI均有影响:结论WI有两个主要变量,即动脉管壁的波动和管腔内血流流动,在为临床提供大量有用诊断信息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干扰因素,后者可以通过方法学研究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46.
目的 通过对瞬时加速度波强(W1)与Tei指数的相关性分析,探讨瞬时波强(WI)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Prosound a10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6例正常人左右颈总动脉W1的强度(W1的最高点)与Tei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66例正常人左右领总动脉W1(压力)之间呈正相关(P<0.01);左右颈总动脉W1(管径)之间呈正相关(P<0.01).左右颈总动脉W1(压力)与Tel指数呈负相关(P<0.05);左右颈总动脉W1(管径)与Tei指数呈负相关(P<0.01).左右颈总动脉W1(压力)均值与Tel指数呈负相关(P<0.05);左右颈总动脉W1(管径)均值与Tei指数呈负相关(P<0.01).结论 W1与Tei指数负相关,可作为判断心脏收缩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47.
eTRACKING技术在FMD模式下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eTRACKING技术在FMD模式下实时监测肱动脉血管内径,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和管径达峰时间并与应用高频超声连续多次测量反应性充血后的上述指标相比较,分析本法检测血管内皮功能的可行性,比较其精确性。方法将60例正常人分为eTRACKING组和对照组,各30例。eTRACKING组应用eTRACKING技术在FMD模式下实时跟踪肱动脉血管内径,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和管径达峰时间。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连续多次手工测量反应性充血后的肱动脉内径及达峰时间。观察两组加压前和反应性充血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及达峰时间。结果eTRACKING组和对照组反应性充血后的肱动脉内径扩张百分率(△%)分别为12.42±1.82%和12.24±1.66%,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达峰时间分别为74.14±11.96秒和64.07±12.36秒,eTRACKING组的达峰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TRACKING技术显著提高了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的精确度,并能实时检测血管内径变化,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检测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临床早期防治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提供依据。方法纳入147例糖尿病患者,均接受基本信息和中医临床信息的采集、踝臂指数(ABI)检测、股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定、股总动脉及动脉粥样斑块检测。所有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各中医证型与ABI、股总动脉IMT及其积分、股总动脉及动脉粥样斑块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气阴两虚与阴阳两虚型的ABI明显小于阴虚热盛型。阴阳两虚型的左右IMT均明显厚于湿热困脾和气阴两虚型,IMT积分和斑块积分均明显大于气阴两虚型。结论下肢动脉缺血程度随糖尿病病情的进展而加重,中、晚期患者明显重于早期患者。阴阳两虚型下肢动脉硬化程度最重。  相似文献   
49.
目的:通过应用超声多种检测技术,全面评估2型糖尿病(T2DM)血瘀证患者的动脉功能状态,初步探讨T2DM血瘀证患者早期动脉功能改变的特点及超声在糖尿病血瘀证早期动脉病变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颈动脉内-中膜无增厚、无斑块的T2DM血瘀证患者30例,非血瘀证患者30例。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动脉硬化检测技术(PWV/ABI)及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检测(FMD)等技术,检测入选病例的各项指标,分析糖尿病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动脉功能改变的特点及超声在评价T2DM血瘀证早期动脉功能减退中的价值。结果:①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的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的病程长于非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血瘀证组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绝对值、内径扩张百分率均较非血瘀证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瘀证组的应变弹性指数(EP)、硬化参数(β)、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值大于非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应性(AC)值小于非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增大指数(A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血瘀证组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值大于非血瘀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踝臂血压指数(ABI)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①T2DM血瘀证组的病程明显长于非血瘀证组,提示糖尿病病程越长越容易发生血瘀证。②T2DM血瘀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弹性功能均有损害,血管功能低于非血瘀证患者,提示血瘀证患者更易发生血管病变。③超声可用于评价T2DM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动脉功能状态,可以为T2DM的中医分型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eTRACKING(echo-tracking,ET)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传统压力增强指数和ET的管径增大指数原理进行分析,仔细研究用ET法得出的AI的图解。结果管径增大指数与压力增强指数的定义、翻译名、公式描述、预测动脉硬化部位、外周动脉与大动脉血管参数的转换不同;预测动脉硬化的结果相同。结论ET的管径增大指数比压力增强指数提供更多的信息,对病变血管的定位更准,可以反映整体与局部动脉硬化的关系。AI数据波动较大,个体差异明显,所测数据需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