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目的:应用三维及二维高频超声技术对猪肉进行针刺定位研究,以探讨三维及二维高频超声技术对新西兰大耳兔及人体针刺穴位定位的可行性。方法:①将针灸毫针刺入猪肉内,启用三维扫查,观察纵切、横切、冠状切面中毫针位置的同步变化,评价三维超声定位的准确性。②在猪肉内固定毫针A,针尖设定为靶心。二维高频超声引导毫针B至靶心30次,针灸医师盲穿毫针B至靶心30次,测量A与B两针尖之间的距离,统计分析医师盲穿的准确性。③毫针在二维高频超声探头引导下分别刺入4只新西兰大耳兔双侧足三里穴位,实时观察定位的精准性。④对15个人体不同穴位和30个同名穴位行超声探测,在二维高频超声引导下动态观察毫针针尖移动至穴位断面所定位置。结果:三维高频超声技术能准确反映刺入猪肉中毫针的完整空间构象并能精准定位。二维高频超声技术对毫针刺入猪肉指定位置、新西兰大耳兔足三里穴位、15个人体不同穴位及30个同名穴位均准确定位。结论:高频超声引导毫针对活体经穴断面解剖定位,具有精准、直观、动态、价廉的特点,可作为活体穴位定位的标准。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成像技术用于中医针灸足三里穴位实时定位及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用于足三里穴位肌张力测定的意义.方法 使用法国Supersonic Imagine公司的AixPlorer型高帧频实时定量SWE诊断仪,将L4-15线阵探头置于足三里穴位断面,豪针在高频起声引导下依据经穴断面解剖图谱为精确定位;启动SWE模式记录组织弹性图,使用其定量分析系统Q-BOX,取样区为直径3、8和12 mm的同心圆,测量进针前、进针后及脉冲电刺激时足三里穴位的杨氏模量值.结果Q-BOX取样区直径为3 mm时,进针前、进针后及电刺激时穴位杨氏模量平均值分别为(12.61±6.27)、(24.00±11.94)和(111.48±52.81)kPa; Q-BOX取样区直径为8mm时,进针前、进针后及电刺激时穴位杨氏模量平均值分别为(15.85±5.93)、(25.72±13.63)和(84.84±49.60) kPa;Q-BOX取样区直径为12 mm时,进针前、进针后及电刺激时穴位杨氏模量平均值分别为(17.75±6.72)、(24.92±11.50)和(70.75±42.20) kPa.在不同直径组中,进针前与进针后、进针前与电刺激时的穴位杨氏模量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以往尸体经穴断面解剖定位不同,高频超声引导豪针对活体经穴断面解剖精确定位,具有精准、直观、动态和简廉的特点,故具临床实用价值.SWE技术用于足三里穴位肌张力无创测定为中医针灸穴位“得气”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33.
瞬时加速度波强W_1与脉象时域分析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动脉瞬时波强W_1与脉象时域分析参数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3例正常人,应用ALOKA公司Prosound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瞬时波强W_1检测,应用DDMX-100脉象仪进行桡动脉脉象时域分析参数检测,并研究两者的相关性。结果W_1与h_1呈正相关r=0.401,P0.01);W_1与h_1/t_1呈正相关(r=0.482,P0.01);Wd_1与h_1呈正相关r=0.293,P0.05);Wd_1与h_1/t_1呈正相关(r=0.305,P0.05)。结论瞬时波强作为一项研究心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的新技术,有望为脉象研究提供新技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34.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弹性特征。方法 糖尿病组57例,正常对照组39例。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估颈动脉硬化参数,包括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化参数(β)、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和增大指数(AI),并对上述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组颈动脉Ep,β、PWV8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AC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AI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结论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弹性的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35.
瞬时波强技术中R-W1时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通过R-W1时相分析,期望有助于该项瞬时波强(wave intensity,W1)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方法应用Aloka Prosound 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6例健康人R-W1时相进行检测.结果左右颈总动脉、右肱动脉的R-W1时间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颈总动脉压力波传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肱动脉压力波传导时间与左右颈总动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颈总动脉W1起点一顶点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肱动脉与左右颈总动脉W1起点-顶点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文献报道的"R-W1约等于射血前期"实际上包含了三个时间段,分别为左室等容收缩期时间、压力波传导时间和W1起点-顶点时间.临床上用R-W1判断病变时需要考虑压力波传导时间的因素.射血前期应该是心电图上R波顶点到W1起点的时间,而不应包含W1起点到顶点的时间.  相似文献   
36.
瞬时波强颈动脉W1~W2与左心室射血时间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确定瞬时波强(wave intensity,WI)的瞬时加速度波强(W1)顶点至瞬时减速度波强(W2)顶点的时相,即W1~W2.方法 应用Aloka Prosound 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66例正常人主动脉口多普勒流速曲线的射血时间及左右颈总动脉的W1~W2进行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主动脉射血时间的标化值与左、右颈总动脉W1起点至W2顶点时间的标化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时间标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W1起点至W2顶点的时间为射血时间.W1曲线的起点应为心脏射血期的开始,W2顶点为射血结束时间.  相似文献   
37.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初步分析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Diabetic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DLEAD)发病可能的影响因素,为DLEAD的早期发现和临床综合诊治提供参考。方法纳入459例糖尿病患者,均行视诊、问诊、触诊等临床诊察,根据DLEAD判定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存在DLEAD,并采集其基本信息和相关临床疾病信息。分析DLEAD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有DLEAD组的年龄明显大于无DLEAD组(P〈0.01),病程亦明显长于无DLEAD组(P〈0.01)。年龄越大,DLEAD的患病率越高。有DLEAD组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病、其他眼病、冠心病、卒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和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无DLEAD组(P〈0.01)。合并症和并发症越多,DLEAD的患病率越高。冠心病、卒中、高血压病、脂代谢紊乱、DPN和DN对DLEAD危险度估计的OR值分别为4.269、2.717、2.589、2.483、4.067和1.913。结论年龄、糖尿病病程、合并多种伴发病或糖尿病并发症都会影响DLEAD的发病。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联合运用超声多普勒探头与脉搏波传感器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30名正常人,分别将超声多普勒探头与脉搏波传感器放置于受试者左侧颈总动脉起始段及左侧踝部胫后动脉,将两测量点间距离与测得动脉多普勒血流流速曲线的起点和动脉脉搏波曲线起点间的传播时间相比,以所得比值作为颈-踝动脉段的PWV(caPWV);并对检测结果与动脉硬化仪检测同一受试者肱-踝动脉段PWV(baPWV)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将脉搏波传感器放置于颈总动脉、多普勒探头放置于胫后动脉时的PWV与动脉硬化仪检测得到的baPWV呈显著正相关(r=0.657,P<0.01).将多普勒探头放置于颈总动脉、脉搏波传感器放置于胫后动脉时的PWV与动脉硬化仪检测得到的baPWV呈显著正相关(r=0.526,P<0.01).结论 联合运用超声多普勒探头与脉搏波传感器检测PWV为检测PWV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股动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早期防治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提供依据。 方法:纳入147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接受基本信息和中医临床信息的采集以及股总动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所有病例都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各中医证型与股总动脉压力-应变弹性系数(pressure-strain elastic modulus, Ep)、硬化参数β、动脉顺应性(arterial compliance, AC)、脉搏波传导速度β(pulse wave velocity β, PWVβ)和管径增大指数(augmentation index, AI)之间的关系。 结果:阴阳两虚证的Ep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硬化参数β明显大于气阴两虚、阴虚热盛和湿热困脾3种证型,AC明显小于阴虚热盛证,PWVβ明显大于阴虚热盛和气阴两虚证,AI明显大于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的硬化参数β明显大于湿热困脾证。兼血瘀证患者的Ep明显大于无血瘀证者,AC明显小于无血瘀证者。 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可获知下肢动脉弹性的减退。本研究显示阴阳两虚、湿热困脾兼血瘀证的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较严重。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指标中的硬化参数β、AC和PWVβ可能成为早期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的客观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40.
瞬时波强(WI)技术中脉搏波传导时间检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瞬时波强(Wave Intensity,WI)技术检测脉搏波传导时间及其用于临床评估动脉弹性的可行性。方法应用ALOKA Prosound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66例健康人颈动脉和右肱动脉的脉搏波传导时间。结果脉搏波从主动脉起始部传导到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右肱动脉测量点的时间分别为(25.17±9.53)ms、(26.64±8.43)ms和(73.76±12.15)ms;左、右颈总动脉脉搏波传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肱动脉脉搏波传导时间与左、右颈总动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脉起始部至左颈总动脉的脉搏波传导时间与身高呈正相关(r=0.360,P<0.01);主动脉起始部至右颈总动脉脉搏波传导时间与身高呈正相关(r=0.397,P<0.01);主动脉起始部至右肱动脉的脉搏波传导时间与身高呈正相关(r=0.417,P<0.01)。结论测量点距离心脏越远,脉搏波所需的传导时间越长;身材越高所需的传导时间越长;可以根据测量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和脉搏波传导时间计算出脉搏波传导速度,后者是评价动脉弹性的经典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