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心、肾联合移植术一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挽救1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特发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周期心、肾联合移植。方法:在全麻体外循环支持下,进行一期心脏移植与肾脏移植。术后采用三联(环孢素A+霉酚酯酯+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疗法,并用赛尼哌诱导治疗。结果:受者至今存活1年余,心肾功能良好,未发生明显急性排斥反应与严重感染,生活质量优良。结论:心、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合并严重肾脏器质性病变、肾功能不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2.
为缩短心肌缺血时间 ,提高心脏移植的成功率 ,我们于1997年6月~2002年2月在7例原位心脏移植术中 ,采用分离式经冠状静脉窦温血持续逆行灌注法保护供心心肌 ,效果良好 ,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心脏移植6例和心肾联合移植1例(合并特发性肾小球血管硬化症)均为男性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年龄16~53岁 ,平均36.1岁。1.2手术方法7例供体均为外伤后脑死亡患者 ,供心植入受体前 ,经冠状静脉窦插入14F灌注管 ,作荷包固定 ,灌注4℃改良托马氏液500ml。7例均采用Shumway标准吻合法原位心脏移植 ,其…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甲型血友病膝关节病变的疗效、手术特点、假体选择及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4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甲型血友病膝关节病变患者19例(25膝);年龄18~54岁,平均33.4岁.Ⅷ因子替代治疗方案为手术当天补充至100%,术后3 d内80%以上,术后3 d至一周60%以上.术后进行以持续被动活动器(CPM)为主的功能锻炼,锻炼时机为Ⅷ因子输注后6 h内.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HSS评分、疼痛、活动度及并发症.结果 18例(24膝)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7~54月,平均31个月.术前患者HSS评分为平均(51±14)分(31~64),术后HSS评分为平均(86±9.5)分(62~110).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55°±26.3°(10°~100°),改善为术后平均82°±18.6°(60°~100°).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19°±13°(0°~45°),改善为术后平均2.7°±3.2°(0°~10°).所有患者术后1~5 d时间内检测的平均Ⅶ因子浓度为74.07%.术后1例发生关节出血,1例发生腓总神经麻痹,1例患者术后17个月因假体感染行翻修术.结论 在合理补充凝血因子条件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血友病膝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膝关节症状和活动度.  相似文献   
54.
心脏移植17例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林海  倪科伟  朱理  钱文伟  严志焜 《浙江医学》2010,32(3):306-307,315
目的观察心脏移植的疗效。方法1997年6月至2009年8月行同种原位心脏移植17例,其中1例为心肾联合移植。随访接受心脏移植患者术后的劳动力、生活质量以及精神和(或)身体的并发症。结果2例围手术期死亡,原因分别为急性排斥反应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另有2例分别于术后7个月和术后2年半因停服免疫抑制药物而引发急性排斥反应死亡。另1例为ABO血型不合者.在术后6个月因急性排斥反应死亡。长期生存11例,其中4例已生存10年余。心肾联合移植患者也已生存近9年。除最近1例(正在康复中),其余11例术后半年心功能均达到Ⅰ级,并保持至今,且均已恢复工作。前9例生存达1年的患者均作冠状动脉造影,每例均表现冠状动脉变细,侧支减少,有4例于术后4、5年心肌ECT扫描显示左心室前壁或后壁局部缺血,但这些生存者临床上均无冠心病症状。2例出现糖尿病。术后早期每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右心功能不全、口腔溃疡及服用环孢素后血压升高。11例均因此需长期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第一例患者术后12年出现恶性淋巴瘤,用CHOP方案化疗2个疗程后完全缓解。结论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的有效方法,但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较多,有的影响生活质量,有的甚至可危及生命。术后密切的随访,预防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将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5.
目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用于屈伸间隙和内外侧间隙平衡的截骨技术主要有间隙平衡法(Gap Balancing; GB)和测量截骨法(Measured Resection; MR)两种,而两种技术的优劣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对两种技术进行了比较。方法:本研究通过系统回顾两种截骨技术的随机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比较其各自的优劣。结果:纳入5篇RCT和10篇队列研究,结果表明GB组相对于MR组能够获得更好的内外侧间隙的平衡,但是,其关节线较MR组明显升高。而在关节活动度、下肢力线、截骨量、功能评分和并发症等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GB组相对于MR组能够获得更好的内外侧间隙的平衡,但是关节线明显提高。两者在临床结果方面无明显差异,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医生熟悉的手术技术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6.
背景:常规药物抗凝预防全膝关节成形术(total knee arthroplaty,TKA)后静脉血栓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已被众多指南推荐。尽管症状性VTE较无症状性VTE少见,但其临床意义更大。目前国人TKA术后常规预防抗凝后症状性VTE发生率的数据仍缺乏。 目的:调查遵照指南推荐预防措施后初次TKA后症状性VTE的发生率。 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初次TKA的1160例(1351膝)患者进入此前瞻性队列研究。男184例,女976例;对术后有症状患者应用Wells评分进行评判,符合条件者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记录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放射学结果、处理与转归。 结果:共39例(56膝)患者出现症状性VTE,发生率3.36%。其中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37例(3.19%),症状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2例(0.17%);近端DVT 6例,远端DVT 31例;男2例,女37例;年龄54-81岁,平均68.4岁。原发病均为骨关节炎。症状性VTE发生中位时间为术后7 d(3-14 d)。预后均良好,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 结论:本研究报道初次TKA后常规抗凝后症状性VTE发生率较国外文献报告略高。对无症状患者无需常规筛查VTE。  相似文献   
57.
蒋超  叶灿华  钱文伟  朱诗白  陈曦 《骨科》2016,7(5):322-327
目的:比较分析间隙平衡法(gap balancing, GB)和测量截骨法(measured resection, MR)两种用于屈伸间隙和内外侧间隙平衡的截骨技术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常用医学外文数据库中检索“gap balancing”、“measured resection”、“total knee arthroplasty”、“total knee replace?ment”,在常用医学中文数据库中检索“间隙平衡法”、“测量截骨法”、“测量切骨法”、“全膝关节置换术”、“间隙平衡”,并对入选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查阅作为补充材料,截止日期为2016年4月。经文题、摘要、全文内容等二次筛选,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从内外间隙的平衡、股骨假体旋转、关节线、下肢力线、关节活动度、功能评分等方面比较GB和MR技术的优劣。结果纳入5篇随机对照研究(RCT)和10篇队列研究。结果表明GB相对于MR能够获得更好的内外侧间隙的平衡,但是,其关节线较MR组明显升高。而在关节活动度、下肢力线、截骨量、功能评分和并发症等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GB相对于MR能够获得更好的内外侧间隙的平衡,但是关节线明显抬高。两者在临床结果方面无明显差异,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医生熟悉的手术技术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8.
目的:比较采用增强(Enhanced)模式MAKO机器人辅助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RTHA)与常规THA手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12月采用增强模式MAKO RTHA治疗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的77例患者进行对比。比较RTHA组与常规TH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后测量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双下肢长度差(LLD)、两侧联合偏心距差异(ΔCO)。比较RTHA组术中与术后LLD及ΔCO的一致性,同时比较两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术后LLD及ΔCO的差异。术后随访收集两组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RTHA组术中测量的LLD和ΔCO与术后影像学测量LLD和ΔC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HA组术中机器人测量股骨前倾角14.9°±7.8°、联合前倾角37.4°±9.1°。RTHA组术后LLD(0.65±3.40)mm,常规THA组术后LLD(2.54±4.4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RTHA组术后ΔCO(-0.15±6.27)mm,常规THA组(2.65±6.40)mm,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10年4月以来于我院住院期间发生脱位的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患者一般情况、脱位类型、脱位发生时间及处理方法。通过髋关节术后X线片测量髋臼及股骨假体外展角和前倾角。结果共1 3例患者于住院期间发生脱位,脱位的发生率为3.1%,脱位均发生于改变体位时。髋关节术后X线片提示髋臼及股骨假体位置良好。采用闭合复位及下肢制动的方法,有3例患者住院期间再次发生脱位,所有患者出院后至随访时未再发生脱位。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是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常见的为体位性因素。脱位发生后多数可通过闭合复位的方法得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感染翻修医疗费用中的各项组成与手术方式的相关性,为人工全膝关节感染翻修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统计2000年到2010年于本组因感染行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患者,并按纳入标准选取符合要求的患者23例,男5例,女18例;年龄50~85岁,平均66.6岁。分析并比较其围手术期发生相关费用组成,同时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匹配的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并对一期、二期翻修及初次人工关节置换进行费用对比,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23例患者翻修手术的平均费用为(98736.94±44330.23)元,一期翻修住院时问及治疗费用明显较二期翻修者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5;t=2.94,P〈0.05);与初次膝关节置换相比,翻修手术住院13及翻修费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65,P〈0.05;t=5.678,P〈0.05)。翻修手术中更换部分关节假体组件的翻修方式较全部更换更为经济,但风险更大。翻修假体及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仍然是整个医疗费用中最大的部分,占整个治疗疗费用77.42%。结论膝关节感染是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重要原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手术方案可以极大的减少医疗费用的消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