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21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培养毛乳头细胞bFGF、ET-1、SCF的表达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不同传代培养人毛乳头细胞的bFGF、ET-1、SCF表达变化情况及对其诱导毛囊再生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对不同传代培养的毛乳头细胞的bFGF、ET-1、SCF的表达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同时观察其对诱导毛囊再生能力的影响.结果:低传代培养毛乳头细胞ET-1、SCF表达较强,传代>6代后ET-1和SCF转为阴性;并发现毛乳头细胞表达ET-1和SCF越强,其诱导毛囊再生能力也越高.结论:毛乳头细胞诱导毛囊再生的能力与其表达ET-1和SCF的强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2.
患儿女,9岁,因颜面部及双足背包块4个月就诊于西南医院皮肤科.患儿于2007年11月初出现双侧膝、踝及腕关节肿胀,伴痛,面部和双足背出现包块,迅速增至鸡蛋大小,边界不清,质地偏硬.  相似文献   
163.
二步酶消化法分离人头皮毛乳头细胞   总被引:26,自引:9,他引:17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均使用显微镜下的机械法分离毛乳头,这种方法难度大.要求操作者具有熟练的技巧,这也是造成目前毛囊研究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我科多年从事毛囊研究,对毛乳头的分离方法进行了不断探索和改进。从而形成“二步酶消化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毛乳头分离效率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4.
发疹性毳毛囊肿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2例发疹性毳毛囊肿。例1,女,21岁。因面部肤色或灰蓝色丘疹并逐渐增多7年余就诊。例2,女,15岁。因额部淡褐色或青灰色丘疹并逐渐增多3年余就诊。2例患者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均见呈典型的发疹性毳毛囊肿样改变。  相似文献   
165.
目的通过观察番茄红素对长波紫外线(ultraviloet A,UVA)反复照射大鼠皮肤中丙二醛(malonic dialdehyde,MDA)形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mRNA表达的影响.为寻找新的预防光老化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UVA照射组(UV)、UVA照射+番茄红素灌胃组(UV+L)。UV组和UV+L组给予UVA照射(每次剂量20J/cm^2.每周3次,共12周,累积剂量720J/cm^2)。UV+L组予番茄红素油树酯灌胃(每日1次,每次5mg,共16周),C组和UV组相应不给予番茄红素油树酯灌胃。经处理后以半定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和改良微量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比色法检测各组皮肤中MMP-1、MMP-2、MMP-9mRNA表达水平及MDA含量。结果UVA反复照射后,UV+L组皮肤中MDA含量及MMP-1、MMP-2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UV组(P〈0.01;P〈0.01),两组间MMP-9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番茄红素可明显抑制UVA反复照射大鼠皮肤中MMPsmRNA表达和MDA形成,提示系统性应用番茄红素对UVA致大鼠皮肤光老化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66.
白念珠菌菌丝的诱导培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培养条件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方法改变培养基成分、pH值及培养温度,诱导白念珠菌芽管(早期菌丝相)的形成.结果M199、1640培养在pH7.0、37℃振荡培养时可诱导白念珠菌生长为纯的菌丝.结论优化培养条件可获得纯的白念珠菌菌丝相细胞.  相似文献   
167.
报告1例先天性局限型基底细胞样毛囊错构瘤.患儿于2个月龄时就诊,出生时发现右侧面部有淡红褐色、淡红色或肤色斑块、结节和皮赘样损害,无自觉症状.皮损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分布于右侧颞部、外眦及颊部.患儿系统检查未见其他异常.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符合基底细胞样毛囊错构瘤.  相似文献   
168.
1病历摘要 患者男,20岁.因头面部皮肤增厚、松弛、多褶皱1年余,指(趾)及四肢关节增粗2年,于2008年5月11 日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2006年6月始面部皮肤增厚,皱纹增加,以额部、颊部明显.随着时间推移,皱纹逐渐加深,面部皮肤逐渐松弛,弹性下降,形成褶皱.无任何自觉症状,未予治疗.  相似文献   
169.
报告1例类脂蛋白沉积症.患儿女,13岁.患儿自幼眼睑即出现串珠样丘疹、面部痤疮样瘢痕、面部及双手背蜡样丘疹、声音嘶哑及生长发育迟缓,同时伴有青春期性腺发育迟缓.面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乳头及真皮浅层可见均质红染物质沉积.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类脂蛋白沉积症.  相似文献   
170.
例1.女,13岁。全身散在大小不等的萎缩性斑12年,渐增多、增大,无痛痒,于2003年6月30日就诊于我科门诊。患儿1岁左右时双侧上臂伸侧出现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的色素减退斑,无红肿、疼痛等症状。皮损不能自行消退,随年龄增长,皮损逐渐增多,并发展成为凹陷性柔软瘢痕,未进行诊治。体格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全身可见散在分布0.5cm×0.5cm~3.0cm×4.0cm大小不等的淡白色萎缩性瘢痕,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皮纹较深,表面无鳞屑,触之柔软易起皱。双侧肩部、背部可见多处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的色素减退斑。例2.女,14岁。躯干及上肢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