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21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51.
156例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患者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为了解重庆地区支原体药物敏感性,对我科性病门诊156例支原体培养阳性的非淋球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GU)患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2.
特应性皮炎和湿疹患者血清白介素4和干扰素γ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血清白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变化在特应性皮炎、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治疗组)和单独糖皮质激素(对照组)外用治疗前后两种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4和IFN-γ水平 结果 特应性皮炎、湿疹患者IL-4、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P<0.05)。治疗28d后,治疗组IL-4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IFN-γ无明显变化;对照组两种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应性皮炎、湿疹患者存在循环IL-4和IFN-γ水平明显异常。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外用治疗特应性皮炎、湿疹可干扰IL-4水平取得较好疗效,较单独外用糖皮质激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3.
临床资料 患者女,65岁。因骶尾部起红色结节1年余于2006年10月来我科就诊。患者于2005年初发现骶尾部出现一豌豆大红色结节,质硬,逐渐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半年前边缘有新发结节,近期疼痛,抓破后有少量出血,未曾诊治。体检:心、肺、腹检查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皮肤科情况:骶尾部两个直径约0.5cm大暗红和鲜红色结节,两个结节基底融合,表面较光滑,未见明显皮肤萎缩。  相似文献   
154.
临床资料 患者女,60岁.因头皮斑块50余年,近2年局部缓慢出现一结节,不伴自觉症状.于2007年9月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其本人及亲属有癫痫、智力低下、胃肠道恶性肿瘤等病史.  相似文献   
155.
1 病历摘要 患儿女,2岁.左侧面部红色丘疹渐增多2年.患儿出生时家属发现其左耳前有2个粟粒大的红色丘疹,无破溃,未予特殊注意.皮损逐渐增大、增多,呈群集分布且逐渐向面颊部延伸,患儿偶搔抓患处,曾给予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尤卓尔)外用,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6.
目的 探讨SV40T抗原基因转染构建的永生化黑素细胞的遗传稳定性。方法 体外培养黑素细胞,对第20代的永生化黑素细胞进行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分析细胞增殖情况,同时分析染色体核型,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DNA倍体;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分析第20代细胞hMLHl、hMSH2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并提取细胞基因组,微卫星位点PCR产物进行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 经过连续培养的第20代转染的黑素细胞左旋多巴染色阳性,增殖速度较原代培养黑素细胞明显增快,细胞周期S+G2期细胞比例较原代黑素细胞增多,同时未见异常DNA倍体,染色体仍为2倍体,转染细胞的hMLHl、hMSH2错配修复基因表达较正常黑素细胞上调;在1p22(D1S187)、5q14(D5S107)、18q12.2—12.3(D18S34)3个位点未出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v,MI)。结论SV40T抗原基因转染的黑素细胞体外培养不出现遗传稳定性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57.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收集和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1991年~2010年经组织病理确诊的皮肤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统计1333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男女之比为1.26:1,其中基底细胞癌454例(占34.06%)、鳞状细胞癌235例(占17.63%)、鲍恩病136例(占10.20%)、恶性黑素瘤133例(占9.98%)、乳房及乳房外Paget病104例(占7.80%)。临床诊断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2.4%,符合率最高的是乳房及乳房外Paget病(93.27%)。基底细胞癌主要发生于头面部和颈部,鲍恩病多见于躯干部位,恶性黑素瘤的主要发病部位在足跖。结论相对于国内外其他研究资料,重庆地区的皮肤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58.
重庆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皮肤点刺试验变应原检测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前我国慢性荨麻疹患者逐渐增多,本病病因复杂,治疗困难棘手,治疗时原则上应首先寻找病因并加以去除。皮肤点刺试验(skinpricktest,SPT)是近年来国际变态反应学界广泛采用的诊断方法。笔者用该方法对重庆地区慢性荨麻疹患者做变应原测定,了解引起慢性荨麻疹的变应原情况,结果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笔者所在医院门诊2001年2~12月就诊的荨麻疹患者。对每例有风团性皮疹的患者均询问完整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发作持续时间、伴发症状、饮食或服药情况、居住或工作环境变化、花粉或化学物质接触情况),进行详细的体…  相似文献   
159.
目的观察HSPCO16重组蛋白对培养的低/高传代毛乳头细胞(DPC)的影响。方法消化对数期生长的第2代和第7代DPC,调整细胞浓度为3×105细胞/mL,接种于24孔细胞培养板;至对数生长期时加入HSPCO16重组蛋白,调整浓度为0.1mg/mL继续培养,倒置显微镜下定期观察;一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另一组细胞内加入3H-TdR继续孵育6h,消化收集细胞,检测HSPCO16重组蛋白对DPC增殖的影响。结果HSPCO16重组蛋白处理的DPC增殖活跃,生长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流式细胞仪分析和3H-TdR掺入试验均证实重组HSPCO16蛋白可促进第8代DPC的增殖及其DNA合成,而对第3代DPC则无明显作用。结论HSPCO16重组蛋白具有促进高传代DPC增殖的作用,可能是一种新的促进毛囊生长蛋白。  相似文献   
160.
患儿男,3岁。 主诉:全身出现色素性斑疹、斑丘疹,伴轻度瘙痒2年余。 现病史:患儿于1岁时躯干部开始出现棕褐色斑疹、斑丘疹,黄豆至蚕豆大,伴轻度瘙痒,搔抓或摩擦皮肤后局部可出现皮肤发红或风团,偶有水疱、血疱,皮疹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斑。患儿发病以来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关节肿痛等不适。对皮疹未予以特殊诊治,皮疹呈进行性增多,并逐渐扩展至四肢、颜面部。 个人史:患儿系足月顺产,母乳喂养,平素体健,无特殊不良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