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21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患者女,26岁.因头发脱落14年,双侧腋下皮疹1年余,于2008年12月21日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出生后头发正常,12岁时开始出现头发脱落,首先从头顶部开始,头发变得稀疏且卷曲,逐渐发展至整个头皮,且腋毛、眉毛逐渐受累,但排汗正常.曾自行外用生发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患者系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史:除患者外,其5代家系中有12例脱发患者,男7例,女5例.其脱发的模式和该患者类似,大多由青春期前后开始出现脱发,逐渐加重,最小的为患者的儿子,约从5岁时开始脱发.其家系中,目前健在的其他患者身体一般情况良好,智力正常,散居生活,多数外出打工,无共同的饮食特点或生活习惯.家族中未发现其他特殊的遗传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未发现其他的外胚叶结构包括皮肤、指(趾)甲、牙齿及汗腺等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22.
报道一例单发性早熟性皮脂腺增生。患者女,17岁,因左颊部丘疹2年余就诊,无自觉症状。左颊部一黄豆大小皮色丘疹,分叶、表面光滑、触之质硬。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伴角栓形成,棘层肥厚,表皮突伸长增宽。真皮可见增生的皮脂腺小叶,皮脂腺多为成熟期。诊断单发性早熟性皮疹腺增生。  相似文献   
123.
患者女,38岁,因右侧口角皮下结节3年于2012年1月在我科门诊就诊。患者于2009年初发现右侧口角有一黄豆大小结节,略隆起,表面无红肿、破溃,不伴瘙痒、疼痛。皮疹缓慢增大,现有花生米大小。未在院外行检查及治疗。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检查:右侧口角可见一花生米大小的圆顶形皮下结节,表面光滑,无红肿、破溃,质韧(图1)……  相似文献   
124.
56岁男性患者,左侧头皮肿物渐增大5年余。皮肤科检查:左侧颞部见一5 cm×4 cm×2.5 cm大小的暗红色肿物,表面凹凸不平,糜烂、破溃,覆有少量有恶臭的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质硬、触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增大。组织病理诊断:乳头状汗管囊腺癌。手术完整切除后随访3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125.
乳头乳晕角化过度症 ( hyperkeratosis of the nipple and areola , HNA) 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发生于乳房的良性皮肤疾病,临床上以乳头和(或)乳晕疣状角化过度及黑褐色色素沉着为特点。现就本科近期诊治的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6.
患者男,20岁,因右大腿起皮疹5个月,泛发全身2个月余就诊.体检:躯干、四肢散在分布的蚕豆至鸽蛋大小的暗红色结节,表面无破溃,质韧,无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背部皮损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为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经依托泊苷+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地塞米松+甲氨蝶呤方案化疗后缓解.  相似文献   
127.
患者女,50岁.因双下肢红斑、丘疹5年,面部丘疹6个月于2008年4月入院.患者5年前于冬季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散在红斑及米粒大红色丘疹,以臀部外侧为著,自觉轻度瘙痒,中央可自行破溃,在当地按"毛囊炎"、"冻疮"等给予对症治疗,皮损未见明显好转,并缓慢增多,冬季加重,夏季轻度缓解.  相似文献   
128.
白念珠菌芽管法药敏试验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药物对白念珠菌芽管抑制试验方法,建立一个对白念珠菌快速药敏试验的新方法。方法 在白念珠菌血清芽管试验方法的基础上,将一定浓度的药物与血清混合,再接种一定菌量的菌液,置37℃温箱孵育2~3h(不超过3h)观察白念芽管生长情况,最终评估该药对白念芽管的抑制程度。结果 共用5种药物,其中黄连、姜黄、桂皮3种为常用中药,均对白念菌芽管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另2种为常用广谱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ECZ)和二性霉素B。实验证明黄连抑制芽管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125μg/ml;姜黄抑制芽管的MIC为62.5μg/ml;挂皮抑制芽管的MIC为500μg/ml;二性霉素B抑制芽管的MIC为5μg/ml;ECZ2mg/ml仍有芽管生长,其生长程度、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结论 本实验方法作为对白念珠菌药敏试验的一个新方法探讨,虽然所试药物的抑菌作用MIC浓度与以往的报道相似,但该药敏试验方法简单、快速,并有利于临床即时粗筛白念珠菌抗菌药物,更有利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9.
目的观察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E749-57多肽冲击的树突状细胞(DCs)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 32例复发3次以上的尖锐湿疣患者,治疗组11例(HPV16 、HLA-A2 )给予HPV16E7多肽冲击的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对照组21例给予干扰素治疗.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皮损的病理变化、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抗原肽冲击的树突状细胞治疗后,部分尖锐湿疣皮损变小或消退,局部空泡细胞减少,真皮内有中等密度淋巴细胞浸润.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未见明显变化.复发率由常规治疗的61.9%降至18.2%.结论 运用抗原肽冲击的树突状细胞对复发性尖锐湿疣进行治疗,可以改善病变局部的免疫状态,并能够显著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0.
目的:研究Cre/loxP系统和SV40TAg基因在体外对人正常黑素细胞的可逆性永生化诱导作用。方法:将Cre-ERT2反转录病毒导入包装细胞PA317,获得的病毒上清感染SV40TAg基因诱导转化的永生化黑素细胞,三苯氧胺(tamoxifen)诱导Cre重组酶表达,分别在第6天和第10天用PCR、反转录(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V40TAg基因在感染病毒上清的永生化黑素细胞内的表达,并采用左旋多巴(L-Dopa)染色、透射电镜、软琼脂克隆试验等检测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和功能。结果:Cre重组酶反转录病毒上清感染永生化黑素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和三苯氧胺诱导Cre重组酶表达,第6天时可检测到感染细胞中有SV40TAg基因的表达,第10天后则在细胞中检测不到SV40TAg基因表达;L-Dopa染色、透射电镜等鉴定结果表明,感染细胞具有与原代黑素细胞相同的生物学性状和功能。结论:联合应用Cre/loxP系统和SV40TAg基因可以成功地诱导具有良好生物学安全性的人源性可逆性永生化黑素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