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21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目的:探讨白三烯B4受体在不同表皮肿瘤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选择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脂溢性角化病各15例,寻常性银屑病及正常皮肤各1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肿瘤细胞中自三烯B4受体的表达.结果:与正常表皮相比,白三烯B4受体在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寻常性银屑病中的表达上调(P<0.05).而白三烯B4受体在脂溢性角化病的表达与正常皮肤近似(P>0.05).白三烯B4两型受体在同一组织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三烯B4受体的高表达可能在表皮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2.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CTLA4表达及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细胞毒T细胞分子4(CTLA4)表达状况及基因多态性。方法:选择临床和/或病理诊断明确的银屑病患者33例作为CTLA4 mRNA和蛋白表达研究对象,另选133例患者作为CTLA4基因多态性分析对象,并以正常人作平行对照。分别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PCR等方法检测CTLA4 mRNA、蛋白表达、第一外显子和3‘末端非翻译区(AT)n重复序列,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与正常人组相比,银屑病患者PBMC经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刺激后CTLA4 mRNA、蛋白表达强度显著减弱,且无一定规律;分析发现,CTLA4第一外显子第49位点G和3‘末端非翻译区106bp等位基因与银屑病发生存在显著关联。结论:银屑病患者CTLA4基因转录和表达存在缺陷,且这一缺陷与CTLA4基因多态性存在关联,提示CTLA4基因可能是导致银屑病自身免疫反应发生的侯选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3.
肢端恶性黑素瘤100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肢端恶性黑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外伤在发病中的意义以及现行分型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最近诊断的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100例肢端恶性黑素瘤,对其临床、病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原发于手28例,其中拇指甲下14例;足72例,足掌跖29例,足跟18例,拇趾甲下12例。31例原发部位有外伤史。40例肢端恶性黑素瘤难以用目前的分型方法分型,依据现行病理分型方法,肢端雀斑样痣性、结节性、浅表扩散性黑素瘤在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足部是肢端恶性黑素瘤的好发部位,外伤是发病的重要诱因,现行分型方法的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4.
羊毛状小孢子菌病1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毛状小孢子菌病16例报告钟白玉,唐书谦,叶庆佾,吴绒丽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630038)羊毛状小孢子菌为亲动物性皮肤癣菌,临床上不少患者发病与密切接触动物有关。现将本科1991年~1994年经猫、狗感染的16例羊毛状小抱子菌病报告如...  相似文献   
115.
患者女,53岁。面、颈部黄色斑块20余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轻度萎缩,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真皮中下部可见团块状致密的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并见大量泡沫细胞及Touton细胞。患者无原发疾病,皮损给予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16.
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和硬皮病重叠综合征1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患者女,31岁,面部皮疹,四肢,躯干皮肤发黑7个月余于2003年11月8日入院,患者从2003年4月起面部出现红斑,四肢,躯干皮肤发黑,双下肢皮肤轻度水肿,全身肌肉酸痛,常感乏力,易疲劳,近1个月来,体温38℃左右,伴四肢近心端肌肉疼痛,时有恶心,胸闷,咽部便阻感,以发热待查收住入院。  相似文献   
117.
色素痣是由黑素细胞组成的常见的良性新生物。几乎人人都有发生(有人报道每个人身上平均有25个痣),婴儿期少见,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往往在发育期明显增多。按发生时间色素痣可分为先天性痣和后天性痣两类;按痣细胞分布则又可分为交界痣、混合痣、皮内痣三类。雀斑样痣也是一种常见的色素痣。患者出于美容目的和耽心将来发生恶变的因素,常要求进行治疗。我科从1986年12月~1996年12月采用冷冻治疗面部色素痣933例,现将取得随访结果的61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8.
目的制备mEGF乙醇脂质体,并研究mEGF乙醇脂质体囊泡的包封率和物理性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mEGF乙醇脂质体的包封率、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运用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观察和分析mEGF乙醇脂质体囊泡的外观、粒径和均一度。结果 mEGF乙醇脂质体的包封率大约为38%,精密度小于5%,30 d内包封率波动在36%~38%之间。运用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到粒径分布于40~60 nm的乙醇脂质体囊泡。并且在激光动态光散射仪下测定显示囊泡的粒度分布较为均一,mEGF乙醇脂质体的折光度为4.6,囊泡粒径大约分布在100~500 nm之间。结论成功制备了mEGF乙醇脂质体,建立了测定包封率的色谱方法,该给药系统稳定性较好,乙醇脂质体囊泡粒径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19.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0岁。主因双眼眶周围及颧部皮损20余年,于2006年9月18日就诊我科。患者于20年前无明显诱因双颧部出现丘疹,丘疹初起较少,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20.
患者男,36岁.因左侧胸背部、左上肢起红斑1年,于2010年7月17日至我科就诊.患者于2009年初无明显诱因左侧胸背部出现散在米粒至绿豆大褐色斑,无瘙痒、疼痛,后皮损逐渐增多,并逐渐播散至左上肢.患者从未诊治.患者否认有酗酒史、肝病、内分泌疾病史,其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否认近亲婚配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