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2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4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206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41篇
  1篇
中国医学   114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目的:探讨蛴螬提取物体外对MGC-803胃癌细胞株的诱导凋亡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倒置显微镜、HE染色、吖啶橙(A0)/溴化乙锭(EB)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蛴螬提取物对MGC-803胃癌细胞诱导凋亡和抑制作用的方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用药前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的改变,探讨蛴螬提取物在体外对MGC-803胃癌细胞株的抗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光镜结果表明,蛴螬(终浓度为4mg/ml)作用于MGC-803胃癌细胞24h后,可见胞核固缩、胞核碎裂、凋亡小体形成等凋亡形态学变化;经AO/EB荧光染色观察结果表明,当终浓度为4mg/ml的蛴螬作用于MGC-803细胞24h后,其凋亡率和破膜率与自然凋亡率和破膜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其凋亡率为86.3%(P<0.001),破膜率为41.9%(P<0.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用药前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均有显著性改变(P<0.001).结论:蛴螬提取物在体外对人MGC-803胃癌细胞株有显著性抗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s的表达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62.
目的 :探讨ATP MgCl2 加常规抗癌药物局部动脉灌注对晚期恶性肿瘤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对象分为A(化疗药 ATP MgCl2 )和B (单纯化疗药 ) 2组 ,进行动脉灌注治疗 ,并对比 2组临床疗效及其副反应。结果 :A组 4 0例 ,CR 5例 ,PR 8例 ,MR 5例 ,SD 17例 ,PD 5例 ,有效率为 32 5 %。B组 39例 ,CR 1例 ,PR 7例 ,MR 11例 ,SD 14例 ,PD 6例 ,有效率为 2 0 5 %。 2组间未见明显毒副反应差异。结论 :ATP MgCl2 可提高抗癌药物的抗癌作用 ,对一些中、晚期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疗效 ,无明显的毒副反应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563.
不同剂量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探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评价不同剂量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将240例年龄18~30岁的原发性痛经患者按1∶1∶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高剂量组、试验低剂量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80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并随访3个月经周期,采用视觉模拟标尺法(VAS)对痛经疼痛程度进行比较.治疗期试验高剂量组、试验低剂量组、安慰剂组治疗期有效率分别为68.42%,67.57%,47.89%,试验组均优于安慰剂组(P<0.001);随访期试验高剂量组、试验低剂量组、安慰剂组有效率分别为73.68%,72.97%,53.52%,试验组均优于安慰剂组(P<0.005);治疗期试验高剂量组、试验低剂量组、安慰剂组疼痛持续时间分别下降57.88%,46.17%,30.40%;随访期试验高剂量组、试验低剂量组和安慰剂组疼痛持续时间分别下降67.93%,53.56%,47.46%,试验组疼痛持续时间下降率均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0 1),试验高剂量组疼痛持续时间下降率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疗效呈现出一定的量效趋势,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桂枝茯苓胶囊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均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症状,减少疼痛持续时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具有较好的总体治疗效果和远期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564.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1份乳腺癌组织和15份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乳腺癌1号基因(BRCAl)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HER-2阳性率增加、BRCA1阳性率降低(P均<0.01);观察组中HER-2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BRCA1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提示HER-2表达增加、BRCA1表达降低可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二者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65.
目的 观察西咪替丁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8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通过双盲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西咪替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5 d后凝血指标、免疫指标、炎症因子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纤维蛋白...  相似文献   
566.
老年综合评估门诊能够有效识别老年综合征及老年健康问题, 为老年患者提供全方位系统化诊疗, 有利于减少就诊次数、节约医疗成本。然而我国老年综合评估门诊建设仍处于初步阶段, 缺乏关于老年综合评估门诊设置条件、工作内容、工作流程、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性意见。因此, 本共识综合国内外最新证据与专家意见, 旨在为老年综合评估门诊建设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567.
金哲  张静  金建军 《新中医》2023,55(10):42-47
目的:观察胃力胶囊联合铝碳酸镁片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BRG)胆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胃肠激素、炎症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BRG胆胃不和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铝碳酸镁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胃力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胆汁反流分级,胃黏膜炎症、第二版慢性胃炎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D-CG V2.0)、症状评分,以及胃肠激素、炎症指标水平,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0.67%,高于对照组76.00%(P<0.05)。2组胆汁反流程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胆汁反流程度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2组胃黏膜炎症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QLICD-CG V2.0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胃黏膜炎症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QLICD-CG V2.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上腹痛、嗳气、胃灼热感、泛酸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4项症状评分均低于...  相似文献   
568.
目的 探讨Flow-through桥式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复杂小腿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22年1月采用Flow-through桥式股前外侧皮瓣(研究组,23例)或单纯桥式股前外侧皮瓣(对照组,23例)治疗的复杂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缺损均为外伤或骨髓炎所致,小腿仅存1根主要血管或者没有与移植皮瓣吻合的血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小腿软组织缺损范围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采用下肢功能评价量表(LEFS)评价两组患者患侧下肢功能,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健侧下肢末梢血液循环状态,采用Weber定量法检测静态两点辨别觉(static 2-point discrimination,S2PD)评价健侧下肢末梢感觉,并比较两组患者健侧腘动脉血液流速、趾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足部温度、足趾血氧饱和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中未发生血管及神经损伤。两组各发生1例皮瓣部分坏死,经游离植皮后愈合;其余皮瓣完全成活。4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8年,中位时间26个月。两组患...  相似文献   
569.
“阴火”即内伤之火,其实质为脾胃亏虚,元气虚损所生之内热。“阴火”理论是李东垣提出并应用于临床阐明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学说。其产生机制复杂,涵盖内容广泛,自古存在诸多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临床价值尚未完全体现。补中益气汤既是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核心方,也是理解其内伤发热之“阴火”理论的关键。文章将通过探讨李东垣脾胃内伤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方剂“补中益气汤”的药物配伍特点及其理论基础,阐述李东垣脾胃观之“阴火”论的学术思想,以及“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的制方思想,浅析“阴火”理论的学术渊源,总结后世医家基于“阴火”理论的临床诊疗应用思路,以期为日后临床工作者应用“阴火”理论临床辨证论治、组方加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