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2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495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供体抗原特异性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对同种异体复合组织 移植(CTA)受体大鼠细胞免疫耐受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CD4~+CD25~+Treg,将数 量1×10~6的CD4~+CD25~+Treg输注入CTA受体的大鼠,术后30 d采取外周血,尼龙毛柱分离T、B细 胞,检测在IgM 抗体刺激下的增殖放射强度的液体闪烁测定(CPM)值及血清lgG和IgA水平,判断 CD4~+CD25~+Treg对T、B细胞功能的影响及CTA的存活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分选的CD4~+CD25~+Treg纯度为95.6%.T、B细胞CPM值: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436±358、2418±348,Treg 局部干预组为2273±136、2252±127,Treg全身干预组分别为2338±228、2315±218,Treg未干预组分 别为3749±245、3720±224;Treg 未干预组与其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IsG、IgA水平:Treg 局部和全身干预组分别为(12.56±1.30)g/L、(2.38±0.21)g/L和(13.48±1.23) g/L、(2.86±0.24)g/L,与正常对照组(12.35±1.28)g/L、(2.36±0.12)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三组与Treg未干预组(16.58±1.12)g/L、(3.75±0.37)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Treg 局部和全身干预组CTA存活时间分别为(97±13)和(63±lO)d,显著长于Treg未 干预组的(22±8)d(P<0.01).结论 供体抗原特异性CD4~+CD25~+Treg对T、B细胞功能有明显的 抑制作用,能诱导CTA免疫耐受,延长其存活时间,且局部应用效果优于全身.  相似文献   
32.
pCDNA3.0载体介导METH1基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的抑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METH1基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METH1,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中。体外扩增HUVEC,采用MTT法检测HepG2/METH1及HepG2培养的上清对HUVEC增殖的影响。结果成功的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METH1,并在HepG2中稳定表达。MTT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epG2/METH1组对HUVEC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P<0.01);而HepG2组对HUVEC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5)。结论pCDNA3.0-METH1对HUVEC体外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METH1对瘢痕内血管的抑制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3.
皮肤伸展术伸展皮肤的来源及创面闭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为了研究皮肤伸展术伸展皮肤的来源及伸展力作用对创面闭合的影响,采用自制的皮肤应力检测系统,作用于猪胸背部标出的7cm×3.5cm创面两侧,在伸展区画水平线与垂直线,以1cm等距点标记,在模拟创面两侧加力至对合,测等距点的变化范围及大小。并选取后肢对称部位形成7cm×10cm创面,实验组首次清创后即采用伸展力作用于创缘。结果表明,创面两侧5倍~7倍于创面长边的部位,皮肤等距点仍增大,伸长皮肤占创面长边的61%~89%;伸展力作用的创面5天后即可缝合,对照组仅缩小24%~28%。认为,伸展术可动员周围组织,有利于缩小创面及早期闭合创面。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釉基质蛋白对体外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粘附、增殖及迁移等生物功能的影响。方法:消化法培养人正常角质形成细胞,采用MTT比色法及体外划痕法,观察人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在不同浓度釉基质蛋白(50、100、150及200μg/ml等浓度的 EbtPs)包被的培养孔表面粘附、增殖及迁移情况,试验各组依次命名为EP1、EP2、EP3、EP4组。结果:①细胞粘附性实验中,EP2、EP3及EP4组在接种细胞4.5h后结果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②细胞增殖实验中,在各时间点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05);③细胞迁移实验中,各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btP对人正常角质形成细胞粘附有促进作用,而对其增殖和迁移则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5.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主要研究DNA序列不发生变化时,基因表达异常的机制,以及这种改变又是如何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遗传给后代。表观遗传学机制主要涉及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组蛋白修饰(Histone modification)和microRNA调控(MicroRNA interference)[1]。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制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人表皮生长因子(EGF)可降解缓释微球,考察其生物活性的保存情况,以及它们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冷凝法交联制备VEGF、bFGF、EGF的明胶缓释微球,将它们加入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液中,用细胞计数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反应比色法(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VEGF、bFGF、EGF的缓释微球平均粒径(11.32±3.64)μm;培养1天后各组细胞计数、吸光度(A)值差异均无显著性;5天后,VEGF20ng缓释微球组细胞计数、吸光度(A)值明显高于其它组;7天后,VEGF20ng缓释微球组值仍高于其它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VEGF、bFGF、EGF的缓释微球制备工艺简便,成球性好;能较长时间地持续释放活性VEGF,bFGF、EGF,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其中VEGF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37.
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颈前瘢痕及严重的颏胸黏连、胸前瘢痕癌等的治疗方法。方法 颈横动脉起自甲状颈干后,向外行走于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深面。皮支在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交点处穿出,并营养锁骨上、下区及前胸区皮肤。本组46例患者,颈部瘢痕及严重的颏胸黏连45例,胸前瘢痕癌1例,均采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转移修复。术中先将颈部瘢痕切除,充分松解挛缩后或将肿瘤切除后,在锁骨上、下及前胸区依创面大小,结合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的应用解剖,设计皮瓣,转移到受区。如供区采用预扩张术,则供区创面可拉拢缝合。否则。供区需采用断层或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 本组46例患者,11例为带蒂皮瓣转移,余均为岛状皮瓣转移,颏胸黏连完全纠正,术后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颏胸黏连、胸前瘢痕癌等,手术可一次完成,无继发畸形,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8.
腋臭外科治疗的临床与病理观察   总被引:5,自引:12,他引:5  
目的:探讨既可达到治疗彻底、疗效持久、局部美观,又无功能影响,为大家公认的腋臭外科手术术式.方法:对临床588例病例回顾总结及30例病理组织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结果:四种主要手术方法(术式)中传统的腋臭根治性切除术272例(其中一半行Z成形术)治疗彻底,只有3例(1.1%)有残留气味,但切口瘢痕长,要求修复瘢痕者有36例(包括外院手术后).吸刮抽吸术46例中治疗不够彻底近期发现残留气味者就有5例.超声抽吸者共43例,经过病理学检查30例中有22例有顶泌汗腺残留,说明单靠超声不能达到治疗目的.腋窝皱襞横形小切口分二层修剪掏出术共227例,有3例有残留气味,但从2007年后进一步改进修剪技术后从病理学观察证实可以达到无顶泌汗腺残留.结论:改良后的腋窝皱襞1~2个横切口(2.5~3cm),翻转皮瓣分二层剥离修剪(简称小切口分层修剪术)可以达到清除大小汗腺,使治疗彻底、并发症少、疗效持久、外形美观、无功能影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9.
目的建立可进行长期观察的单纯腹壁爆炸伤合并内脏器官外露的动物模型,观察此类创伤的致伤和转归规律。方法 8~10周龄生长期白家兔1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全身麻醉条件下,标记致伤部位。A组采用自制腹腔防护装置埋入腹腔,然后采用0.125 g TNT当量炸药球贴于致伤部位致伤;B组不经防护处理直接采用同样爆源致伤。伤后观察各组大体形态,对活体动物每日取伤部组织常规HE染色,切片观察;死亡动物记录生存时间并行尸检。结果两组动物致伤部位腹壁呈全层开放性爆炸伤。A组实验动物创面面积(3.9±0.56)cm2;B组创伤面积(3.83±0.49)cm2,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实验动物存活时间为(141±87.78)h。B组实验动物平均存活时间为(3.67±2.25)h,两组实验动物存活时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尸检和病理观察发现,对照组动物早期死亡原因为内脏损伤和腹腔内出血,实验组发生内脏纤维粘连未见明显创伤。腹壁各层组织受爆炸的创伤有差异,呈现"外轻内重"的病理变化,并呈进行性发展,尤以肌肉组织的变化最为典型。结论本实验模拟了腹部爆炸伤致伤机制。经有效防护,建立了可用于长期观察的单纯腹壁爆炸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0.
本实验旨在建立一种便于观察、易于检测、临床模拟性好的脂肪移植动物模型.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实验选用清洁级近交系C57BL/6-gfp (GFP)和C57BL/6( B6)小鼠各16只,雄性,购于第四军医大学动物中心,动物满8周龄后即可用于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