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技术诊断甲状腺肿块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估SonoCT技术在甲状腺肿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SonoCT技术对138例甲状肿块进行检查,并与普通超声进行对比。结果 138例甲状腺肿块,SonoCT图像与普通声图像比较斑点的影响明显减少,改进了对比分辨力。同时发现甲状腺肿块的伪像被抑制,并增加了实时结构的内容;实怀肿块边界和界面可见度得到改善;甲状腺囊肿的侧壁回声失落完全被抑制;较小的恶性病变可被SonoCT检出。结论 与普通超声比较SonoCT可减低为像与干扰,提高了图像质量,有增加甲状腺疾病阳性检出主的潜力。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箍围药红肿消外用对皮肤脓肿大鼠血浆内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预治疗组、治疗组。除空白组外,其余4组皮下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造成皮下脓肿模型。模型组生理盐水换药,对照组莫匹罗星软膏外涂换药,预治疗组在注射细菌后4 h红肿消2 m L换药,治疗组红肿消2 m L换药,药物范围超过肿胀范围1 cm,换药每日1次。分别于治疗3、7、14、18 d心脏取血2 m L,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内IL-10、IL-1β的表达。[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第3天的IL-10含量与空白组比较都呈增加趋势,与空白组相比,对照组、治疗组IL-10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各组IL-1β含量与空白组相比呈升高趋势,与空白组IL-1β含量相比,模型组、对照组、预治疗组、治疗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7 d时,各组的IL-10含量呈下降趋势,对照组、预治疗组数值下降明显,预治疗组、治疗组IL-10含量与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模型组IL-1β含量持续升高,对照组、预治疗组、治疗组IL-1β含量呈下降趋势接近正常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IL-1β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预治疗组、治疗组IL-1β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4、18 d时,预治疗组、治疗组IL-10含量呈下降趋势,模型组呈上升趋势,各组IL-10含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预治疗组IL-1β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药物干预能抑制IL-1β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预治疗组、治疗组IL-1β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预治疗组IL-1β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治疗组相比,治疗组IL-1β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8 d,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IL-1β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预治疗组、治疗组IL-1β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药物干预能抑制IL-1β的表达。[结论]在肿疡期(第3天)应用箍围法指导下的红肿消和百多邦处理大鼠皮肤脓肿未起到"消散毒邪"的作用。在脓疡期(第7天)与百多邦相比箍围法(红肿消)可促进大鼠血浆内IL-10的表达,红肿消早期应用及形成硬结后干预(2 d)两者无明显差异,百多邦和红肿消均抑制血浆内IL-1β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促进护场形成。在溃疡期(14、18 d)均起到抑制IL-1β的表达,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毛囊干细胞的分离及培养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分离效率高、创伤小的毛囊干细胞分离方法,筛选毛囊干细胞体外培养的最优条件,考察毛囊干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方法获取兔胡须部皮肤全层,比较2种不同分离方法获得细胞的贴壁、增殖及克隆形成情况。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毛囊干细胞β1整合素、CK19表达情况。选用MTT法和乳酸脱氢酶来间接反映毛囊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分析细胞周期考察细胞增殖过程中各期细胞的分布。观察血清浓度梯度条件培养液对毛囊干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两步酶”法的分离能获得大量细胞且细胞迅速贴壁,克隆迅速形成。获取的毛囊干细胞胞浆中有β1整合素、CK19的阳性表达。毛囊干细胞生长曲线及细胞周期都表明毛囊干细胞有高增殖能力。毛囊干细胞增殖表现出血清浓度的依赖。结论“两步酶”法是一种分离效率高、创伤小的方法,能够获取大量高表达β1整合素、CK19的毛囊干细胞。毛囊干细胞在适当条件下表现为高增殖能力,其生长有一定的血清依赖性。  相似文献   
94.
95.
目的:利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硬度与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52例,利用SWE技术术前对乳腺行超声检查,获得包块弹性平均值;术后获得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分析其与平均值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分级、C-erbB-2、ER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弹性平均值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分级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弹性平均值具有独立相关性.结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硬度与临床病理特点具有显著相关性,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影响其硬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彩超、钼靶X线及联合诊断对乳腺肿块的诊断及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方法 选取在我院住院手术乳腺肿块病人215例,其中良性肿物138例,恶性肿物的77例,其超声声像图和钼靶X线的特点进行总结,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彩超检出乳腺良性肿块173例,恶性肿块42例;钼靶X线检出乳腺恶性肿块59例,良性肿块156例;病理诊断乳腺恶性肿块77例,良性肿块138例,彩超检查符合率%,钼靶X线符合率%.结论 彩超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一般,钼靶X线与病理结果符合率一般,彩超及钼靶X线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联合应用与病理结果符合度强,说明联合诊断高于单独彩超及钼靶X线诊断,可大大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97.
背景:获取更合适的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可使皮肤功能得到更好的修复。目的:分离、培养表皮干细胞和毛囊干细胞,并比较两种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2月龄新西兰兔表皮干细胞和毛囊干细胞,取生长良好的第2,3,6代细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结果与结论:毛囊干细胞较表皮干细胞贴壁快,具有更高的增殖活性。免疫组化及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毛囊干细胞β1整合素、角蛋白19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表皮干细胞。提示作为皮肤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毛囊干细胞较表皮干细胞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8.
目的:分析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致心肌损伤的信号传导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正常饲养)、再灌注组(10只,建立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螺内酯组(10只,建立模型前给予螺内酯)。检测3组大鼠心肌损伤指标、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变化。结果:对照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为(5.28±1.05)%,再灌注组为(185.47±35.85)%,螺内酯组为(75.25±24.1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组、螺内酯组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表达较对照组增加;螺内酯组血清cTnI、CK、CK-MB表达低于再灌注组(P<0.05)。再灌注组、螺内酯组心肌组织内丙二醛(MDA)表达较对照组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较对照组降低;螺内酯组心肌组织内MDA表达低于再灌注组,SOD、GSH-PX含量高于再灌注组(P<0.05)。再灌注组、螺内酯组心肌与血浆白细胞介素(IL)-6、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  相似文献   
99.
<正>艾滋病是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艾滋病潜伏期长,以CD4细胞进行性减少为特征[2]。随着四代试剂的普及,HIV感染窗口期、晚期或者非特异性反应等特殊病例在蛋白印迹试验中会出现无法判定HIV-1抗体的情况,因此阴性和不确定结果逐渐增多,判定难度越来越大。本文对1例HIV-1早期感染者血清标志物变化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追踪,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0.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最常见的来源于子宫内膜上皮的恶性肿瘤,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年轻化,主要的治疗方式仍然是手术和放化疗,但晚期EC治疗效果不理想。传统的分类方法在诊疗中存在严重不足,不能为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足够的依据。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EC的发病和信号通路关联,TGF-β/Smad s信号通路与EC的相关性更为明显,临床上迫切需要将其纳入患者的常规诊疗中。TGF-β/Smads信号通路主要通过促进上皮-间充质转化、刺激血管生成、诱导免疫抑制以及与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等推动肿瘤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