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54篇
药学   15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分析广东江门地区出生前后铅暴露对婴幼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测定正常足月新生儿脐血铅水平,并对其神经行为发育进行纵向追踪观察,分别于生后3月、6月、12月、18月和24月进行指血铅检测,同时利用贝利婴儿发育量表监测其精神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并对可能影响神经行为发育的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岁以内婴儿血铅水平处于稳定状态,1岁以后血铅水平有所升高。出生时高脐血铅组和出生时低脐血铅组婴幼儿其1岁以内MDI和PDI值存在明显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1岁以内婴儿MDI和PDI值与脐血铅水平呈负相关,而与出生后血铅水平无明显相关;出生后血铅水平更多地与1岁以后MDI和PDI存在负相关。结论:胎儿期血铅暴露对婴幼儿神经行为发育存在影响,1岁以内可能为其反应敏感期。  相似文献   
52.
目的:了解广东省江门地区3月龄婴儿血铅与乳母血铅、乳铅等的相关关系,寻找影响婴儿血铅水平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描述性人群调查方法,对2005年1~4月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纯母乳或者混合喂养的新生儿在3月龄时分别进行婴儿血铅、乳母血铅与乳铅的测定,并结合其出生时脐带血铅水平,综合评价婴儿血铅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婴儿3月龄时血铅水平(49.53±23.6μg/L)与其对应的脐血铅水平(49.70±23.77μg/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两者均明显低于婴儿3月龄时乳母血铅水平(59.24±28.71μg/L)而高于此时的乳铅水平(26.77±13.70μg/L)(P均<0.05);而乳铅水平也明显低于同时采集的乳母血铅水平(P<0.05)。Spearman偏相关分析显示,婴儿3月龄血铅水平与出生时脐带血铅水平(Spearman偏相关系数rs=0.39,P<0.01)、乳母血铅水平(rs=0.42,P<0.01)以及乳铅水平(rs=0.31,P<0.01)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居住地点、铅接触史、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后,母乳血铅每变化1μg/L,可相应引起婴儿血铅约14μg/L的变化。结论:乳母血铅及乳铅可明显影响3月龄婴儿血铅水平;乳铅的定量测定和分析,对儿童早期铅暴露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目的川芎嗪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疗效观察以及机制研究。方法40名HIE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均给以一般治疗的同时治疗组以于川芎嗪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红细胞总钙量(EryCaT)、脑型肌酸激酶(CK-BB)、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观察临床疗效。同时与20例正常新生儿作健康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疗后NSE、EryCaT、CK-BB、MDA和NO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SOD则明显升高(均P<0.01)。对照组治疗后,除EryCaT明显降低外,其余指标无明显变化。治疗后,治疗组NSE、EryCaT、CK-BB、MDA和NO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或P<0.05),而SOD则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HIE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川芎嗪对HIE新生儿脑组织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和抑制钙超载和清除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54.
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是一种分子质量约为80 kD的铁结合糖蛋白,大量存在于人乳汁和牛奶之中,并在哺乳动物和人体中广泛分布。长达70年的研究证实LF具有促进铁吸收、广谱抗菌、抗病毒、调节免疫等功能,是哺乳动物重要的营养成分之一。而新近的研究发现LF能在实验动物中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并在人类的多种肿瘤中具有抑瘤基因的功能。作为一种天然的营养成分,LF的抑瘤功能使这个"旧"基因重新吸引了医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55.
郭小芳 《河北医学》2014,(12):2072-2074
目的:探讨不同胰岛素注射剂量和注射频率对症状期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2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症状期2型糖尿病患者220例,每日注射3次,按照平均注射剂量分成12单位组( n=55)、16单位组( n=55)、20单位组( n=55)和24单位组( n=55);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2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症状期2型糖尿病患者168例,每日总注射48个单位,按照注射频率分成2次组(早晚注射)( n=36),3次组(早中晚注射)( n=36)和4次组(早中晚睡前注射)( n=36)。检测治疗前后1d内早饭前1h、午饭前1h、晚饭前1h和晚饭后6h是血糖浓度平均值。结果: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血糖浓度逐渐降低。每次24个单位的剂量会导致血糖过低,每次12个单位剂量血糖浓度不达标。在每日注射3次情况下,单次16个单位至20个单位是安全的剂量范围。随着注射频率增加,血糖浓度逐渐降低。注射4次可能会造成血糖过低。在每日注射48个单位剂量情况下,注射2次和3次属于安全注射频率。结论:每日注射剂量48个单位或60个单位胰岛素以及总注射2次或3次是有效降低症状期2型糖尿病血糖浓度的胰岛素注射安全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56.
临产妇与其新生儿血清锌铜含量测定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1298例临产妇与其新生儿进行了血清锌、铜含量的测定。结果:孕母血清锌显著低于正常未孕妇女和新生儿(P<0.01);母血清锌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0.027),但相关无显著意义(P>0.05);孕母血清铜显著高于正常未孕妇女和新生儿(P<0.001);胎膜早破的临产妇血清铜较非胎膜早破者为低(P<0.05)。结果提示:孕晚期临产妇普遍缺锌,使用孕母血清锌作为预测胎儿生长发育的指标不可靠。胎膜早破与母体铜水平低有关。  相似文献   
57.
目的:调查女童性早熟的相关因素,为性早熟高危人群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被确诊为性早熟的50例患儿和50例健康女童进行1:1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食用保健品、喜欢食用肉禽类食物、看电视时间长、喜欢看电视广告、家庭经济状况等5项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暴露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5、9.073、17.478、14.063、12.246,均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喜欢吃肉类食物、看电视时间长及喜欢看电视广告三个因素与女童性早熟密切相关( Wald值=4.846、6.850、5.662,均P<0.05)。结论喜欢食用肉禽类食物、每天看电视时间长及喜欢看电视广告三个因素在女童性早熟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掌握河南省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特征并探索其季节性升高的原因。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河南省2010年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用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直线回归对其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河南省2010年共报告细菌性痢疾14583例,报告发病率为15.37/10万。男性报告发病9228例,发病率为18.91/10万,女性报告发病5355例,发病率为11.62/10万,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7.887,P﹤0.05),各年龄组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0~4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为72.54/10万,农民报告发病数最高,占发病总数的41.08%;全年夏季高发,7、8月份达到高峰;细菌性痢疾的发生与气温和降水量呈正相关,且降水量影响强度大于气温。结论细菌性痢疾是河南省传染病防制工作的重点之一,各地应根据其疫情特点和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有效降低其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浓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172例住院的ACS患者,于出现胸痛6 h内测定H-FABP浓度,并随访1年,以再发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及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作为研究终点。结果:经过1年随访,共有47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心脏性死亡6例,非致命性心肌梗死9例,非致命性心力衰竭11例,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21例。心血管事件组H-FABP浓度较无心血管事件组显著增高(P<0.01);H-FABP浓度增高(>中位数12.5 μg/L)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36例 vs 11例,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逐步分析显示H-FABP浓度增高是ACS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RR=5.430,P<0.01;95% CI 2.587-11.398)。结论:H-FABP浓度增高的ACS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加,H-FABP浓度增高可能是ACS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