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4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2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3篇
  1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通过对一项针刺治疗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试验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子宫位置与三阴交穴效应的关系。方法按照中央完全随机方案将96例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均等分为期望得气组和期望不得气组,排除子宫位置资料不全者最终纳入86例,于治疗前通过超声对每位受试者子宫位置进行评估,当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P)值≥40 mm时,取双侧三阴交穴,期望得气组以Φ0.3×40 mm一次性无菌管针直刺1~1.2寸,每10分钟行平补平泻手法30秒;期望不得气组以Φ0.18×13 mm一次性无菌管针弹入即可,不施手法,两组均留针30分钟后缓慢平和的将针渐渐退出,进行疗效检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P)值评价两组治疗前、起针即刻(针刺30分钟)和起针后10分钟(40分钟)的疼痛情况。并比较各子宫位置反应者比例(治疗前后VAS-P值降低50%及以上患者的比例)、总体有效率、起针即刻效应(治疗前VAS-P值-起针即刻VAS-P值)与起针后效应(治疗前VAS-P值-起针后10分钟VAS-P值)。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结果不同子宫位置间治疗前后各时点VAS-P值、反应者率、总体有效率、起针即刻效应与后效应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现有统计结果提示子宫位置可能与三阴交穴效应无关,其结果有待于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证实。  相似文献   
42.
通过四大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检索系统(CNKI、万方、VIP和CBM)搜索中文针刺得气文献,PubMed数据库检索系统检索英文针刺得气文献,然后分类,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数据引擎建立现代国内外针刺得气文献关系型数据库,介绍数据库系统表字段内容、数据类型、信息结构和逻辑约束信息,实现对针刺得气文献一般信息、试验信息、经验信息、古籍信息和综合文献信息的细节查询,为得气相关文献质量评价及数据挖掘研究奠定基础,以期探寻得气隐藏规律,指导针灸科研与临床。  相似文献   
43.
目的:拟通过前瞻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观察子宫位置与经穴效应的关系,以验证上述临床试验数据的二次分析结果。方法:按照中央随机方案将144例不同子宫位置受试者随机均等分为三阴交组、关元组和次髎组。于治疗前通过超声和妇科检查对每位受试者子宫位置进行评估,当视觉模拟量表(VAS值)≥40mm时,分别按其随机分组进行电针治疗,电针时间为30min,频率为2/100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位受试者治疗1次。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价疼痛情况。采用临床症状评分量表RSS评价痛经伴随症状缓解情况。预期结果:拟通过前瞻性的研究,观察子宫位置与经穴效应是否有关系,并验证二次分析结果。预期结论:初步证实子宫位置与经穴效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关系;子宫位置可以作为临床上选穴治疗的依据之一,根据患者子宫位置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经穴进行治疗,可能发挥更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发生的心肾综合征(CRS)进行临床分级治疗.方法 365例CHF患者中的168例进行Ⅰ级基础治疗,Ⅱ级强化治疗,Ⅲ级血液净化肾脏替代治疗.结果 CRS肾功能轻、中度损伤的患者,采用Ⅰ、Ⅱ级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7.5%和90.3%,显著高于肾功能重度损伤和尿毒症期的81.9%和46.2%(X2=37.71,P<0.01).在尿毒症期患者中,有15例实施Ⅲ级肾脏替代治疗,其中9例抢救成功,6例死亡.结论 CRS患者在常规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根据肾功能损伤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分级治疗可明显改善心肾功能.  相似文献   
45.
凝聚力是医院的内在团结力、协调力和向心力,是一种向外界昭示的蓬勃向上的群体气势和整体形象。对实现医院的目标、任务和发展、建设,建立良好的医院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6.
我院93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芳辰  郝杰  李颖 《中国药房》2010,(44):4191-4193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上报的93例头孢菌素类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皮试液的选择有3种情况,分别为采用1种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采用拟用品种(原数)进行皮试、不作皮试或用其它药物皮试。涉及ADR的头孢菌素类药品共18个,发生频率排在前3位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和头孢替安。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有72例(77.42%)。结论:临床应规范皮试液的选择;重视ADR监测与报告、定期分析报告数据,为临床及时提供药品安全信息,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易行、无创的门诊早期筛查结直肠癌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间从上海市闸北区9个社区医院选取150例结直肠癌高危人群以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进行粪标本的综合检测一粪潜血(FOBT)、粪钙卫蛋白(CPT)、粪微型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表达、粪K—ras基因突变并同时行结肠镜检查,评估粪标本的综合检测与早期诊断结直肠癌的关系。结果190例受检者中FOBT阳性者14例,阳性率为7.37%;CPT阳性者6例,阳性率为3.16%;K—ras均为阴性。共发现结直肠癌21例,检出率11.05%(21/190),其中DukeA期11例(52.38%),B期9例(42.86%),C期1例(4.76%);FOBT阳性者中结直肠癌检出率为78.57%(11/14)。其中发现病例组(21例)、高危组(129例)与对照组(40例)之间FOBT、MCM2表达差异显著(P〈0.01),CPT均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亦表明FOBT和MCM2对结直肠癌的筛查具有临床意义。结论联合检测粪FOBT、MCM2有助于在普查中发现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及早行结肠镜检查,有利于发现较早期结直肠癌,从而使疾病在可治愈的阶段得到根治。  相似文献   
48.
背景: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以及椎体肿瘤并取得良好疗效,但仍有一些问题需关注和探讨。目的:观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对脊柱转移瘤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分析其对脊柱转移瘤的体外抗肿瘤效应。方法:原代培养脊柱转移瘤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冷却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药物处理24h后利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凋亡率以及细胞周期,通过SYBRGreenⅠ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肿瘤细胞Bax和Caspase-3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有促进脊柱转移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对照组、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冷却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的凋亡率分别为(3.80±1.09)%,(43.46±8.55)%,(28.77±9.39)%,两骨水泥组均能明显提高细胞凋亡率,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作用更明显(P<0.05)。两骨水泥组均能明显减少G0/G1期细胞,增加S期细胞(P<0.05)。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组作用于脊柱转移瘤细胞后Bax、Caspase-3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可在体外细胞水平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拉丝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I期前路/后路手术后Ⅱ期再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3月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单纯前/后路手术后残存后凸畸形伴神经功能恢复不全或未做Ⅱ期手术疗效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9~57岁,平均34.6岁.根据Dems分型,爆裂型5例,压缩型5例,骨折脱位2例.I期前路手术5例,I期后路手术7例.I期手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对I期前路手术5例患者行Ⅱ期后路手术.I期后路手术7例者行Ⅱ期前路手术.I期手术至Ⅱ期手术最长18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时间13.4个月.通过影像学、神经功能及社会功能综合评估疗效,包括测量Cobb角、Frankel分级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 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5个月.伤椎前、后缘高度压缩率术前平均42.6%、70.5%,术后平均恢复至92.5%、95,7%,至末次随访时为87.3%、92.2%;脊髓不完全损伤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Frankel 2级以上的改善.所有患者Ⅱ期术后胸腰椎生理弧度良好.Cobb角术前平均36.3°,术后矫正至5.8.,末次随访时为5.9°.JOA评分标准术后改善率,本组优9例,良2例,可1例,差0例.结论 对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I期前路/后路手术1年后残存神经或马尾临床症状患者行Ⅱ期手术减压后取得理想疗效,可获得满意的后凸畸形矫正和神经减压,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outcome of reoperation(after I stage anterior/posterior operation)f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kyphosis and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done on the medical records of 1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wo-stage decompression with kyphosis and neurologic deficit due to single-stage approach(anterior or posterior) operation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between January 2005 and April 2009.There were 9 males and 3 females,at mean age of 34.6 years(range,19-57 years).According to the Denis classification,there were five patients with burst fractures,five with compression fractures and two with fracture dislocation.All the patients had couns medullaris injury.Of all the patients,five underwent one stage anterior approach surgery and the others underwent posterior approach operation.All the patients had vailous degrees of neurological symptoms.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one stage anterior surgery were treated with two stage posterior surgery and 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one stage posterior surgery were treated with the two stage anterior operation.The mean interval from one stage operation to two stage decompression was 13.4 months(range,12-18 months).The radiologic,neurologic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were assessed through observation of the Cobb angle,Frankel spinal cord injury grading an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 Results AI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mean 25 months (12-48months),which showed primary healing of the incisions in all the patients.The averag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heisht of the vertebrae wers corrected from preoperative 42.6%and 70.5%to postoperative 92.5%and 95.7%and to 87.3%and 92.2%at the final follow-up respectively.Neurologic status was improved at least one Frankel grade in the patients who had preoperative incomplete paraplegia.The Cobb angle was corrected from preoperative 36.3°to postoperative 5.8°and to 5.9°at the final follow-up(P<0.05).No patient had any notable loss of correction between discharge and final follow-up.According to JOA coring,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nine patients,good in two and fair in one,with excellence rate of 92%. Conclusions Two stage decompression for epiconus and cauda equina syndrome resulted from one stage approach(anterior or posterior)operation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call attain satisfactory correction of the kyphosis and nerve decompression as well as various degrees of nerve function recovery.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