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3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180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6篇
  1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比较采用动态中和固定系统( Dynesys)及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PLIF)治疗L3~5节段退变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 Dynesys 及 PLIF 手术治疗L3~5节段退变疾病患者4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疼痛视觉模拟( 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手术节段及临近节段活动度( ROM)变化。结果46例患者均获随访,Dynesys组平均随访时间(20±7)个月,手术时间(168±19)min,出血量(481±169)ml,术后住院时间(9±2)d,PLIF组平均随访时间(16±6)个月,手术时间(204±20) min,出血量(635±168) ml,术后住院时间(8±2) d;两组患者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Dynesys组手术节段术后ROM较术前减低(P<0.05),PLIF组手术节段ROM在术后消失,两组临近节段ROM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无明显改变;两组间手术节段ROM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临近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L3~5节段退变疾病时Dynesys和PLIF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但Dynesys具有较短的手术时间及更少的术中出血量,可保留手术节段一定的活动度,因此在具有相同手术适应症的L3~5节段腰椎退变性患者建议行Dynesys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rc激酶抑制剂PP2对乳腺癌细胞Hs578T缝隙连接功能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PP2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细胞接种荧光示踪法观察PP2对乳腺癌细胞之间荧光传递功能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PP2对乳腺癌细胞Src激酶表达的影响。结果:1~8μmol/L浓度的PP2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几乎无影响;细胞接种荧光示踪结果显示,1~8μmol/L的PP2能显著增强细胞荧光传递功能(P<0.01),8μmol/L的PP2作用6、12和24 h后细胞荧光传递功能亦明显增强(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P2(1~8μmol/L)可显著降低Src激酶表达(P<0.05~0.01),8μmol/L PP2作用6、12和24 h后Src激酶的表达亦明显降低(P<0.01)。结论:PP2能增强乳腺癌细胞Hs578T的缝隙连接功能,这种增强作用可能与其降低Src激酶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术后梗死的发病机制和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院1993年3月至2006年12月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患者25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发病机制,根据不同情况,手术中注意保护损伤区域边缘血管、彻底冲洗硬膜下腔、适当减少止血药物用量及时间、早期给予钙离子拮抗剂,使用神经营养药物、能量合剂,予针灸、理疗及高压氧治疗,加强功能锻炼等综合处理方法.结果 按格拉哥昏迷评分标准:良好8例,中残4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结论 颅脑损伤术后脑梗死主要发病机制为伤后脑血管痉挛,脑血管损伤,脑血管受压、拉长、扭曲痉挛致供血区缺血,术前术中大剂量应用脱水剂,术后的低循环血容量,医源性因素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心血管中枢与心血管功能的同步记录技术,用于观察心血管中枢活动和外周自主神经功能活动,研究心血管中枢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方法:取成年SD大鼠,用混合麻药腹腔麻醉后,同步记录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RVLM)神经元单位放电活动、心电图、血压、呼吸肌肌电、体温,并进行相关参数的分析。结果:可记录到明确稳定的神经元单位放电活动等各项指标,在12只大鼠的RVLM中一共记录了18个自发单位放电,其中连续放电有12个,周期性簇状放电有6个。另外,两种类型放电分别对应的同步记录指标进行组间比较,仅呼吸肌肌电幅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记录各项指标时观察到RVLM神经元自发放电与血压之间有相互影响。结论:同步记录心血管中枢与心血管活动是一种实时可靠的在体动物实验技术,为研究心血管各级中枢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声学造影在诊断腹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例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怀疑腹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患者行超声声学造影检查,与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6例患者中,超声声学造影和CT血管造影均显示,腹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4例,腹主动脉夹层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6例均为腹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与CT血管造影检查比较,单独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符合率为66.7%,联合使用超声声学造影的符合率为100%。结论超声声学造影可以为腹主动脉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腕掌侧入路双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4年间经皮腕掌侧入路双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17例,男16例,女1例;年龄17~44岁,平均25岁;左侧8例,右侧9例。术前均行X线及CT检查,骨折按Herbert分型,B1型2例,B2型15例。受伤类型:体育运动中损伤7例(41%),坠落伤6例(35%),交通事故伤4例(24%);受伤至手术时间3~12 d,平均6 d。依据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术后患者进行评价。术后4周、6周及12周复查X线片,疼痛消失且X线示骨折断端有明显骨小梁形成视为骨愈合。结果手术时间20~35 min,平均27 min;术中无肌腱及神经血管损伤。1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3周,平均8.5周。术后Mayo评分75~100分,平均95.31分,其中12例优(90~100分),3例良(80~89分),1例可(65~79分)。所有患者腕掌侧小切口Ⅰ期愈合,随访期内无感染、骨坏死或瘢痕形成病例。结论经皮腕掌侧入路双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舟骨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切口微创、断端加压固定、骨愈合率高,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道护理对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气管切开治疗,随机将70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实施传统护理,余下35例实施呼吸道护理干预设作观察组,对比两组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31.43%)明显低于对照组(57.14%),两组感染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气管切开后配合呼吸道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保证患者临床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阿立哌唑口崩片治疗男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100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口崩片组50例,剂量5-30mg/d,利培酮组50例,剂量1-6mg/d,疗程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和生化指标及心电图评定安全性。最终纳入分析99例(阿立哌唑口崩片组49例,利培酮片组50例)。结果:治疗8周末,阿立哌唑口崩片组和利培酮组PANSS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精神病理症状分和总分均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间有效率分别85.7%和86%。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震颤、静坐不能、体重增加3个不良反应方面,阿立哌唑口崩片明显少于利培酮组。结论:阿立哌唑口崩片治疗男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利培酮相当,不良反应相似,但在体重增加震颤、静坐不能副反应方面阿立哌唑口崩片较利培酮少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它能够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该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人群身上,其典型的患者主要是20—50岁的年轻人。目前,对于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很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其发生的病因、疾病进展的过程及如何阻止疾病的进展方面,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缺陷。本文希望通过对现阶段一些关于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文献的总结,能起到启发作用,特别是对于FicatⅢ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治疗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