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6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41.
目的 比较不同粒径黄体酮注射液的释放速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 制备黄体酮纳米级、微米级注射液,通过X线粉末衍射分析(P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对两者进行表征,经透析法比较两制剂和黄体酮原料药的溶出速度.HPLC-MS法测定肌注不同药物后大鼠血浆中药物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XRD和FTIR分析中,两制剂晶型结构基本无变化,晶型稳定.黄体酮纳米级、微米级注射液在PBS溶液中释放达到90%时分别需要2和4 h,而原料药释放完全需要近40 h.药代动力学实验中,相比市售黄体酮注射液,黄体酮纳米级、微米级注射液的Cmax分别提高了1.8和1.7倍,AUC0-t分别提高了2.95和1.63倍.两者生物利用度均高于黄体酮注射液.结论 黄体酮纳米级、微米级注射液的释放速率显著高于原料药,生物利用度均高于市售注射液.  相似文献   
42.
鼻用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 制备鼻腔给药脑靶向微球.方法: 以液体石蜡为油相,span-80为乳化剂,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技术制备氟尿嘧啶鼻用微球.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制备工艺,动态透析法检测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用微球吸水能力表示微球的溶胀度.测定纤毛输送速率来评价微球的黏膜粘附力.结果:所得微球形态良好,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平均粒径(43±4) μm,载药量38.5%±1.0%,包封率79.0%±1.8%.体外释放符合Higuichi方程Q=0.103 5t1/2 0.028 4 (r=0.996 5).壳聚糖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粘附性,可显著降低纤毛输送速率(P<0.01),有效地延长微球在鼻腔的滞留时间.结论:所优化的制备工艺稳定,包封率较高,适于鼻黏膜用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壳聚糖是良好的鼻用制剂的载体材料,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3.
7种吸收促进剂的鼻黏膜毒性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考察常用吸收促进剂的鼻黏膜毒性.方法:采用测定黏膜纤毛持续运动时间、测定黏膜纤毛输送速率和考察黏膜形态3种方法评价了7种[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去氧胆酸钠(SDC),苄泽35(Brij35),吐温80(Tween 80),乙二胺四乙酸钠(EDTANa2),2-羟丙基-β-环糊精(2-Hp-β-CD),卵磷酯(lecithin)]常用的吸收促进剂的鼻黏膜毒性.结果:对纤毛持续运动时间的影响1%SDS>1%SDC>1%Brij35>5%Tween80>0.1?TA>5%HP-β-CD>1%lecithin.对纤毛输送速率的影响1%Brij35>1%SDC>1%SDS>0.1?TA>1%lecithin>5%Tween80>5%HP-β-CD.黏膜形态学考察毒性1%SDS≈1%SDC≈1%Brij35>5%Tween80>0.1?TA≈5%HP-β-CD≈1%lecithin.以上浓度均为质量分数.结论:3种评价鼻黏膜毒性方法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4.
目的:在大鼠最大电休克发作( MES)及戊四唑惊厥( MST)模型上,比较评价咪达唑仑与地西泮经鼻给药的抗惊厥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模型组、咪达唑仑鼻喷剂低、中、高剂量组和地西泮鼻喷剂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建立MES及MST模型,评价不同剂量咪达唑仑经鼻给药的抗惊厥作用,并与经典抗癫痫药物———地西泮比较,观察给药后72 h各组动物海马、皮质及杏仁核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不同剂量咪达唑仑经鼻预防给药,均可剂量依赖性地对抗MES及MST;在等剂量给药条件下,其抗惊厥作用明显优于地西泮(P<0.05或P<0.01)。病理学结果显示,咪达唑仑与地西泮经鼻预防给药均可减轻癫痫所致海马、皮质及杏仁核神经元细胞的损伤,抑制小胶质细胞增多及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核固缩以及嗜神经现象减少。结论咪达唑仑经鼻给药,在经典癫痫模型上均具显著抗惊厥作用,并可显著抑制癫痫所致脑损伤。  相似文献   
45.
本研究旨在以全因子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为核心,建立黏结剂喷射型3D打印的关键工艺设计空间,通过Minitab软件设计了三因素两水平三个中心点的实验方案,分析显著影响片剂质量属性的因子及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其次,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computer aided drafting,C...  相似文献   
46.
肝外胆管显示扩张,是超声诊断阻塞性黄疸的灵敏指征。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证明,在肝外胆管发生梗阻后,其胆管的扩张先于黄疸出现,直到胆管内的压力高于肝细胞分泌压的失代偿阶段才出现黄疸。因而及时发现肝外胆管扩张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本对我院近十年中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外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进行了分析,报告了肝外梗阻性黄疸与肝外胆管扩张的相互关系和特点,对黄疸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7.
细菌性阴道病(BV)是由于正常菌群减少,以高浓度的阴道加德纳杆菌,各种厌氧菌及人型支原体替代了正常、健康的阴道乳酸杆菌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疾病[1].虽然符合这一疾病诊断标准的妇女中50%是没有症状的,但BV是引起异常阴道分泌物和阴道炎的最常见原因.据报道[2]妇女中BV的发病率为10~41%.临床检测BV的方法很多,但较繁琐,本检测卡操作简便、快速,无需其它任何仪器设备.为评价该检测卡筛检BV的价值,笔者用诊断BV的金标准Amesl法为标准,用筛检试验专用四格表对该检测卡进行评价,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8.
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多肽类药物在医药领域得到应用.但由于这类药物稳定性不佳、口服易被酶解等问题,临床多采用注射途径给药.鼻腔给药不仅能够克服口服给药的首过效应、注射给药的顺应性差等问题,而且具有脑靶向、低剂量高活性的优点.本文主要就多肽类药物的鼻腔给药进行综述,系统地介绍了鼻腔的组织构造,药物本身性质、制...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观察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肾小管间质损伤(tubulointerstitial damage,TID)情况及自身抗体与LN患者TI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3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就诊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且经肾脏活组织检查证实为LN的患者,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及临床数据,按肾小管间质炎症(tubulointerstitial inflammation,TII)及肾小管间质瘢痕形成(即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interstitial fibrosis/tubular atrophy,IF/TA)的情况分为中重度组及无或轻度组。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患者临床指标、自身抗体与TII或IF/TA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226例患者,中位年龄32(26,39)岁,201例(89%)患者为增殖型LN,中重度TII和中重度IF/TA分别为67例(30%)和76例(34%)。自身抗体方面,中重度TII患者比无或轻度TII患者血清抗RNP抗体阳性率低(34% vs. 51%),中重度IF/TA比无或轻度IF/TA患者抗核糖体P蛋白(anti-ribosomal P protein,anti-P)抗体阳率低(19% vs. 33%)。其它临床指标方面,与无或轻度TII患者相比,中重度TII患者增殖型LN占比更高,血清肌酐值更高,肾小球滤过率更低,且合并高血压和贫血更多,既往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物使用史的初治患者更少;IF/TA以上临床指标结果与TII一致。结论: 抗RNP抗体和anti-P抗体可能分别是TII和IF/TA的潜在保护因素,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讨自身抗体与TID的关系,以制定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进而最终改善LN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50.
目的 研究人性化护理在糖尿病和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80例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后的血糖状况、心绞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