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8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32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综合类 | 22篇 |
药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06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自由基与兴奋性氨基酸在反复性脑缺血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比研究了单次15min和3X5min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及NMDA受体拮抗剂MK-801治疗后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活性和含量变化及相应病理改变。发现反复缺血及其再灌流早期皮层、海马SOD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延迟性持续增高,神经元损害显著重于单次缺血组;MK-801能显著升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同时明显改善神经元组织病理损害。提示兴奋性氨基酸和自由基可能参与反复性脑缺血神经元损害的病理机制,二者间亦存在着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波及多个静脉窦和脑静脉,临床症状复杂,现将我院收治本病21例报告如下,并就各静脉窦与静脉血栓形成的相互关系及其病因、诊断与治疗等问题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53.
54.
研究大鼠脑血再灌流时〔^3H〕-IP3放射活性及突触体(Ca^2+)i的变化,结果示缺血1min就启动了肌醇脂质信使系统,引起〔^3H〕-IP3显著增高,缺血20min突触体(Ca^2+)i增高,且持续至再灌流7d,磷脂酶C抑制剂PMSF治疗能显著地抑制突触体(Ca^2+)i的升高,减轻海马CA1区缺血性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55.
实验性脑缺血在体及体外兴奋性氨基酸的改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在体全脑缺血模型及体外海马脑片缺血孵育,观察脑缺血兴奋性氨基酸(Glu,ASP)的改变,发现脑缺血及再灌注早期,体内海马组织兴奋性氨基酸(Glu,ASP)显著降低,体外海马脑片孵育介质液中Glu,ASP缺血时显著增高,提示脑缺血时兴奋性氨基酸过度释放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病理生理过程,并讨论兴奋性氨基酸改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56.
大鼠完全性脑缺血30分钟脑匀浆6—酮—前列腺素 F_(12)(6—酮—PG-F_(12))与血栓烷 B_2(TXB_2)增高,TXB_2/6—酮—PGF_(12)比值亦增高;酶性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与各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降低,而过氧化脂质(LPO)增高;再灌流期以上改变更为显著。讨论了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机理中,自由基与前列腺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 相似文献
57.
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的制作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的制作进展邵淑琴,林建,郑彩梅在临床脑血管疾病分类中,脑梗塞占75%;脑梗塞中,大脑中动脉梗塞占60%;而大脑中动脉梗塞中,MCA主干梗塞占82.2%[1];并且约70%明显的栓子来源[2]。所以,对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MCA-O)... 相似文献
58.
59.
大鼠脑线粒体呼吸功能测定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鼠脑线粒体呼吸功能测定的方法探讨Anapproachtomeasuretherespiratoryactivityofisolatedcerebralmitochondriainrats李露斯,郑彩梅(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内科)630038关键... 相似文献
60.
脑缺血再灌流对脑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可引起中枢神经细胞严重损伤。组织学研究证明,脑缺血缺氧细胞损伤的最早期表现是脑线粒体肿胀,内部结构的破坏,从缺血脑分离出的线粒体呼吸功能明显降低。但不少学者对短暂脑缺血后再灌流脑线粒体呼吸功能的恢复还观点不一。本文旨在探讨短暂脑缺血对脑线粒体呼吸功能抑制的程度,再灌流能使线粒体呼吸功能改善抑或恶化,并分析其可能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