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在高血压发病前以及在疾病过程中对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分布的影响,为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367例高血压病患者,收集其一般情况及四诊等信息,填写调查表,最后将所有资料录入数据库。通过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心脑血管病与高血压病及中医证型构成规律。结果:心脑血管病无论发生在高血压病前或后,都使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趋向于瘀血阻络型。结论:心脑血管病对高血压病发病及其中医证型分布皆有影响,能为提出高血压病防治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利用激光选区熔化成型技术制作金属材质手术导航模板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新鲜成人正常颈椎标本(C_(1~6))8具,随机分为金属导航模板组(金属组)和树脂导航模板组(树脂组),每组4具。所有标本均通过CT扫描获取dicom格式数据,将数据导入计算机后,根据分组设计并制作金属或树脂颈椎椎弓根螺钉导航模板。2组分别在相应导航模板辅助下置入椎弓根螺钉,行CT钉道扫描,对2种模板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8具标本分别于C1~6的每个节段置入2枚螺钉,每组48枚,共计96枚。金属组置钉准确率为87.5%(42/48),树脂组为70.8%(34/4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金属组置钉安全率为97.9%(47/48),树脂组为93.8%(45/4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利用激光选区熔化成型技术制作的改良金属个性化导航模板具有良好的置钉准确性和安全性,为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精确置入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
目的:比较3种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中双下肢长度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并介绍1种股骨"肩对肩"解剖定位标记法。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90例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男39例,女51例;年龄65~96(78.0±7.4)岁;全髋56例,半髋34例;骨折按Garden分型:Ⅱ型7例,Ⅲ型63例,Ⅳ型20例。术中根据不同下肢测量方法分3组:健侧对比法(A组)19例,Shuck试验法(B组)28例,"肩对肩"解剖标记定位法(C组)43例。术后通过体外和影像学测量双下肢的长度差,比较3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结果:A组(12.9±8.6) mm,B组(10.3±4.4) mm,C组(6.8±2.5) mm;半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A组(13.2±7.2) mm,B组(8.7±3.5) mm,C组(6.3±2.8) mm;所有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测量结果:A组(12.9±8.1) mm,B组(9.6±4.0) mm,C组(6.6±2.6) mm。经析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6...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技术,探讨脑干梗死后脑功能网络变化及其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19例桥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9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所有被试者静息态f MRI数据。运用DPARSFA软件对数据进行后处理,运用低频振幅(ALFF)方法观察脑干梗死脑区活动情况,分析桥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LFF的相关改变,运用Rest1.8软件进行双样本t检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干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LFF显著降低区域包括扣带回、两侧顶下小叶、两侧楔前叶、小脑及右侧海马,ALFF显著增高区域包括两侧额上回、中央前回(背侧额前叶)、左侧丘脑及尾状核。结论:脑干梗死后脑功能网络活动存在异常,背侧额前叶及丘脑活动升高,提示脑干梗死后脑功能网络的重构或代偿。 相似文献
26.
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的力学性能。方法:通过薄层CT扫描l名健康21岁男性志愿者颅颈椎(颅前窝至C7)获取其骨性结构信息。将信息导入医学三维重建软件,模拟手术完整切除C2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和异形钛网两套内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Ansys 14.5有限元软件调整上颈椎的3D模型,使其与Panjabi尸体标本实验数据基本一致,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然后在有限元软件Ansys 14.5中对模型枕骨髁部施加40N的压力模拟头颅重力,同时施加1.5N·m的力矩,使模型产生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分别测量两套内固定系统中假体的最大应力和最大位移,以及C3上终板的最大应力。结果:在后伸、前屈、侧屈及旋转4种工况下,一体化人工枢椎和异形钛网的最大应力值分别为199.79MPa、472.52MPa、239.96MPa、403.45MPa以及820.47MPa、848.98MPa、492.24MPa、804.12MPa;最大位移值分别为1.8734mm、1.8887mm、0.8121mm、2.6758mm以及2.4268mm、2.5195mm、0.9731mm、3.2075mm;C3椎体上终板的最大应力值分别4.5104MPa、5.8427MPa、4.0497MPa、12.7230Mpa以及4.8444Mpa、5.7976Mpa、6.4343Mpa、14.0820Mpa。结论:新型一体化人工枢椎假体在上颈椎前路重建手术方面可提供足够的固定强度和稳定性,与异形钛网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更少的应力集中等优势。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评价新型蝶形枕颈内固定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选取6具新鲜冰冻人体枕颈部标本,年龄为20~35岁,男3具,女3具。每具标本解剖截取其C6以上的部位,保留枕骨粗隆以下的颅骨骨性结构及其与颈椎相连的韧带部分,仔细剔除附着于颅脊交界区骨性结构周围的肌肉组织,完整地保留该区域的各种韧带与关节囊,制作为正常模型(N组),用Motion Analysis三维运动测试机测量C0~C3节段的屈伸、侧屈及旋转三维运动范围(ROM);然后离断寰枢椎间横韧带,制成寰枢椎的失稳模型(UN组),测量C0~C3节段的屈伸、侧屈及旋转三维ROM;再将每具标本进行新型蝶形枕颈系统固定,蝶形枕骨板先后依次以11枚螺钉固定(A组)、以7枚螺钉固定(B组)及以3枚螺钉固定(C组),最后每具标本进行SUMMIT系统固定(D组),每种固定后测量C0~C3节段的屈伸、侧屈及旋转三维ROM。对蝶形枕骨板不同的固定方式与寰枢正常模型、失稳模型及SUMMIT系统固定进行组间比较,比较A、B、C、D组内固定方式中枕颈部的屈伸、侧屈及旋转三维稳定性。结果:在6种不同工况下,A、B、C、D组固定方式稳定性均优于正常组及失稳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方向上的比较,A、B、C、D四种内固定方式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左右旋转方向上,A、B、C、D四种不同固定方式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其中B、C、D三种内固定方式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A组与B、C、D三组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蝶形枕颈内固定系统固定与SUMMIT内固定系统固定一样能提供有效的力学固定强度,其中以11枚螺钉固定的新型蝶形枕颈内固定系统固定在旋转稳定性上更优。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辅助下胸、腰椎结核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34例胸、腰椎结核病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1例;年龄4-72岁,平均年龄39.2岁。对其应用胸、腹腔镜辅助下的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对不完全性截瘫病例同时进行脊髓减压术,对骨缺损较大者行植骨术,脊柱不稳定者增加钉棒或钉板内固定术。结果手术时间120-240min,平均手术时间145min;出血量150-1750ml,平均出血量564ml。全部病例随访1-5年,平均随访2.8年。影像学检查显示结核病灶清除彻底,脊髓减压充分,椎间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无松动;并发不完全性截瘫患者均完全恢复。1例L4-L5结核并腰大肌脓肿及右大腿脓肿患者大腿脓肿复发再次行搔刮治愈。结论胸、腹腔镜辅助下胸、腰椎结核的手术治疗,可做到良好的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及内固定,具有组织损伤小、康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29.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比较蝶形板枕颈内固定系统与SUMMIT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设计并研制了一种蝶形枕骨板的新型枕颈内固定系统,将该系统中枕骨部3、7、11枚螺钉的固定方式与传统DEPUY SUMMIT系统作对照,建立两套枕颈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术后枕颈活动,分别在屈伸、侧屈及旋转6种工况下施加40N垂直载荷及1.5N·M力矩的预载荷,观察两套内固定系统中枕骨的螺钉应力及位移分布.结果 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6种工况下,两套系统的最大应力均出现在后伸状态,且低于钛合金的屈服强度.其中,蝶形枕颈系统3枚、7枚螺钉组螺钉的最大应力值分别较SUMMIT系统增加16.5%、15.0%,11枚螺钉组螺钉的最大应力值较SUMMIT系统减少15.6%,随着蝶形钢板枕骨螺钉固定数量的增加,螺钉的最大应力值逐渐减少,并低于SUMMIT系统最大应力值;枕骨的最大位移值同样出现在后伸状态,蝶形枕颈固定系统不同螺钉组枕骨的最大位移值均小于SUMMIT系统组,分别减少10.0%、11.4%、11.8%,随着蝶形钢板螺钉数目的增加,枕骨的最大位移值呈减少趋势.结论 SUMMIT系统与蝶形枕颈系统在枕颈内固定术中均能提供足够的强度与即刻稳定性,对于儿童、老年骨质疏松的枕颈疾患,蝶形枕颈系统可提供自由选择的螺钉铆定点,为临床医生提供多一种参考和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30.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中医也在顺应着历史潮流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有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之处,但亦出现一些问题。本文总结了中医发展中遭遇的突出问题,从中医经典与基础理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临床与科研等矛盾冲突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探讨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