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0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47篇
耳鼻咽喉   88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55篇
口腔科学   47篇
临床医学   211篇
内科学   97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199篇
外科学   137篇
综合类   434篇
预防医学   179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142篇
  7篇
中国医学   155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行脾切除治疗的效果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81例ITP行脾切除治疗,对其年龄、性别、术前对激素的反应、病程、术后血小板数量变化与脾切除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1例中显效41例,良效27例,进步9例,无效4例,有效率(显效+良效)为84%.统计学分析显示术前对激素有反应者和术后血小板峰值较高者治疗效果较好(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脾切除术对难治性的ITP患者安全有效,术前患者对激素治疗敏感程度可能对其手术效果的预判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2.
我院2001年6月至2003年9月共收治拔T管后胆漏病人3例,均采用胆道镜介导置导丝入胆总管,再顺导丝置入导尿管,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例1男,65岁,因胆总管结石伴低蛋白血症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42 d拔T管出现胆漏,从窦道置入胆道镜,发现窦道近腹膜处一缺损,0·2 cm×0·3 cm,将胆道镜置入胆总管,发现胆总管残石,网篮取出结石后,再次置入胆道镜于胆总管,通过操作孔置入一导丝于胆总管,退出胆道镜,再顺导丝置入导尿管(尖端开口)至胆总管而获成功。例2女,68岁,糖尿病史20年,因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总结术中支架象鼻技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和经验.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24例锚定区不足或左锁骨下动脉受累及合并升主动脉或心脏病变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50.6±9.8)岁.合并高血压20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主动脉根部瘤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缩窄1例.14例有吸烟史.4例为胸降主动脉覆膜支架术后内漏.结果 24例患者均行直视下支架象鼻术,同期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5例,主动脉瓣替换+升主动脉成形3例,左锁骨下动脉重建2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1例,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1例.体外循环(163.1±48.6) min,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时间(29.1 ±12.4) min.无围手术期死亡.二次开胸止血1例;呼吸功能不全气管切开1例;无截瘫及卒中发生.无住院死亡,并发症发生率8.3%(2/24例).1例失访;随访23例,随防率95.8%(23/24),平均随访24个月,随访期间2例因Ⅰ型内漏行修补术,1例因支架远端假性动脉瘤行主动脉覆膜支架修复.20例(86.4%)患者支架附近可见血栓形成.结论 对锚定区不足或左锁骨下动脉受累及合并升主动脉或心脏病变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直视下支架象鼻手术是一种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远期结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二氮嗪预处理对深低温停循环(DHCA)所致的脑损伤的早期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安慰剂组):DHCA+安慰剂;实验组(二氮嗪组):DHCA+二氮嗪(二氮嗪5mg/kg,CPB前15min静脉注入);拮抗剂组(5-HD组):DHCA+5-HD(20mg/kg,给予二氮嗪前静脉注入)+二氮嗪(5mg/kg,CPB前15min静脉注入)。每组均经CPB降温至鼻咽温18℃,停循环60min,复温,停机,取脑组织。观察指标为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匀浆中兴奋性氨基酸(EAA)及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并制作电镜标本行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实验组脑组织含水量及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及拮抗剂组(P〈0.05);实验组EAA含量及S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及拮抗剂组(P〈0.05);拮抗剂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结果示各组脑细胞超微结构明显损伤,总体印象实验组各种神经元细胞器损伤较上述组有所减轻。结论二氮嗪预处理对DHCA引起的神经元损伤具有早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5.
主动脉夹层是指在主动脉中层出现退化、变性、坏死等结构异常病变基础上,内膜撕裂,血液进入中层形成假腔,或由于动脉壁滋养血管破裂后导致壁内血肿形成假腔,假腔逐渐扩张发展为夹层。任何致病因素最终都需要通过改变主动脉的自身组织结构发挥作用。细胞外基质异常改变在主动夹层形成和演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试就细胞外基质与主动脉夹层关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报告。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血压水平与腰身指数、瘦素的相关性。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07年7月人疗养院体检的军地疗养员共702人,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瘦素,并按不同水平血压分为正常血压组(324例)、正常高值血压组(232例)、高血压组(146例)三组进行分析。结果:随着血压增高,腰身指数、瘦素水平也增高,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腰身指数和体重指数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瘦素明显相关(r=0.302-0.466,P〈0.001;r=0.262~0.353.P〈0.001),但腰身指数的相关性优于体重指数。结论:腰身指数、体重指数、瘦素均可作为血压水平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从简易而准确的角度看.腰身指数更具实用性。  相似文献   
87.
目的回顾性总结胸降主动脉替换联合短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经验。资料:自2003年8月~2006年3月,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近端胸降主动脉替换联合短支架象鼻手术,急性夹层9例,慢性夹层9例。男性16例,女性2例,年龄为43.67±7.75(28~55)岁。主动脉阻断联合远端灌注12例,均采用股股转流,远端灌注时间为25.5±8.6(15~40)分钟,远端开放吻合时间为12.3±2.4(8~15)分钟;单纯主动脉阻断联合血泵法血液回收股静脉输入4例,阻断时间为21.3±2.8(18~24)分钟;深低温停循环2例,停循环时间分别为20,22分钟。结果无住院死亡。脊髓损伤2例:截瘫1例,于随访期间失访;左下肢无力1例,于随访期间痊愈。术后多发性单神经病1例,脑出血1例,均于随访期间痊愈。1例因人工血管吻合部位出血行二次开胸,术后痊愈出院。平均随访19.47±7.98(6~34)月。出院时CT扫描示支架象鼻周围假腔均闭塞形成血栓,2例膈肌水平存在开放假腔。3~6个月后,膈肌水平假腔均形成血栓闭塞。随访期间无死亡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胸降主动脉替换联合短支架象鼻手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促进假腔闭合,改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88.
笔者通过文献综述、前期研究经验以及医学鉴定专家组的经验,对腰椎峡部裂影像学检查技术、影像学诊断标准、分型、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和飞行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针对飞行人员峡部裂患者的影像诊断和医学鉴定标准进行探讨和修订,并提出建议案,旨在对腰椎峡部裂进行更精准的医学鉴定和保证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89.
人CDK2-AP1(DOC-1)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自激活作用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诱饵质粒pBD—DOC-1在酵母双杂交系统的自激活性及毒性作用,为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two—hybrid system)筛选与p12DOC-1/CDK2-AP1相互作用的蛋白建立实验基础。方法将诱饵质粒pBD—DOC-1转化到酵母细胞MAV203中,检测诱饵蛋白有无毒性和自激活作用。同时利用对照质粒组筛选组氨酸(His)本底表达抑制剂3AT(3-氨基.1,2,4-三唑)的合适工作浓度。结果诱饵质粒pBD.DOC—1成功转化到酵母细胞MAV203中,对宿主酵母细胞无毒性,对报告基因无自激活作用。确定了组氨酸(His)本底表达抑制剂3AT(3-氨基-1,2,4-三唑)的合适工作浓度。结论诱饵质粒pBD—DOC-1可以用于酵母双杂交实验,为进-步运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在人类组织cDNA文库中筛选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0.
患者女,55岁,因左耳听力下降40余年,于2006年6月人院.患者40余年前发现左耳听力下降,未进一步诊治.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鼻流清水样涕,当地医院诊断为变应性鼻炎,给予对症治疗.2个月前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当地医院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经治疗后痊愈,但左鼻仍间断流清涕,当地医院颞骨CT显示"左中耳乳突炎".体格检查:神志清楚,智力正常,头面部无畸形,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