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正常人寰枢关节间隙的CT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正常人寰枢关节CT图像关节间隙大小及功能位置间隙变化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120例正常人行中立位CT扫描,66例行冠状矢状位重建,56例行头颅左、右旋各15~25°扫描,30例行侧曲及屈、伸位扫描,56例均摄取中立位及左、右旋转位15~25°X线片.测量CT片寰齿间隙值,观察功能位间隙变化.结果寰齿前间隙(ADI)值在不同年龄阶段存在差异.齿突与环椎侧块间隙(LADS),青年儿童组两侧不对称比例及程度高于成人,间隙不对称者寰枢椎发育异常所占比例较高.发现寰枕间存在相对旋转者28例.头颅左、右旋转位,42.86%受检者旋转同侧LADS变窄,57.14%无明显改变与平片结果不同.结论CT扫描对于显示寰枢区结构有X线平片无可比拟的优越性,X线平片旋转位间隙变化不同于CT扫描.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多体素氢质子MR波谱(^1H—MRS)在鉴别良恶性肌骨病变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骨与软组织良恶性病变患者47例,男28例,女19例。良性病变9例,恶性病变38例。所有病例在^1H—MRS检查前均行动态和延迟增强扫描。统计动态增强扫描中MR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最大线性斜率(5.09)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将^1HMRS谱线分为2型:Ⅰ型,谱线中3.2ppm(×10^-6)处有明显的胆碱(Cho)峰;Ⅱ型,谱线中3.2ppm处无明显的Cho峰。统计良恶性病变出现2种谱线的例数,并计算诊断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9例良性病变的SI-T曲线最大线性斜率范围为0.07~8.54,平均为3.48±2.30。38例恶性病变最大线性斜率范围为2.89~32.50,平均9.56±5.16,以5.09作为SI-T曲线最大斜率的良恶性病变界值时,诊断的敏感度为97.30%,特异度为80.00%,准确度为93.62%。47例中有42例多体素^1H-MRS效果满意,9例良性病变中出现Ⅰ型谱线2例,Ⅱ型谱线7例;33例恶性肿瘤中出现Ⅰ型谱线27例,Ⅱ型谱线6例,良恶性谱线类型例数比较,x^2=9.13,P<0.01。Ⅰ型谱线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度为93.10%,特异度为53.80%,准确度为80.95%;若不计钙化、骨化成分较多的6例,则敏感度为93.10%,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4.44%。结论^1H-MRS谱线的类型对评价肌骨病变的生物学活性价值较高,对钙化和骨化较少的病变良恶性的鉴别效果与MR动态增强扫描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33.
目的 以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得椎体中层最大内切圆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为标准,探讨QCT和宝石能谱CT不同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选择对骨密度测量的影响。方法 对81例受检患者行腰椎QCT扫描及宝石能谱CT扫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分别测量L2、L3椎体骨密度(BMD)。QCT和能谱CT感兴趣区分别放置在椎体上层最大内切圆(maximum inscribed circle of upper layer,MICU)和中层最大内切圆(maximum inscribed circle of middle layer,MICM)共2个位置; GSI感兴趣区分别放置在椎体上层(upper layer,U)、中层(middle layer,M)、下层(down layer,D)的右侧(right,R)、中间(middle,M)、左侧(left,L)共9个位置。采用方差分析法评估各椎体不同ROI测量BMD的差异;采用皮尔...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X线、CT及MRI对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硬化边征象检出及其病理基础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及不同部位骨巨细胞瘤硬化边的有无、形态及发生几率。结果 72例GCT病例中,X线所示硬化边征象的比率最低,为17.5%,CT次之为50%,MRI所示病变边缘各序列低信号环的比率最高为82.6%。不同部位硬化边几率不同,CT所示脊椎最高为63.7%。结论 CT所示GCT边缘部分线样硬化边及MR所示低信号环为骨巨细胞瘤的常见征象,可能与病灶对周围骨质压迫引起反应性硬化以及力线的重构有关。MR所示低信号环几率高于CT所示硬化边,可能与病变边缘具有纤维薄膜有关。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不典型神经鞘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44例经病理学诊断的不典型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灶,绝大多数(38/40)边界清楚,其中实性肿瘤17例,囊实性病灶19例,单纯囊性病灶4例。CT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囊性病灶内存在强化程度不一的结节灶可能是囊实性神经鞘瘤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实性病灶呈"同心圆样"强化可能是实性神经鞘瘤比较有价值的征象。MRI上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病灶周围可见水肿信号;"靶征"是特征性的MRI表现。结论 不典型神经鞘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熟悉其影像学特点对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36.
膝关节内异位指骨畸形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内异位指骨畸形一例夏文骞陈仕宗鹿梅郁万江膝关节内异位指骨畸形极为少见,我们得见1例,兹报告于下。患者男,23岁。因左膝部碰伤就诊。1年前局部曾有外伤。体检:左膝关节内前方凹陷,膝前下方触及条索状物,约2cm×7cm,质硬。髌骨区空虚,在距关节图...  相似文献   
37.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PB)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24例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单发病变,发病部位:脊柱10例(胸椎2例、腰椎4例、骶椎4例),扁骨10例(髂骨4例、耻骨3例、肩胛骨3例),长骨4例(肱骨2例、股骨2例)。X线和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膨胀程度差异较大,内见粗糙或细小骨性间隔、如皂泡或蜂窝状,未见骨膜反应。脊椎和扁骨病灶突破骨包壳形成软组织肿物。长骨病灶3例局限于髓腔内,1例突破骨皮质。MRI可清楚显示病灶侵犯骨髓及周围软组织情况,但信号表现不一。结论SPB、尤其是分化差的SPB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CT和MR联合应用是目前SPB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神经鞘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35例经病理学诊断的少见部位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灶。绝大多数(31/35)边界清楚,其中实性肿瘤12例,囊实性病灶18例,单纯囊性病灶5例。CT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囊性病灶内存在强化程度不一的结节灶是囊实性神经鞘瘤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实性病灶呈"同心圆样"强化是实性神经鞘瘤比较有价值的征象。MRI上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长T_1、稍长T_2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_1、长T_2信号,病灶周围可见水肿信号;"靶征"是特征性的MRI表现。结论不典型神经鞘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熟悉其影像学特点对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究肋骨对双能CT(dual energy CT, DECT)、常规剂量定量CT(normal dose quantitative CT, NDQCT)和低剂量定量CT(low dose quantitative CT, LDQCT)测量欧洲腰椎体模(ESP)骨密度准确率的影响。方法 选用ESP中L1、L2、L3椎体分别代表骨质疏松、骨量减低、骨量正常三种骨密度。以每侧3根新鲜猪肋骨斜行包裹于ESP四周模拟人体肋骨。在有、无肋骨条件下分别使用DECT、NDQCT及LDQCT三种方法连续重复扫描10次,测量并记录其骨密度值、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在同种扫描方法中,分析有、无肋骨条件下各椎体骨密度值的组间差异;在有肋骨条件下,比较三种扫描方法所得骨密度值间的差异,并计算各椎体骨密度值的测量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 RE)及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评价其准确率及精密度。结果 在扫描层面内有和无肋骨时,DECT测得的L1、L2、L3椎体骨密度值差异均无统计...  相似文献   
40.
病例男,30岁,以活动后胸闷、憋气20余年,伴后背痛1周入院,20多年来活动后胸闷、憋气,呼吸困难,休息后好转。口唇紫绀、杵状指,心尖搏动位于右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1 cm,胸骨右缘3、4肋间闻及3/6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体温36.7℃,心率77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26/74 mmHg(1 mmHg≈0.133 kPa)。既往发现先天性心脏病、右位心病史10余年,红细胞增多症病史3年余,痛风病史5年。心脏超声提示:先天性心脏病,镜像右位心,法洛四联症,心室右向左分流,右心及左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