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尿液细胞(UC)来源重编程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分化的神经干细胞(NSCs)联合3D打印支架移植修复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的作用。方法将UC诱导分化为iPSCs,通过ALP活性检测、HE染色观察畸胎瘤形成及免疫荧光检测全能性蛋白OCT4、NANOG、TRA-1-81、TRA-1-60的表达验证iPSCs全能性。将iPSCs向NSCs分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巢蛋白(Nestin)、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β-微管蛋白(β-tubulinⅢ)的表达。制备3D打印支架。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支架模型组、iPSCs-NSCs组,每组14只。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大鼠ASCI模型,1周后模型组于损伤处滴入DMEM培养液0.2ml,支架模型组于损伤处植入载DMEM培养液的2~3mm支架,iPSCs-NSCs组于损伤处植入载iPSCs-NSCs的2~3mm支架。1、2、4、6、8周后采用开放领域运动测试(BBB)评分评价3组大鼠关节协调功能。8周后采用Tarlov和Rivlin评分评价3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观察大鼠运动、感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振幅;取伤段脊髓组织做病理检查,观察脊髓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成功提取UC并诱导分化为iPSCs,ALP染色呈阳性,HE染色显示畸胎瘤形成;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全能性蛋白OCT4、NANOG、TRA-1-81、TRA-1-60表达。成功诱导iPSCs分化为NSCs,GFAP和β-tubulinⅢ表达良好表明细胞分化能力良好。成功打印3D支架,电镜显示内部呈三维立体疏松多孔结构。干预2、4、6、8周后,iPSCs-NSCs组大鼠BBB评分均高于模型组和支架模型组(均P<0.05);干预8周后,iPSCs-NSCs组大鼠Tarlov和Rivlin评分均高于模型组和支架模型组,运动和感觉诱发电位潜伏期均短于模型组和支架模型组,运动和感觉诱发电位振幅均大于模型组和支架模型组(均P<0.05)。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受损,组织水肿明显,细胞稀疏;支架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受损程度轻于模型组,组织水肿,细胞稀疏;iPSCs-NSCs组大鼠脊髓组织生长良好,细胞致密,空泡减小,组织水肿消失。结论UC来源iPSCs-NSCs联合3D打印支架移植可促进ASCI大鼠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及受损节段脊神经纤维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新型梯度复合HA/ZrO2(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多孔支架材料在修复比格犬椎体骨缺损的效果。方法(1)采用泡沫海绵体浸渍成型法、联合梯度复合及高温烧结法制备新型梯度复合HA/ZrO2多孔支架材料;(2)将18只普通级比格犬(体重10~13 kg、5~8月龄、雌雄不拘)随机分成2组(A组12只、B组6只),通过手术复制椎体骨缺损模型,A组予以植入梯度复合HA/ZrO2多孔支架材料、B组植入自体髂骨;(3)术后进行影像学检查、形态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并比较新型梯度复合HA/ZrO2多孔支架材料与自体髂骨对修复比格犬椎体缺损的效果。结果(1)新型HA/ZrO2多孔支架材料孔隙率为25 ppi(每英寸25个孔)、孔隙均匀,孔径为100~300μm。(2)术后6周、12周、24周X线影像学观察显示:A组,随着术后时间延长,新型梯度复合HA/ZrO2多孔支架材料植入术后骨痂生成逐渐增多、植入材料与宿主骨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至术后24周,人工材料与自体新生骨融为一体;B组,在术后6周显示移植骨的吸收与塑形,至术后24周移植骨与自体骨完全融合,无明显界限。(3)组织形态学显示:支架材料孔隙内骨量随着术后时间延长逐步增加,部分材料降解、被新生骨替代。(4)生物力学测试:术后24周极限抗压试验,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新型梯度复合HA/ZrO2多孔支架材料可诱导骨组织长入孔隙内部、促进松质骨缺损愈合,有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于松质骨缺损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智能化体外充气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2例单节段胸腰段爆裂型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2~56(42.4±8.6)岁。22例患者术前均采用自行研制的智能化充气复位仪体外复位,然后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特征进行评价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5年,平均18个月。22例骨折均获得愈合,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及脊柱后凸畸形等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7.82±0.85,3.09±0.92,1.05±0.72;ODI评分为84.2±11.2,46.3±9.0,12.2±4.3;后凸Cobb角为(16.3±5.4)°,(3.7±2.2)°,(5.5±2.6)°;椎体前缘高度为(59.5±7.8)%,(86.9±6.0)%,(83.5±5.5)%。VAS评分和ODI评分在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两两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智能化体外充气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具有复位可靠、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胸腰段爆裂型骨折较好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序贯护理结合核心肌群锻炼在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PKP术后疼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单节段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行PKP手术且术后疼痛患者4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行常规术后护理和指导核心肌群锻炼,观察组在术后护理和指导核心肌群锻炼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热熨、超声药物透入治疗及火龙灸序贯护理,比较患者术后第1、7、14天残余痛的NRS评分和JOA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相应护理措施后残余痛的NRS评分和JOA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NRS评分和JO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序贯护理结合核心肌群锻炼对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PKP术后残余疼痛的疗效更佳,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D打印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BT)导向模板在腰椎CBT内固定术中的有效性、安全性与术中注意事项。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杭州市中医院收治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74例,男43例,女31例;年龄68~74岁,平均(69.82±5.73)岁。其中导向模板组(导板组)39例,男17例,女22例;年龄68~73岁,平均(70.24±3.83)岁。徒手螺钉组(徒手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68~74岁,平均(69.51±3.52)岁。收集两组患者疾病诊断、性别和年龄以及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长、术中X线透视次数及螺钉位置影像学评估。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等评价功能恢复情况。分析并比较两组术后伤口感染、置入螺钉失败或破壁等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0.92±8.57)个月。导板组手术时长(98±17)mi...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Endobutton系统与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31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20例,采用切开复位Endobutton系统内固定术治疗11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按照Karlsson标准评定疗效,锁骨钩钢板组A级18例,B级2例;Endobutton组11例均为A级;两组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7)。结论:采用切开复位Endobutton系统内固定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和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一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程伟  邵荣学  朱承跃  王栋  张伟  潘浩 《中国骨伤》2024,37(4):331-337
目的:评估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经对侧入路治疗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可行性及影像学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33例接受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孔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例,女16例;年龄34~72(56.00±7.89)岁;记录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腰痛和下肢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状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7~65(56.10±5.19) min;术后随访12~18 (14.9±2.3)个月。术前腰腿痛VAS [(7.273±1.442)分,(7.697±1.447)分],ODI (69.182±9.740)%;术后腰腿痛VAS[(3.394±0.966分,(2.818±0.727)分],ODI (17.30±4.78)%;末次随访腰腿痛VAS[(2.788±0.650)分,(2.394±0.704)分],...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构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VEGF165)双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羟基磷灰石复合二氧化锆(HA/ZrO2)生物材料的新型组织工程骨,并观察该组织工程骨在体外的成骨能力。方法 采用有机泡沫作为模版,干铺烧制法制备新型的蜂窝状HA/ZrO2梯度生物材料,电镜观察新型生物材料的表面特性,生物力学试验机检测其力学性能。采取1岁龄健康beagle犬骨髓分离原代BMSCs进行培养,建立双基因修饰的BMSCs复合蜂窝状HA/ZrO2梯度生物材料的共培养体,构建新型组织工程骨。实验分为4组:未转染组,只转染BMP-2(BMP-2组)和VEGF165(VEGF165组)单一目的基因的BMSCs,以及转染BMP-2、VEGF165共基因慢病毒的BMSCs组(BMP-2+VEGF165组)。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情况,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各组细胞成骨分化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成骨细胞特异性蛋白骨Ⅰ型胶原及骨钙素的分泌。结果 新型材料电镜下其表面整体呈多孔状,孔径125~550 μm,各孔之间存在缝隙联结;其平均抗弯强度为812.25 MPa,最高可达987.12 MPa;共培养体建立后扫描电镜观察转染后的BMSCs在支架材料上黏附生长状况良好,双基因联合转染组细胞分泌基质旺盛;BMP-2+VEGF165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明显高于其他各组(F=1 029.398,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不同阶段发现成骨细胞早晚期分泌的骨Ⅰ型胶原及骨钙素特异性蛋白。结论 新型的蜂窝状HA/ZrO2梯度生物材料是一种合适种子细胞生长的支架材料,并且其力学满足人体四肢承重骨的需要;VEGF165、BMP-2双基因转染BMSCs后具有协同作用,能够促进其在体外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改良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纯化SD大鼠毛囊干细胞(rHFSCs)及其免疫、超微结构的鉴定方法,观察rHFSCs的生物学特性及成脂、成骨分化能力。方法 2015年1—6月选取清洁级1周龄SD大鼠6只,在无菌条件下切取SD大鼠触须部皮肤,用 Dispase酶和Ⅳ型胶原酶混合液消化,显微镜下分离毛囊隆突部,用梯度加液组织块贴壁法培养rHFSCs,用两步酶消化法传代,用Ⅳ型胶原差速贴壁法纯化rHFSCs。收集第3代rHF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rHFSCs内部结构等方法鉴定rHFSCs。收集第1~10代rHFSCs检测细胞活力,第3、5、7、9代rHFSCs培养第1~8天时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收集第3代rHFSCs,按培养液的不同分为诱导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目的基因PPAR-γ、C/EBPa、OPG、Runx2的相对表达量及染色后的光密度(OD)值变化情况,观察rHFSCs的成脂、成骨分化能力。结果 通过改良方法分离、培养、纯化的rHFSCs呈典型的铺路石状,生长曲线呈“S”形,生长增殖能力良好,克隆形成能力强。透射电镜显示细胞处于原始状态。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Integrin β1、Integrin α6、P63呈高表达,CK15呈中等表达,符合rHFSCs标记鉴定特点。免疫荧光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rHFSCs内部结构证明细胞的类型属于毛囊干细胞。rHFSCs成脂诱导培养7 d后RFqPCR定量结果显示,诱导组目的基因PPAR-γ、C/EBPa的相对表达量(5.598±0.168、4.757±0.41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119±0.344、1.126±0.3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955、20.266,P值均<0.01);诱导14 d后细胞油红O染色阳性,诱导组OD值(2.472±0.091)明显高于对照组(0.817±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641, P<0.05)。rHFSCs成骨诱导培养14天后RFqPCR定量结果显示,诱导组目的基因OPG和Runx2的相对表达量(1.921±0.275,3.892±0.265)明显高于对照组(1.085±0.288,1.046±0.2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67、17.332, P值均<0.01);诱导21 d后细胞茜素红染色阳性,诱导组OD值(0.716±0.016)明显高于对照组(0.076±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78, P<0.01)。结论 采用改良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纯化方法可成功建立rHFSCs体外培养体系,rHFSCs具有纯度大、增殖效率高、多向分化潜能强等特点,可为干细胞组织工程学相关发展提供良好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