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46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结肠癌根治术后转移复发的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结肠癌根治术后肿瘤转移复发的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0例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转移复发的特点,并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结肠癌行根治术后转移复发率为23.2%(72例),其中3年内转移复发者占76.4%(55例)。肝转移28例(38.9%),多脏器转移16例(22.2%)。X^2检验显示,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Stage分期与转移复发相关。本组5年生存率64.6%。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Stage分期、有无化疗和门脉化疗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体类型、淋巴结转移、术后有无化疗和门脉化疗为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结论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转移复发多在3年内,肝脏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肿瘤大体类型、淋巴结转移、有无化疗和门脉化疗是结肠癌术后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对1986年6月至2005年2月收治的19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及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中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53.5岁.19例患者诊断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组织学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CD117、CD34阳性率分别为100%及74%.高侵袭危险度5例,中侵袭危险度3例,低侵袭危险度4例,极低侵袭危险度7例.结论直肠间质瘤少见,多数倾向于低度恶性生物学行为.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术前获得病理诊断以及术式的选择存在一定困难.对肿瘤直径<3cm的低侵袭危险度病例,应经肛门行局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93.
目的 研究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3—2000年间单个医疗机构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的9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计有150例患者(15.7%)复发转移,复发转移部位依次为盆腔内局部复发57例(6.0%)、肝脏转移47例(4.9%)、肺部转移40例(4.2%)和其他部位转移6例(0.6%),中位复发转移时间18个月(2—85个月)。复发转移后中位生存8个月(1—62个月)。23例患者(15.3%)切除了肿瘤,术后中位生存30个月,生存超过5年者只有3例(13.0%)。低龄(P=0.024)、有肿瘤家族史(P=0.000)、癌胚抗原(CEA)水平(P=0.003)、肿瘤浸透肌层(P=0.000)、淋巴结转移(P=0.000)、脉管瘤栓(P=0.000)、印戒细胞癌或黏液腺癌(P=0.000)显著增加复发转移的风险。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家族史(P=0.001)、CEA阻性(P=0.033)、肿瘤浸透肌层(P=0.000)、淋巴结转移(P=0.000)、脉管瘤栓(P=0.001)、印戒细胞癌或者黏液腺癌(P=0.012)是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后存在特定的复发转移危险因素。盆腔、肝脏和肺是肿瘤复发转移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94.
早期直肠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直肠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早期直肠癌(Ι期)182例患者资料,其中行根治术135例,行局部切除术47例.结果 18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5~27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6个月.行直肠癌根治术者5年生存率为93.1%,局部切除术者为91.7%(P>0.05).T1期直肠癌行根治术者和局部切除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4.4%(P>0.05),T2期患者分别为92.5%和83.3%(P>0.05).T2期直肠癌局部切除术者5年局部复发率高于根治术,分别为27.3%和 11.1%(P<0.05).结论早期直肠癌行局部切除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对于身体条件差、具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可以作为首选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5.
梗阻性黄疸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用大鼠胆道梗阻模型,观察其淋巴细胞功能变化过程,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选用重200~250g左右雌性Wistar大鼠,于胆总管中段同一部位双重结扎后剪断;对照组大鼠同样切口开腹,分离出胆总管后关腹。实验大鼠分别于术后4、7、14、21天处死,取血测各项生化指标,血总蛋白和IgG(高浓度抗体单扩散板法)。  相似文献   
96.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比较少见 ,病人多为 4 0~ 6 5岁女性 ,常发生于近乳头的扩张乳管中。我院自 1985~ 1998年间共收治乳头状瘤恶变 2 2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2 2例均为女性。年龄 2 9~ 75岁 ,平均 5 2岁 ,4 0~ 6 5岁占 6 8 1%。占同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 4 4 %。自发病到就诊时间为 5天至 7年 ,平均就诊时间为 1年。其中 6例以血性溢液、2例以淡黄色溢液合并乳腺肿块 ,其他病人均以乳腺肿块就诊。肿块发生于左乳房者 10例 ,右侧乳房者 12例 ,中心区 17例、外周区 5例。肿块直径最小者1cm ,最大者 10cm ,平均为 2 6cm。8例经外院…  相似文献   
97.
肝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半定量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端粒酶活性的半定量检测方法及其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以PCR技术为基础的TRAP(telomeric repeat amplication protocal)方法,半定量检测了HCC及癌旁肝组织40例,肝转移癌及癌旁肝组织8例,肝良性肿瘤8例和正常肝组织7例中的端粒酶活性,活性强度分别为“+”,“++”  相似文献   
98.
直肠平滑肌肉瘤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肠平滑肌肉瘤11例报告周志祥,邵永孚我科1964年6月~1990年6月手术切除直肠平滑肌肉瘤11例。随诊时间3~20年。临床资料本组男7例,女4例。年龄36~65岁,平均51.1岁。11例患者均有肛门下坠症状,病程6个月~2年,6例患者有大便变形,...  相似文献   
99.
临床随机试验─—历史和近况陈铮鸣,邵永孚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和提高。新的诊断技术及治疗方法层出不穷,这为有效地控制和治疗疾病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也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评价种类繁多不断更新的药物及诊疗...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