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54篇 |
免费 | 466篇 |
国内免费 | 22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7篇 |
儿科学 | 146篇 |
妇产科学 | 36篇 |
基础医学 | 271篇 |
口腔科学 | 74篇 |
临床医学 | 1051篇 |
内科学 | 458篇 |
皮肤病学 | 34篇 |
神经病学 | 161篇 |
特种医学 | 24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577篇 |
综合类 | 2084篇 |
预防医学 | 813篇 |
眼科学 | 66篇 |
药学 | 742篇 |
24篇 | |
中国医学 | 799篇 |
肿瘤学 | 2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6篇 |
2023年 | 280篇 |
2022年 | 348篇 |
2021年 | 389篇 |
2020年 | 289篇 |
2019年 | 258篇 |
2018年 | 261篇 |
2017年 | 151篇 |
2016年 | 206篇 |
2015年 | 167篇 |
2014年 | 476篇 |
2013年 | 360篇 |
2012年 | 350篇 |
2011年 | 365篇 |
2010年 | 351篇 |
2009年 | 270篇 |
2008年 | 280篇 |
2007年 | 388篇 |
2006年 | 345篇 |
2005年 | 290篇 |
2004年 | 260篇 |
2003年 | 227篇 |
2002年 | 121篇 |
2001年 | 153篇 |
2000年 | 153篇 |
1999年 | 153篇 |
1998年 | 112篇 |
1997年 | 114篇 |
1996年 | 94篇 |
1995年 | 92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61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71.
目的:通过超声影像和病理特征探讨意外甲状腺癌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23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意外甲状腺癌患者108例(观察组),非意外甲状腺癌患者41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临床病理特点的差异。结果:两组在年龄、病灶数量、病理分型、病变结构、是否合并良性甲状腺疾病、是否钙化、癌灶颜色、纵横比、弹性评分、边界情况、回声强度、是否清扫中央组淋巴结的构成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滤泡状癌、无钙化、纵横比1、边界清晰、非低回声、弹性评分3、癌灶直径与癌灶所在结节的直径比值30%是意外甲状腺癌发生的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滤泡状甲状腺癌、无钙化、纵横比1、边界清晰、非低回声、弹性评分3、癌径比30%等是意外甲状腺癌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2.
正由于超声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技术的广泛应用,甲状腺癌检出率急剧上升。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其中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其分化良好,具有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侵袭性弱、预后良好等特点,恰当的手术方式能有效提高病人存活率,甚至达到临床治愈。PTC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为颈部淋巴结转移,尤其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达40%~60%~([1])。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CD)对降低局部复发率、减少二次手术有重要意义,有利于PTC的根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造影或手术证实的6例冠状动脉瘘患者的64排螺旋CT表现,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评价64排螺旋CT图像的质量和诊断准确性。结果:6例冠状动脉CTA图像可供评价,与术中所见和选择性动脉造影吻合。6例冠状动脉瘘中,2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3例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冠状动脉-左房瘘,6例均作出正确诊断。3例冠状动脉-右室瘘合并右冠状动脉扩张,射血分数(EF)为50%~72%,其余3例EF为65%~71%。结论:64排螺旋CT能比较全面显示冠状动脉异常血管、瘘口以及评估心功能,是诊断冠状动脉瘘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直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7例直肠平滑肌肉瘤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5例,其中2例是8个月和14个月以前经肛门行肿瘤局部切除复发者。直肠前切除术2例。结果2例患者在1年内复发,2例在2年内复发,1例仅有局部复发的患者再手术后又存活17个月。存活3年以上者3例,5年以上者1例,有2例健在,仍在继续随访中。结论直肠平滑肌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很差,应与其他直肠肿瘤相鉴别。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力争进行广泛性根治切除。术后要随访,有局部复发可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Fe3O4磁性纳米微球磁感应对Wistar大鼠Walker-256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荷瘤鼠随机分为NS组(注入生理盐水而不接受磁场处理)、MF组(注入磁流体而不接受磁场处理)、MFH1组(注入磁流体在交变磁场中治疗1次)、MFH2组(治疗2次)和MFH3组(治疗3次),共5组。治疗温度控制在50~55℃,分别观察肿瘤体积抑制率和生存期,以及肿瘤的病理改变。结果MFH2组和MFH3组的肿瘤在2周内有明显的肿瘤体积抑制作用,肿瘤体积抑制率分别为(65.0±3.5)%、(71.6±4.2)%。与NS组(35.5±5.6)d比较,MFH3组(41.9±6.5)d和MFH2组(42.1±5.0)d的生存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386,P〈0.05;q=4.558,P〈0.05);MFH1组(39.0±5.3)d和MF组(36.1±6.6)d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406,P〉0.05)。NS、MF组肿瘤表面光滑,小灶性坏死区;癌细胞密度大,核仁明显,易见核分裂相。MFH2和MFH3组瘤内大片坏死残留的无结构红染物质,或空洞,部分胞核有固缩、碎裂及崩解。结论Fe3O4纳米磁流体介导的磁热疗能抑制大鼠Walker-256皮下肿瘤增殖。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临床药师通过参与医院药事管理工作,提高了药师在医院的地位,促进了医院科学管理。方法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临床药师通过完善相关法规制度、调控质控指标、开展处方医嘱点评、制订临床用药规范、参与科室查房会诊、开展用药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体会,总结其具体的工作情况和发展方向。结果该院临床药师在参与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结论临床药师应当深入临床,参与临床治疗团队,积累治疗经验,从而提升临床药学实践能力;并与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相结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8.
目的初步观察我军健康现役飞行员中心动脉反射增强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x)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招飞及现役飞行员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无创主动脉搏波分析仪(Sphygmocor)对在空军总医院住院、体检、改装的58例现役飞行员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及AIx进行定量检测,并随机选择住院体检的63例健康男性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间进行年龄、血压配对比较无差异,并经病史询问无心血管疾病史,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心电图、X线胸片、肝肾功能、生化全套等检查无异常者。结果两组间临床资料及生化检测指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健康飞行员组AIx值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Ix与年龄呈正相关(飞行员组:r=0.367,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年龄、cSBP、收缩压、舒张压是健康飞行员AIx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健康飞行员AIx值低于正常健康人,但受年龄、cSBP、收缩压、舒张压影响。AIx值可为招飞及飞行员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在运动训练中的慢速减体重、赛前快速降体重和赛前体能恢复期间实施营养学干预对运动员减重后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2名女子举重运动员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人.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进行统一的运动训练并采用等同能量的饮食.实验组减重期间服用减重棒、维生素和电解质等运动营养食品,在减重后的恢复期服用快速能量补充制剂和维生素电解质强化运动营养补充;对照组服用相应的安慰剂.分别在减重前后对两组对象进行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测试.运动员在减重实验前与实验期间填写饥饿度自评表.结果实验组运动员体重从实验前的67.4±14.2 kg下降到快速减重后的64.6±14.1 kg,对照组从67.4±15.5 kg下降到64.3±15.4 kg.实验组在快速减重后的恢复阶段,6分钟乳酸稳态实验后即刻血乳酸浓度、心率以及主观疲劳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在慢减期后、快减期后和恢复阶段,30秒Wingate测试单位体重的最大功率、平均功率和最小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组在快速恢复第1天和第3天单位体重的最大功率显著高于实验前.结论科学地减少饮食热量摄入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减轻体重;快速能量补充制剂和维生素、电解质的复合补充制剂能够明显促进运动员减体重后身体快速恢复,保持无氧能力和有氧能力;以魔芋为主要成分的减重棒能明显减轻减体重期间的饥饿感. 相似文献
80.
补充蛋白棒对训练过程中男性士兵血清相关指标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补充蛋白棒在提高运动人体的运动能力、促进疲劳消除、调整机能状态等方面的功效。方法:将某部队24名男性士兵分成实验组、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三组,实验过程中每天实验组补充蛋白棒、阳性对照组补充蛋白粉、阴性对照组补充纤维棒,其他日常膳食内容相同。分别测试三组受试者经过11天使用蛋白棒及其对照品并进行相同力量训练前后的运动能力和生化指标。结果:实验组运动后次日清晨血清CK水平较实验前显著降低(P<0.05),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则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运动后次日清晨血清BU水平较实验前显著性降低(P<0.05),阴性对照组则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运动后次日清晨血清肌酐水平较实验前显著升高(P<0.05),阴性对照组则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实验后杠铃卧推最大力量与实验前相比显著提高(P<0.05),阴性和阳性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实验后杠铃深蹲最大力量与实验前相比显著提高(P<0.05),而阴性对照组训练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实验后1分钟引体向上次数较实验前显著提高,而另外两组训练前后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连续11天运动前后使用蛋白棒能够降低受试者运动后第二天晨CK水平、运动后即刻和第二天晨的血BU水平,促进肌肉合成代谢,加速肌肉恢复,同时帮助提高受试者上下肢、肩等部位的肌肉力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