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2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24篇 |
临床医学 | 28篇 |
内科学 | 65篇 |
神经病学 | 16篇 |
特种医学 | 19篇 |
外科学 | 32篇 |
综合类 | 85篇 |
预防医学 | 28篇 |
眼科学 | 6篇 |
药学 | 31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43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目的比较内窥镜和间断小切口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8月~2012年8月,连续651例CABG术中,479例(A组)采用内窥镜血管采集系统,172例(B组)采用间断小切口获取大隐静脉,方法由患者决定。比较两组大隐静脉获取时间、切口长度和术后腿部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获取大隐静脉均获成功,静脉长度差异无显著性。与B组相比,A组获取静脉时间短[(18.01±3.49)min vs.(27.06±4.26)min,t=-27.417,P=0.000],皮肤切口长度短[(3.49±0.87)cm vs.(12.53±1.41)cm,t=-97.587,P=0.000],术后需要止痛剂、切口愈合延迟、下肢水肿的比例低[2.9%(14/479)vs.37.8%(65/172),χ2=144.303,P=0.000;0(0/479)vs.5.8%(10/172),P=0.000;1.0%(5/479)vs.18.0%(31/172),χ2=69.526,P=0.000],但总住院费用高[(8.54±1.43)万元vs.(6.45±0.91)万元,t=17.893,P=0.000]。结论内窥镜血管采集系统获取大隐静脉安全可行,并发症少,美容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2.
12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救治策略。方法对12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恢复良好61例(50.8%),中度残疾15例(12.5%),重度残疾8例(6.7%),植物生存及昏迷状态下自动出院21例(17.5%),死亡15例(12.5%),其中8例于入院24h内死亡。结论在多发伤一体化急救模式下,抓好院前院内急救环节,积极合理地手术干预,重视重症监护及后期综合治疗,对于提高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3.
血清镁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清镁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早期补充硫酸镁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231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的血清镁浓度,并将其中11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8例。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还给予硫酸镁2g(16mmol)稀释至100ml于15min内推注+硫酸镁7.8g(65mmol)稀释至500ml静滴24h。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及人院第3天时血清镁浓度.入院时和入院1周时的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浓度,6个月后按GOS进行预后评价。结果重型颅脑损伤与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的血镁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低血镁组和高血镁组入院时GCS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1周时的血清NSE水平及伤后6个月时的GOS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颅脑损伤后早期患者血镁浓度与其伤情间的必然联系,早期补充硫酸镁也未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报道3例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和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MuSK)抗体双抗体阳性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的临床特点、诊疗和预后,并复习既往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这一特殊MG类型的认识。方法对作者医院3例AChR及MuSK双抗体阳性的确诊MG病例进行报道,并检索近20年Medline和万方中文数据库,选择国内外报道的上述双抗体阳性的确诊MG病例中包含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诊疗结果的文章,结合作者医院病例分析和总结AChR及MuSK双抗体阳性MG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结果8篇文献中的7例MG,包括作者医院的3例,共10例AChR及MuSK双抗体阳性MG纳入分析,男4例、女6例,平均起病年龄(45.5±24.1)岁,起病症状包括眼睑下垂到呼吸困难轻重不等,受累肌群可包括眼外肌(9/10)、球部肌肉(9/10)、颈肌(7/10)、四肢肌(8/10)和呼吸肌(6/10),肌无力危象发生率高(5/10)。9例行肌电图检查,8例重复电刺激(RNS)阳性,4例行单纤维肌电图(SFEMG)检测者均为阳性。双抗体阳性可在发病之初即为双阳性,也可在AChR抗体阳性基础上随着病情进展而发展形成,多在病情加重时出现,病情好转后亦可出现抗体转阴。溴吡斯的明+免疫抑制剂治疗对多数患者有效(8例中4例有效、4例部分有效);4例患者肌无力危象时使用血浆置换(PE)、2例重症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均有效,2例患者使用环孢素治疗,其中1例有效,2例患者硫唑嘌呤治疗均无改善。结论双抗体阳性MG患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居多,总体受累范围广,病情重,免疫抑制剂治疗个体差异大,PE对于危象效果好,双抗体表达情况随病情动态波动。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调查肝衰竭患者感染念珠菌肺炎的病原菌菌谱并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解放军第302医院1986年1月-2007年12月诊断为肝衰竭合并念珠菌肺炎的患者150例(研究组),并将同期肝衰竭非真菌感染患者154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分析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发现念珠菌肺炎病原菌谱;并对肝衰竭患者合并念珠菌肺炎的相关风险因子如基础疾病重、老年、男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侵人性操作、人工肝治疗、合并糖尿病、应用单一或多种抗生素、提高免疫力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发生念珠菌肺炎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比例(69/150,46.00%)高于对照组(20/154,12.99%,P<0.05),慢性肝衰竭患者比例(78/150,52.00%)低于对照组(129/154,83.77%,P<0.05),MEID评分(25.08±6.43)高于对照组(18.14±8.34,P<0.05).白色念珠菌是肝衰竭患者念珠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但比例呈下降趋势,从1986-1990年的72%下降到2005-2007年的50%,而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比例从1986-1990年的28%上升至2005-2007年的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基础疾病病情重(OR=1.16,P<0.05)、使用两种以上广谱抗生素(0R一&51,P<0.05)、长期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OR=6.27,P<0.05)、侵入性操作(OR=18.5,P=0.05)、中性粒细胞减少(OR=1.99,P<0.05)是肝衰竭患者合并念珠菌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肝衰竭患者合并念珠菌肺炎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但后者所占比例于近年来逐渐下降,而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比例呈升高趋势.基础疾病病情重、使用多种广谱抗生素、长期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侵入性操作、中性粒细胞下降是发生念珠菌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6.
117.
抗感染药物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现状及趋势.方法 对我院2005-2007年抗感染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我院抗感染药物销售金额2007年有所增长,但其占西药总销售金额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各年度头孢菌素类销售金额在抗感染药中所占比例均列第1位,平均为49.16%,β-内酰胺类(包括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在抗感染药销售金额中比重最大,占抗感染药总销售额的平均比例为58.83%.DDDs排序前4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其DDDs之和占年度抗感染药DDDs总和的75.25%、80.27%、80.76%;在DDDs排序前10位药品中,销售金额排序与DDDs排序比>1的占99.97%.结论 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的抗感染药物占主导地位,临床用药合理. 相似文献
118.
119.
目的探讨颅骨修补手术前后患者脑血流的变化。方法对24例早期行颅骨修补手术患者,在颅骨修补前1~2d和术后10~14d,应用16排螺旋CT做脑灌注扫描,记录大脑皮层、基底节和丘脑区域灌注图像上rCBV、rCBF、MTT及TTP等参数值。分析颅骨修补前后双侧大脑皮质,基底节和丘脑相关区域血流灌注数据的变化。结果颅骨修补术前患侧皮质区CBF明显低于对侧,和健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侧在皮质区CBF显著上升,和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侧基底节和丘脑区在术前术后脑血流相关数值虽有所上升,但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颅CT灌注可以及时检测颅脑外伤后不同阶段脑组织血流量的变化,而颅骨修补术可以明显提高患侧大脑皮质区的脑血流量,进而可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0.
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光敏剂CDHS801亚细胞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新型光敏剂CDHS801在膀胱癌T24细胞内的亚细胞定位。方法将传代培养的膀胱癌T24细胞与CDHS801共同孵育,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为成像工具,应用线粒体荧光探针MitoTracker RED CMXRose和MitoTracker Green FM来进行CDHS801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CDHS801、MitoTracker RED CMXRose和MitoTracker Green FM发出的荧光都位于细胞浆内,在细胞核周围呈点状散在分布。结论CDHS801经膀胱癌T24细胞摄取后,定位于细胞浆内,主要分布线粒体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