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17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通过比较MSCT结肠水灌肠、钡剂灌肠(BE)及纤维结肠镜对大肠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探讨三者检查方法在大肠病变诊断方面的优缺点。方法对43例怀疑大肠病变的患者行MSCT结肠水灌肠检查,其中21例先后接受BE检查,22例先后接受结肠镜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对大肠评价范围全面性、大肠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性有无差异。结果MSCT结肠水灌肠、BE、肠镜对大肠评价范围全面性百分率分别为90.70%、95.24%、50%,MSCT与BE比较无显著差异,与肠镜比较有显著差异。MSCT结肠水灌肠、BE、肠镜对大肠病变定位/定性的准确率分别为86.05%/86.05%、76.19%/66.67%、59.09%/77.27%,MSCT结肠水灌肠对大肠病变定位准确率高于肠镜,与BE比较无显著差异。三种检查方法对大肠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MSCT结肠水灌肠对大肠评价范围全面,对大肠病变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52.
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60例行64层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连续病例进行分析评价,心率为46~113次/min,平均(72.10±12.54)次/min。应用1~4级评分标准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统计检查成功率(评分2以上)和图像优良率(评分3以上),比较心率为<60次/min、60~69次/min、70~79次/min、80~89次/min和≥90次/min时冠脉图像质量与心率的关系。同时分析不同心率下图像重建时相选择。统计分析心率与成像质量的关系以及不同心率时,冠脉检查成功率、显示优良率和重建心动周期时相的差异。结果260名受检者,冠状动脉显示成功率为99.26%(2581/2600),显示优良率为88.69%(2306/2600)。心率与成像质量呈负相关(r=-0.92)。心率<70次/min与心率≥70次/min者在显示优良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χ2=44.68,P<0.01)。心率<80次/min,重建时相以舒张中期(50%~75%)为主,心率≥80次/min,重建时相以收缩末期(25%~45%)为主(χ2=98.88,P=0.000)。结论心率与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明显相关,64层螺旋CT在高心率下可以获得达诊断标准冠脉图像,心率在70次/min以下图像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53.
Crohn''''s病MRI检查技术和应用价值--15例小肠钡灌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各种序列在分辨Crohn’s病肠道病变、发现并发症以及判断病变活动状态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明确的 15例Crohn’s病 ,其中 8例急性发作期 ,7例为静止期。所有病例均完成小肠钡灌肠 (SBE)造影、MRI的SE -T1WI、SE -T2 WI、SPIR -T1WI、SPIR -T2 WI和水成像。结果 Crohn’s病MRI呈现肠壁增厚、形态固定、信号改变、管腔改变、浆膜面毛糙、肠系膜血管毛刷征等征象 ,MRI和SBE显示肠道病变节段的符合率为 90 .8%。MRI各序列就病变肠段的阳性率依次为SE -T2 WI(10 0 % )、SPIR -T2 WI(88.5 % )、水成像 (80 .8% )、SE -T1WI(5 0 .0 % )和SPIR -T1WI(4 8.1% )。病变活动期与静止期的肠壁厚度(t=4.72 9,t0 .0 1( 13 ) =3 .0 12 ,Ρ <0 .0 1)和高信号改变 (χ2 =5 .5 3 ,χ20 .0 5( 1) =3 .84,Ρ <0 .0 5 )均有显著差别。结论 相对SBE而言 ,MRI检查判断Crohn’s病更为全面、安全和简便 ,且在发现肠外病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54.
柳洋  韩华璐  赵锡海  王苇 《中国卒中杂志》2018,13(10):1103-1108
颅内动脉和颅外颈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简称并存斑块)在亚洲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早期识别并存斑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用于并存斑块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多种,其中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主要针对并存斑块的影像学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5.
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MR管壁成像技术可直接显示动脉管壁的形态学特征,是目前评价颈动脉斑块的最佳无创性影像学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三维MR管壁成像技术的发展,其在颅内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颅颈动脉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及其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轻度狭窄或无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高分辨率MRI(HRMRI)特征。方法 对103例近期出现脑血管病症状且伴颈动脉AS斑块的患者行颈动脉HRMRI。排除图像质量差或颈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程度≥50%)者。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无狭窄(无狭窄组)与轻度狭窄(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1%~49%)颈动脉AS斑块的负荷及成分特征差异。结果 最终86例患者共155支颈动脉血管纳入研究,轻度狭窄组24支,无狭窄组131支。无狭窄与轻度狭窄组颈动脉管腔面积[(53.40±15.29)mm2 vs (41.30±11.57)mm2, P<0.001]和最大管壁厚度[(2.16±0.90)mm vs (3.30±1.25)mm, 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管壁面积[(31.69±6.80)mm2 vs (32.80±9.33)mm2, P=0.5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存在中度风险斑块、高风险斑块者分别占10.69%(14/131)、6.11%(8/131)和20.83%(5/24)、20.83%(5/24)。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与管腔狭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r=0.430,P<0.001)。结论 无狭窄或轻度狭窄的颈动脉血管仍存在发生不稳定斑块的风险。  相似文献   
57.
目的:评价重建层厚对64层螺旋CT扫描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值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对50例冠状动脉钙化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按1.5、3.0和5.0mm层厚重建,分别计算冠状动脉各段钙化斑块的Agatston积分、体积积分和钙质量积分,比较3种层厚重建之间积分测量值差异。结果:同一患者冠状动脉钙化斑块Agatston积分、体积积分及钙质量积分值于不同重建层厚获得不同结果:重建层厚1.5mm时Agatston积分、钙化斑块体积积分及钙质量积分值分别为(435.3±531.4)、(348.6±418.6)mm3、(89.1±111.9)mg;重建层厚3.0mm时分别为(355.3±465.9)、(304.2±384.8)mm3、(67.8±89.3)mg;重建层厚为5.0mm时积分值分别为(295.9±409.8)、(234.8±315.9)mm3、(54.3±74.6)mg。1.5mm重建层厚钙化积分值高于层厚3.0、5.0mm重建。结论:重建层厚影响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值的大小,薄层重建图像冠脉钙化积分值高于厚层重建图像。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评价心脏静脉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筛选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经影像学和临床其他检查最终证实为无冠状动脉疾病及心肌病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53.5岁),将其冠状动脉CTA图像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采用血管分析测量冠状窦、心大静脉、心中静脉、侧静脉和后静脉近端直径,心中静脉、侧静脉、后静脉及从冠状窦口至心大静脉肉眼可辨别的最远端管腔中心线的长度,对冠状静脉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评分(0~3分),并测定心脏静脉的对比噪声比(CNR)。结果:冠状窦、心大静脉、心中静脉、侧静脉和后静脉的近端直径分别为9.3±2mm、6.8±2.2mm、4.9±1.1mm、3.6±0.9mm、2.5±0.8mm,冠状窦近端上下径明显大于前后径(P<0.05),横截面积为71.4±29.2mm2,冠状窦瓣显示率75%。心脏静脉CT冠状动脉成像重建图像表现为较好的图像质量和较高的对比噪声比。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评价冠状动脉的同时可以评价心脏静脉系统。  相似文献   
59.
当前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和粥样斑块为磁共振成像(MRI)研究的热点之一,这是因为不引起冠状动脉管腔50%以上狭窄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常为具有破裂倾向的易损斑块,斑块破裂随后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无创性、高分辨率MRI具有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判定斑块成分的潜力。本综述总结冠脉斑块MR成像原理,描述现有MRI技术下斑块的信号特点,并讨论MR在斑块成像的新对比剂、靶向分子成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0.
目的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为参照,比较冠状动脉MRA和CTA诊断狭窄的准确性,探讨斑块的MRA表现.材料和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在2周内接受冠状动脉MRA、CTA和CA检查.MRA使用呼吸导航触发的高分辨三维FIESTA序列,CTA检查使用64排螺旋CT.以CA为诊断金标准,评价MRA和CTA检测≥50%狭窄血管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的MRA表现.结果MRA和CTA判断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3.0%、86.9%、86.1%和85.1%、87.2%、86.8%.斑块的MRA复杂信号是MRA高、低估冠脉狭窄的主要原因,钙化是导致CTA高估狭窄的主要原因,MRA可以校正CTA对钙化所致狭窄的错误判断.结论高分辨三维FIESTA序列MR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效能与CTA接近,MRA对显示钙化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比CTA有优势;斑块的MRA表现比较复杂,给狭窄的判断带来困难,也为斑块性质的判断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