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17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脑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斑块进行充分的组织学判读和研究,将有助于全面把握CEA斑块的组织学表现,进而推进临床辅助诊断。方法本文我们将运用数字病理扫描仪对CEA斑块的切片经H&E染色后进行扫描,介绍数字病理扫描在CEA斑块组织学研究中的应用。结果经数字病理扫描所得的图片,有助于全面掌握和保存CEA斑块组织切片的全层面信息;在软件的帮助下有助于非常方便地测量斑块内各成分的大小;有助于精确评估斑块的狭窄程度。结论综上,数字病理成像应用于CEA斑块,结合MRI,有助于高效且准确地判读斑块组成和预测斑块稳定性,亦有助于人工智能的训练。  相似文献   
12.
苑纯  赵锡海 《磁共振成像》2010,1(6):429-431
研究显示,黑血管壁成像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和定量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特征,尤其在颈动脉血管床。采用磁共振技术早期识别易损斑块的重要特征将有助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对该技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然而,目前广泛推广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亦存在一定的挑战性,如应用该技术在冠状动脉等其他血管床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及如何权衡效益/费用比等等。本文重点描述应用磁共振斑块成像技术的共识性观点和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64层CT评价导致急性心脏事件(acute cardiac event,ACE)的管腔狭窄与非钙化斑块的特点.资料与方法 随访40例经64层CT证实的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患者7~12个月,比较ACE患者和非ACE患者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形态特点(斑块的长度、厚度、CT值、表面规则度)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40例患者中10例随访过程中发生ACE,占25%,其中9例管腔狭窄≥50%.ACE患者的非钙化斑块厚度(3.4.4 ±0.9)mm较非ACE患者的非钙化斑块厚度(2.5±0.7)mm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CE患者斑块的长度、CT值及表面规则度与非ACE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管腔严重狭窄者ACE发生率升高,ACE患者的非钙化斑块较未发生ACE患者的非钙化斑块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及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个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卒中影像队列中的267例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根据24 h动态血压将其分为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通过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及图像分析获得颅内动脉Willis环近端血管壁斑块特征,包括最大管壁厚度、斑块内出血、中重度狭窄(狭窄程度≥50%)、多发斑块(斑块数量≥3个)等指标。比较3组基线特征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校正混杂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模式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关系。结果 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分别有36、119及112例。(1)反杓型血压组年龄更大(反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杓型血压组=67.3∶64.6∶61.9岁,P=0.042),合并糖尿病比例更高(反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杓型血压组=46.4%∶41.2%∶22.2%,P=0.037);血压指标中,反杓型血压组24 h平均收缩压更高(反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杓型血压组=144∶139∶136 mmHg,P=0.025)。(2)杓型...  相似文献   
15.
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对照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和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能力。方法 对76例先后进行MSCT和CAG检查者,CT诊断和CAG诊断医师分别判断MB—MCA的有无,载MB—MCA血管形态特征。(1)采用双盲法MSCT和CAG分别独立阅片;(2)相互参照另1种检查结果后再次阅片。应用卡方统计分析方法,判断2种方法发现MB—MCA和判断血管迂曲有无差异。结果 双盲法MSCT发现MB—MCA27例29处,CAG发现2例2处(X^2=24.55,P〈0,05),MSCT发现22处(75.86%)载MB—MCA冠状动脉节段迂曲,CAG发现1处(X^2=28,82,P〈0.05),2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互对照后再次评价,MSCT发现MB—MCA数量同前,CAG新发现7例7处,位置与MSCT一致,2种方法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X^2=10.52,P〈0.05)。对22例MSCT诊断局部迂曲者,CAG也可证实,2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3,P〉0.05)。结论 MSCT较CAG容易发现MB—MCA,CAG发现局部血管迂曲对MB—MCA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形态学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729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CHD)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结果,由2位心血管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MB-MCA的存在,结果一致时诊断为MB-MCA.测量MB厚度、MCA长度及管径,记录MB-MCA位置、包绕情况、MCA两端成角情况,并记录MCA本身以及其近、远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心肌桥近段、远段冠状动脉及壁冠状动脉自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 6729例患者中发现MB-MCA总计1214例(18.0%),1262处.MB-MCA位于LAD者占90.7%(1145例).MSCT显示MCA可被心肌完全包绕(39.3%,496/1262)或不完全包绕(60.7%,766/1262).MCA长度为(18.6±9.0) mm.MB厚度为(2.2±1.7) mm.77.3%的MCA近端或(和)远端成角.MB-MCA近段和远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分别为53.3%和2.3%,MCA本身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为0.5%,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能够清楚显示载MB-MCA冠状动脉全程和MB-MCA本身,并用于评价MB-MCA形态学特征.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易发生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颈动脉高分辨MRI评估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左右侧颈动脉分叉几何形态的差异。方法 对92例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集颈动脉管壁高分辨MRI,观察双侧颈动脉管壁厚度及斑块分型,计算并比较左右侧颈动脉分叉几何参数的差异。结果 左侧颈动脉管壁厚度[1.24(1.09,1.46)mm]与右侧[1.29(1.10,1.5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2,P=0.26);左右侧斑块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左侧颈内动脉(ICA)平面角(Z=-2.69)、近端面积比(Z=-3.43)、颈总动脉(CCA)扩张面积比(Z=-2.87)、ICA5~CCA3弯曲度(Z=-3.17)及二维CCA弯曲度(Z=-2.14)均大于右侧(P均<0.05);左右侧颈动脉分叉角(Z=-1.23)、ICA角(Z=-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左右侧颈动脉分叉几何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可能导致左右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DWI 影像对比青年和中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i schemi c stroke,I S)患者病变 分布特征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伴有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的IS患者颅脑DWI上IS病变的影像学数据。 基于DWI上梗死灶分布特征,将病变分为单发、单区域多发和多区域多发IS病变,同时评估累及前后循 环的情况。患者分为青年组(18~50岁)和中老年组(51~8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数目及位置分 布特征差异。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组与IS病变分布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146例患者,其中青年组69例(47.3%),平均年龄40.5±8.4岁,男性54例(78.3%);中 老年组77例(52.7%),平均年龄62.4±7.1岁,男性42例(54.5%)。两组在病灶数目及分布特征上有 差异(P =0.033),青年患者主要表现为多区域多发病变(50.7%),中老年患者主要表现为单区域多发 病变(37.7%)。单因素l 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青年组相比于中老年组更易发生多区域多发I S病变(OR 2.72,95%CI 1.17~6.29,P =0.020),校正临床混杂因素(高血压史、降压药及他汀的使用情况)和 颅内动脉狭窄率后,两组多区域多发IS病变发生率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OR 2.73,95%CI 1.04~7.12, P =0.041)。在前、后循环病变分布特征上,两组未见明显差异,青年和中老年组均以单纯前循环病变 为主(69.6% vs 75.3%),且单纯前循环病变以皮层下分布为主(56.2% vs 55.2%);在单纯后循环病 变,两组均最常见脑干受累(81.2% vs 89.5%)。 结论 对于伴有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的IS患者,青年患者较中老年患者更容易发 生多区域多发性梗死。两组人群均最常见单纯前循环供血域受累,且以皮层下分布为主;在单纯后循 环病变,以脑干受累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多对比度MRI血管壁成像技术,比较颅内动脉、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 方法 回顾经3D多对比度头颈联合MRI血管壁成像检查确定存在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的患者资料。观察斑块分布情况;测量斑块负荷,包括斑块最大管壁厚度、长度、管腔狭窄程度; 分析斑块内成分,包括脂质坏死核、出血、钙化,对比分析颅内动脉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 学特征。 结果 在入组的45例患者中,共检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03个,其中颅外动脉斑块156 个(76.8%),颅内动脉斑块47个(23.2%)。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大管壁厚度([ 3.2±1.0)mm vs (1.9±0.4)mm,P <0.001]、斑块长度[10.7(7.5~13.7)mm vs 4.3(2.6~6.3)mm,P <0.001]大于颅内动 脉,而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28.0%(20.0%~38.5%)vs 18.8%(10.8%~30.5%),P <0.001]重于颅外 动脉。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脂质坏死核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66.0% vs 21.3%,P <0.001),而 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颅内动脉高于颅外颈动脉(27.7% vs 13.5%,P =0.027)。 结论 在合并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颅外动脉的斑块最大管壁厚度、斑块内脂质 坏死核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而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低于颅内动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 esonance i maging,MRI)特征与相应供 血区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的关系。 方法 横断面研究,入组临床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患者,排除心源性卒中,在发病一周 内行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MR-VWI)检查和常规MRI [包括 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检查,评估症状侧颈动脉斑块负荷和成分特征以及颅内外动脉管腔狭窄度,根据DWI上梗死灶 形态对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和体积进行分析。 结果 共入选1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68例(48.6%)为2型糖尿病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 示2型糖尿病是症状侧颈动脉斑块富脂质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3.35,95%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3~8.43];在兼具富脂质核斑块的患者中,2型糖尿病组颈内动脉 区域急性脑缺血病灶体积([ 15.45±8.97)ml vs(9.09±8.64)ml,P=0.011]和大穿支动脉梗死发生率 [34.0% vs 13.2%,P =0.024)]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 结论 颈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2型糖尿病与症状侧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特征, 尤其是富脂质核密切相关,且更易发生大穿支动脉的梗死,提示MR-VWI细致化分析结合糖尿病因素 有助于临床对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分层和个体化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