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3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25篇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41.
目的:探讨皮质发育不良(CD)大鼠行为和脑电变化及其致痫敏感性。方法:建立大脑CD大鼠模型,用视频录像,Morris水迷宫法检测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并进行颅内脑电图记录及匹罗卡品诱发试验。结果:CD模型鼠20%达Racine标准3级以上有自发性抽搐发作,表现为面部痉挛、节律点头样动作活动和兴奋躁动频繁等;Racine标准仅达1、2级,但CD大鼠30%表现为精神发育迟滞。常态下60%CD鼠额叶皮质及海马脑电图示频繁自发的棘波、尖波、棘慢波等发放,其中90%皮质异常电活动出现在躯体感觉皮质。Pilo诱发试验表明80%CD鼠有3级以上的发作形式和痫样放电。X射线母鼠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见异常。结论:CD大鼠行为、脑电异常,致痫阈值降低,致痫敏感性升高。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胃黏膜三叶因子2(TFF2)的表达变化. 方法 胃前壁黏膜下注射冰乙酸,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T-PCR法分别从蛋白水平及基因水平检测正常组(6只)、溃疡组(42只)和盐水组(42只)大鼠胃黏膜组织TFF2的表达变化.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胃黏膜TFF2蛋白呈弱阳性表达.溃疡术后1d组TFF2阳性细胞即显著增多,至溃疡术后6d TFF2积分吸光度值达到高峰,阳性细胞以靠近黏膜肌层信号较强,壁细胞阳性表达较多.溃疡术后10d及14d TFF2积分吸光度值低于溃疡术后6d组,但仍维持于较高水平;溃疡术后23d TFF2积分吸光度值显著降低,但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RT-PCR结果显示,TFF2 mRNA变化趋势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基本一致,以溃疡术后4d和6d表达较为强烈. 结论 TFF2在维持胃黏膜的完整性和促进其快速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转移相关基因2(MTA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102例ESCC标本反12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MTA2蛋白的表达,统计分析其表达与ESCC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MTA2在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无表达,在部分ESCC组织中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8.6%(70/102),其中强阳性28例;ESCC组织中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MTA2蛋白表达的强阳性率分别为68.2%(15/22)、27.1%(1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 MTA2的阳性表达与ESCC的淋巴结转移数目及淋巴结转移率均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0.006、0.001;流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MTA2蛋白相对含量分别为252.11±30.22、161.42±2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1,P=0.000.结论:MTA2蛋白的阳性表达与SCC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MTA2可能是ESCC一种新的标志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4.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1是一种具有调控细胞增殖、分化、黏附和凋亡,在生物发育及组织修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对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影响。 方法:取SD大鼠四肢骨骨髓,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以未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做对照。 结果与结论:①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 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7 d时,相差显微镜观察多紧密平行排列生长,呈类长柱形,少数呈不规则形;14 d后开始出现细胞间连接,形成数个相互连接的长柱形,28 d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积则变小,排列紧密呈条梭状。②转化生长因子β1 诱导4周后,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可见结蛋白、原肌球蛋白及间隙连接蛋白43的阳性细胞,诱导组各指标的积分吸光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01)。③诱导组心肌肌钙蛋白I呈阳性表达。根据心肌肌钙蛋白I阳性率计算出的心肌样细胞转化率在诱导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④荧光免疫双标技术检测结果显示,经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4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蛋白及心肌肌钙蛋白I蛋白均定位于细胞质且呈共表达。⑤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分化细胞的细胞质内可见到平行排列的肌丝,并富含线粒体、糖原和核糖体。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下可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 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n=30)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15 min 接受专门提高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两组均治疗3 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E 区及足印分析法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 区评分、步长、步宽、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诱导孤独症大鼠模型的复制方法。方法采用妊娠12.5d孕鼠腹腔内注射丙戊酸钠(600mg/kg),所产仔鼠为模型组大鼠;对照组孕鼠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所产仔鼠为对照组大鼠。观察并测试模型组、对照组仔鼠的生长发育、社交及非社交行为、交流和重复刻板动作。结果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非社交性行为增加和社交性行为减少、对社交性气味花费时间减少及重复刻板动作增加(P〈0.05)。结论应用丙戊酸钠复制孤独症大鼠模型,操作简单易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47.
雌激素及其受体与高血压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雌激素(estrogen)是由胎盘及卵巢产生的类固醇激素。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属于核受体超级家族成员,具有广泛的组织分布,为雌激素发挥作用提供了保证。研究表明雌激素及其受体的生物学效应与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疾病密切相关。现将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对高血压疾病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8.
患者,女,22岁,从16岁开始在看电视时发生两次头昏,手足发凉,意识障碍,双眼凝视,四肢阵挛,呼之不应,约2—3分钟可自然缓解,口唇咬伤,无尿失禁,检查血糖在3.0—4.0mmol/L之间,诊断低血糖症。给予口服或静点补糖治疗,临床症状未见缓解。  相似文献   
49.
反射性癫痫又称诱发性癫痫,是指由某种特异性刺激或非特异性刺激通过丘脑皮层系统的激活,反射性地引起癫痫发作。反射性癫痫可以表现出多种类型,其中个别人可以由复杂思维活动而诱发。癫痫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中诱发因素较多,但玩麻将牌诱发反射性癫痫发作并不多,国内受次报道于1994年。现将2010年4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玩麻将牌诱发反射性癫痫发作的1例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0.
不同培养条件对孕中期羊水干细胞分离及扩增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培养条件对孕中期羊水干细胞分离及扩增能力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9月-2008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因医疗指征引产的15例孕16~24周产妇.经腹部穿刺抽取羊水10~20 ml,收集细胞并根据培养条件不同分为4组:(1)低糖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LD培养基)+10%胎牛血清(10%血清组);(2)LD培养基+20%胎牛血清(20%血清组);(3)LD培养基+15%胎牛血清+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bFGF组);(4)LD培养基+10%胎牛血清+0.1%明胶铺板(明胶组).比较各组培养的原代细胞集落数和成纤维样细胞集落数、细胞形态、可传代次数等;采用流式细胞仪、RT-PCR技术对各组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进行鉴定;诱导各组向脂肪细胞分化;并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1)10%血清组、20%血清组、bFGF组及明胶组的羊水干细胞扩增培养的成功率分别为60%、73%、73%及60%,10%血清组及明胶组分别与20%血清组及bFGF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细胞集落数分别为(0.9±0.5)、(2.6±1.5)、(2.9±1.5)、(1.1±0.8)个,10%血清组及明胶组分别与20%血清组及bFGF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成纤维样细胞集落数比例分别为46%、49%、64%及44%,各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第2代细胞经诱导均可分化为脂肪样细胞.(3)bFGF组有5例持续传代5次以上,细胞形态稳定,细胞数多达1 ×107个以上,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染色体核型分析各组均正常.(5)流式细胞仪及RT-PCR技术检测显示,bFGF组传代的细胞均能表达干细胞的标志物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4(SSEA-4)、Oct-4及Nanog基因,而其他各组在传代中细胞出现分化或停止生长.结论 孕中期羊水中可成功分离获得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群,适当的血清浓度及添加bFGF能增加羊水干细胞扩增培养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