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6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31.
家兔卵巢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雅芳  王云祥  赵玲辉  赵大勇 《解剖学报》1997,28(4):417-421,I016
为探讨卵巢淋巴管的形态特征,用透射电镜观察和图像分析方法研究了家兔卵巢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卵巢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间的连接方式有3种,即端端连接(14.0%)、重叠连接(32.7%)及插入连接(53.3%)。其中伴有粘着装置的占48.6%,未见到开放的连接。卵巢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质膜小泡,分布于管腔内表面、管腔外表面和游离于胞质内,其中游离于胞质中的最多(45.7%);小泡的平均最大直径为61.5±1.5nm;体密度为0.0762±0.0015;数密度为130.9±4.0个/μm3。本研究认为,在组织液和大分子物质转运途径中,卵巢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转运功能可能是以质膜小泡的运输为主,内皮细胞间连接所形成的通道作用可能较小。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钙粘蛋白的表达与癌淋巴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取胃癌标本14例,正常胃组织标本2例。通过E-cadherin、β-catenin和LYVE-1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肿瘤淋巴管的表达。结果:LYVE-1在正常和癌组织淋巴管阳性表达,正常淋巴管E.cadherin、β-catenin表达阴性,β-catenin在胃癌淋巴管表达弱阳性,β-catenin在淋巴管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有无转移有负相关性。结论:LYVE-1在淋巴管特异性表达,E-cadherin/β-catenin复合物在淋巴道转移过程中,对肿瘤细胞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起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肺癌组织E-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LYVE-1特异性标记淋巴管;探讨钙黏蛋白及其受体在癌细胞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取肺癌手术材料30例,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E-cadherin、β-catenin和LYVE-1在癌细胞及淋巴管的表达。结果癌细胞对E-cadherin、β-catenin呈阳性表达,低分化组、有淋巴结转移组E-cadherin表达减弱。淋巴管对LYVE-1阳性表达,E-cadherin阴性表达,β-catenin弱阳性表达。结论LYVE-1在淋巴管特异性表达;E-cadherin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E-cadherin/β-catenin复合物对肿瘤细胞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胎盘型谷光甘肽S-转移酶(GSTP1)在不同病变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将良性增生组(BPH)和前列腺癌组(PC)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GSTP1的表达.结果:GSTP1在BPH的组织中表达显高于PC 组织(P<0.01).结论:GSTP1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观察葛根素与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去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的影响,以证实二者联合应用对心肌梗死后大鼠胆碱能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实验用Wister大鼠160只,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心肌梗死模型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和联合用药组.分别与术后6h、2、4、7和14d取材,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应用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密度.结果 心肌梗死模型组术后6 h、2、4、7和14d时,梗死区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密度均比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联合用药组术后7 d和14 d时,梗死区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密度较心肌梗死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与神经生长因子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中西药结合能够明显减缓大鼠心肌梗死后的去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降低猝死率.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索实时监测GHRP对心肌细胞内[Ca2 ]i和NO调控的双标记方法,为研究GHRP对心脏直接保护效应机制提供新方法。方法用改良的Langendorff恒流灌注仪系统和酶解法急性分离SD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在LSCM下分别以Ca2 探针Rhod-2/AM和NO探针DAF-FM/DA对心肌细胞内Ca2 和NO进行双标记并观察GHRP即时刺激对两者的调控影响。结果在LSCM下心肌细胞内Ca2 呈红色荧光,NO呈绿色荧光,两者双标记后呈现黄绿色荧光,GHRP使红色荧光出现瞬时增强后又迟缓地回降,绿色荧光强度没有明显变化,双标记下GHRP对两者的调控同单标记结果。结论LSCM下实验中设计的双标记方法能实时监测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内Ca2 和NO存在及GHRP对两者同一时相调控作用,引起[Ca2 ]i两个时相的变化,而对NO信号系统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检测结肠癌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探讨VEGF-D和VEGFR-3在淋巴管生成以及结肠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55例不同时期,不同分化程度的人结肠癌组织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VEGF-D和VEGFR-3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应用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检测结肠癌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结果 在55例结肠癌组织中,VEGF-D的阳性表达率为54.5%,明显高于在癌周正常组织内的表达(P<0.05);结肠癌组织中VEGFR-3表达的阳性率为69.1%,明显高于在癌周正常组织内的表达(P<0.01);并且VEGFR-3的表达与VEGF-D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在结肠癌组织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浸润深度超过肌层组,DukeC、D期的VEGF-D的表达水平和LMVD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浸润深度未超过肌层组,Duke A、B期(P<0.01),经计数淋巴管数量,癌组织中的LMVD明显高于癌周正常组织(P<0.01),并且LMVD与VEGF-D的表达显著相关(P<0.01).结论 结肠癌组织中VEGF-D的表达水平随着癌的浸润和转移程度的增强而增高,并且通过上调其受体VEGFR-3的表达而促进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从而促进癌的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38.
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测手背皮神经血液供应情况 ,为以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的设计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在 2 0侧灌注红色氯仿油画染料的成人上肢标本上 ,显微解剖观测了手背皮神经的营养血管的来源、数目、外径、分布范围、穿出深筋膜的位置、与皮神经及浅静脉的关系等情况。结果 营养动脉多在皮神经的深内侧以降支方式伴行 ,手背的皮神经血管网可达其两侧 3 0cm的范围 ,各部位的皮神经营养网外径接近。结论 手背皮神经的营养血管血供可靠 ,可设计相应的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h2对小鼠移植瘤生长及其对细胞间连接黏附分子(JAM)在癌组织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方法:昆明种小鼠40只,前肢皮下接种S180小鼠癌性腹水0.2 mL,成瘤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给予人参皂苷Rh2(20 mg·kg-1)灌服,2 mL/只;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6周后取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JAM-1,JAM-2在癌细胞、淋巴管及血管的表达。结果:对照组JAM-1阳性表达的肿瘤细胞吸光度(A)549.90,实验组340.55,P<0.05;JAM-2阳性表达弱。对照组JAM-1和JAM-2阳性表达的血管数密度分别为2.33和1.34,实验组分别为1.09和0.9。对照组JAM-1和JAM-2阳性表达的淋巴管数密度分别为2.23和1.88,实验组分别为0.99和0.79;两组间的差异均为P<0.05。结论:人参皂苷Rh2通过下调JAM在肿瘤细胞的表达,抑制肿瘤组织血管及淋巴管的生成,进而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观察胰头动脉的分布及血液供应,并对胰头的血管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进行阐述.方法 24例成人尸体标本和4例儿童尸体标本采用甲醛固定、动脉乳胶灌注、ABS动脉铸型3种方法,22例临床血管造影检查者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系统地对胰头动脉分布和血液供应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出现率为100%,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分支到十二指肠和胰头供应血液;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出现率为98%,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者占96%.供血范围与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基本一致.在走行过程中与胆总管之间有着螺旋盘绕关系;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出现率均为100%,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空肠动脉,起点变异较大.血液供应至胰头下1/3部分和邻近的十二指肠.结论 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血供丰富,且与胆总管螺旋盘绕,临床手术中应加以注意;胰十二指肠下前、后动脉单独或共干起源于空肠动脉应在其进入胰头前,于钩突的左缘处结扎,避免误扎空肠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