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研究种植赝复重建上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1989—2002年11例肿瘤切除导致的上颌骨缺损的患者,应用种植赝复完成上颌骨缺损的功能与外形重建。结果 植入的种植体可以实现骨结合并完成种植赝复,修复体固位良好,重建后患者的面形改善,发音及咀嚼功能得到很好的恢复。结论 此方法是上颌骨缺损的重建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2.
目的 研究髂骨移植同期种植行下颌骨节段缺损功能重建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肿瘤切除和外伤致下颌骨节段缺损的病人。通过血管化和非血管化髂骨移植建立下颌骨连续性,同期植入牙种植体行功能重建。结果 移植的骨块成活,植入的种植体可以实现骨结合并完成种植义齿修复,恢复了患者的咀嚼功能和外形。结论 骨移植同期种植修复下颌骨缺损在恢复外形的同时可早期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 相似文献
73.
通过观察光动力治疗后鲜红斑痣动物模型鸡冠的形态学变化,选择光敏剂损伤鸡冠微血管的最佳参数。方法:102只动物随机分成6组6组,3组对照组(空白对照、单纯照光组、单纯光敏剂组);3组实验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光敏剂浓度(5、7.5、10、12.5、15mg/kg体重),功能密度(50、100、150、200mW/cm^2_,能量密度(15、30、45、60、120、135、180J/cm^2)及给药至照 相似文献
74.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下颌前突口腔功能间隙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下颌前突病例,随着牙合关系的改变,口腔功能间隙面积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5例骨性下颌前突病例,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观察口腔功能间隙面积的改变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20例骨性下颌前突患者观察期内不经任何治疗,作为对照组,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较术前口腔功能间隙测量值减小(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前口腔功能间隙面积实验组和对照组无差异(P〉0.05),术后实验组口腔功能间隙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口腔功能间隙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下颌前突可使口腔功能间隙明显减小,术后应防止发生舌咽功能紊乱,并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75.
口腔颌面颈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颈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病因、临床诊断、围术期准备及救治等.方法回顾近三年我院颌面创伤整形外科收治的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6例,分析其形成原因、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受伤血管周围有明显漩涡形成;并根据患者病情行CTA、MRI、DSA及经股动脉插管造影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6例患者中有2例行局部组织清创,并结扎受损血管,1例因颈内动脉闭锁行保守治疗、1例应用介入法行支架植入封堵治疗,其余患者均采用修补或结扎受损颈外动脉的方法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均痊愈,无意外死亡,未出现其他新的明显并发症.结论创伤是造成颌面颈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主要原因;对急诊患者而言,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常具有发病急、症状重、潜在危险性高、并常伴有邻近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张口受限及骨折等症状;对常规入院患者,其假性动脉瘤症状常被其他症状所掩盖,具有隐匿性较强、易被忽视的特点.故临床上应密切结合致伤原因、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影像学检查等,即可对创伤性假性动脉瘤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而及早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76.
77.
可谱诺(盐酸氯普鲁卡因)是一种短效局部麻醉药,国外较早应用于临床,但多用于硬膜外麻醉,在口腔颌面外科拔牙术中很少应用。本研究采用可谱诺对拔牙患者进行口腔局部麻醉,对其麻醉镇痛效果及副作用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8.
复合骨预制髂骨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将一定形状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 2 (rh BMP- 2 )、胶原、珊瑚复合骨植入狗髂骨区 ,预制一定形状和结构的骨组织瓣的可行性。方法 将复合骨植于狗髂骨区 ,同期植入钛种植体 ,3个月、4个半月取材。通过体视学、X线片及组织学等观测指标 ,分析应用 rh BMP- 2、胶原、珊瑚复合骨预制组织瓣的可行性。结果 复合骨植于狗髂骨区 ,3个月时 ,复合骨已转变成骨组织 ,髂骨形状改变 ,并带有种植体 ,种植体与新骨间是骨界面 ;4个半月时新生骨改建为成熟骨。结论 rh BMP- 2、胶原、珊瑚复合骨适用于体内预制具有一定形状和结构的骨组织瓣。 相似文献
79.
骨牵张技术治疗下颌骨获得性畸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用骨牵张成骨技术治疗下颌骨获得性畸形的方法和经验,方法:7例因下颌骨创伤或肿瘤切除后遗留下颌骨畸形患者,采用新型内置式骨牵开器进行骨牵开术,术后潜伏期为7天,牵引节律为1mm/天,2次/天,牵引结束后固定6—8周。结果:7例患者的咬合关系和面形均得到理想恢复,最大牵张距离为3cm,最小距离为9mm,伤口无并发症。结论:骨牵引延长技术可以很好地适用于下颌骨骨折错位愈合或骨缺损患者,尤其适用于软组织不足,不易覆盖植骨的患者,此外,不需要另取自体骨移植。 相似文献
80.
大块下颌骨缺损的个体化数字设计及外形与功能重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利用快速成型与反求技术建立大块下颌骨缺损的外形与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 2002年4月~2004年8月,大面积下颌骨病变截除术后遗留大块下颌骨缺损患者4例,男1例,女3例,年龄21~42岁。均为二期修复,术前张口度1,8~2,5cm,平均2.2cm,均存在开闭口运动偏斜。采用CT数字化图像数据,利用Mimics图像软件和Geomagic Studio曲面重构软件镜像恢复下颌骨缺损区数据及种植体结构设计,快速成型技术制作缺损下颌骨的树脂模型,通过铸造技术制造纯钛修复支架,修复缺损重建功能。结果 术前CT扫描数据可以直接被图像设计软件使用,精密制造出缺损下颌骨的树脂模型和钛支架,并可以设计良好的种植体。术后4例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随访3个月~2年,缺损区面部外形恢复满意,开口度3.0~3.4cm,平均3.2cm。咬(牙合)关系正常,开闭口功能正常无偏斜。1例术后6个月行种植义齿镶复,咀嚼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利用快速成型与反求技术进行个体化修复大块下颌骨缺损,方法简便,修复精确,可同时修复外形及重建咀嚼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