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 毫秒
81.
目的:观察重症胰腺炎(sAP)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自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动态变化,评价其作为SAP预测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1月~2008年8月就诊于自治区人民医院胰腺外科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包括15例重症胰腺炎患者(SAP组)和30例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AP组),同时选取2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于治疗前后分别取患者静脉血5ml,分离血清,并分别测定AP组、SAP组及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后TNF-α、IL-8、IL-6、CRP水平。结果:治疗前,SAP组TNF-α、IL-8、IL-6及CRP较AP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SAP组IL-6及CR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而TNF-α和IL-8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IL-6及CRP可能能够早期预测急性重症胰腺炎预后,并能够在-定程度上反映出疾病的严重程度,同时有助于临床疗效的判断。而TNF-α和IL-8在预测及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和临床疗效判断方面仍需要进-步证实。  相似文献   
82.
本文通过归纳总结权威医学数据库上所有关于腹腔镜治疗肝包虫病的文章,对这一领域的进展和现状进行回顾并评论.在国内外,各种开腹治疗肝包虫的代表性手术方式,目前腹腔镜都已全面开展.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的腹腔镜下包虫囊肿穿刺引流术为腹腔镜治疗肝包虫病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腹腔镜内囊摘除术凸显了多方面优势.而腹腔镜外囊剥离术由于"根治"而又微创的优势,复发率低,是最理想的手术方式,虽国内外至今开展例数较少,却昭示了广阔的前景.腹腔镜肝叶、肝段切除术由于手术的高风险、高难度受到限制,处于探索阶段,适应证最为狭窄.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在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使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79例、切口疝4例,观察术后疼痛、切口感染、慢性疼痛及复发等并发症。结果83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1例右下肢高位截肢后同侧巨大斜疝病人发生术后疝囊残腔积液,无复发;其余病例无因局部疼痛用止痛剂者,无切口感染、浆液肿、阴囊血肿、疝复发、睾丸萎缩等并发症。结论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在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使用可减少复发、疼痛、感染等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4.
两型肝包虫病手术疗效5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两种类型肝包虫病即肝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和肝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手术治疗的方式、适应证及其疗效。方法对我院2002年6月到2006年11月手术治疗的肝囊型包虫患者519例和1995~2006年手术治疗的28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手术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CE组:CE内囊摘除术(A组)术后残腔并发症、带管时间等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其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则低于肝切除术(D组)(P〈0.01);手术D组的平均住院天数、肝功不全发生率、手术耗时及出血量等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临床治愈518例(99.8%),死亡1例(0、2%)。(2)AE组:28例中AE行根治性手术治疗19例,其10年存活率100%,而姑息性手术治疗9例,10年存活率44%(P〈0.01)。结论(1)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治疗可根除因内囊摘除术所致包虫复发和胆瘘等并发症,与肝切除相比具有创伤较小、并发症少的特点,故可认为是CE的首选术式;(2)对于邻近大血管、重要脏器组织或周围解剖层次不清的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术可在有效消灭残腔的同时,减少了手术难度及外囊剥除术所致手术风险;(3)扩大半肝切除胆道血管重建术是治疗AE有效根治手段,其技术关键是应按无瘤术的原则切除病灶并行胆道血管重建,而AE患者术前综合评估尤其肝血管和胆道成像可明显提高根治性切除率。  相似文献   
85.
多器官泡状棘球蚴病的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器官泡状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6年收治的9例多器官A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中根治性肝肺切除2例,4例给予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疗效良好,2例因其肝胆和颅脑并发症行手术治疗,辅以化疗,1例因自动放弃治疗而死亡。结论多器官AE的诊断和治疗均有一定难度。多器官AE必须通过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诊断,根治性切除是首选方法。但因存在多器官的受累难以手术根治,故有效的药物化疗能在很大程度上延缓患者的生命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6.
目的 :初步探讨劈离式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病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于 2 0 0 4年 9月 15日在西北地区首次实施劈离式原位肝移植治疗一家兄妹 (15岁 ,5岁 ) 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供肝重量 12 80 g ,行胆道造影后合理设计劈肝路途 ,用超声刀和双极电刀逐步劈离成左半肝 (380 g)和右半肝 (90 0g)。采取“背驮式”移植方法分别将右半肝移给哥哥并置胆总管外引流 ,将左半肝移给妹妹并置胆总管活动性内引流。 结果 :整个手术历时 16h ,顺利完成 2例肝移植 ,除胆红素和转氨酶短暂升高外其他生化指标基本正常。术后 3个月 ,2例患儿生活质量、新肝功能良好 ,哥哥谷草转氨酶 4 0IU/L ,谷丙转氨酶 37IU/L ,总胆红素 2 1μmol/L ,白蛋白 38g/L ;妹妹谷草转氨酶 2 5IU/L ,谷丙转氨酶 17IU/L ,总胆红素 17μmol/L ,白蛋白 4 0 g/L。 结论 :劈离式小儿原位肝移植方法可行 ,对影像和手术技术要求高 ,是有效利用供肝的肝移植技术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外囊完整剥除术治疗肝包虫病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1月-2013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腔镜外科施行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6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56mL,术后5例术区局限性积液,右侧胸腔积液3例,2例出现轻微胆瘘,术后2w内愈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的根治性手术,并可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8.
目的观察每日1次顿服非洛地平缓释片(波依定)5 mg或10 mg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评价其降压谷峰比值,观察单药达标率.方法124例符合要求的轻中度高血压病病人,随机顿服波依定5 mg或10 mg,或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 mg或60mg,均服用4周,观察血压变化和降压谷峰比值.结果波依定组的最大降压幅度为(18.7 mmHg±10.4 mmHg)/(15.7mmHg±7.8 mmHg),有效降压50例,总有效率为83.3%,降压谷峰比率SBP为64.6%,DBP为62.6%,各指标与拜新同组相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依定组副反应发生率11.7%(7/60),与拜新同组10.9%(7/64)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顿服波依定5 mg或10 mg24 h降压作用可靠、持久,病人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提出肝血管瘤临床评分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14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施行手术切除、肝动脉栓塞术(TAE)、RFA治疗或随访观察,观察其治疗情况,手术时间,术后1周ALT水平,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评价其临床疗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肿瘤直径、位置、肿瘤直径增长速度4项相关因素,提出肝血管瘤临床评分:分值≥4分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对不宜或不愿行手术切除者,可考虑TAE或随访观察;分值<4分且未合并危险因素者可随访观察,合并者视患者个体情况选择个性化随访、再评估后手术切除、TAE或RFA.采用门诊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6月.结果 (1)治疗情况:①手术疗效,380例患者肿瘤完整切除.195例患者症状缓解,17例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手术时间为(175±15) min,术后1周ALT为(139±14) U/L,术后住院时间为(11.5±1.4)d,术后发生并发症58例.②TAE疗效,37例患者行TAE,术后CT检查示1例患者瘤体未见强化;36例瘤体部分强化,体积缩小25% ~ 90%.13例患者症状缓解,10例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手术时间为(67 ± 13) min,术后1周ALT为(64±13) U/L,术后住院时间为(6.8±0.7)d,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③RFA疗效,16例患者行RFA,术后CT检查示2例患者瘤体未见强化;14例瘤体部分强化,体积缩小29%~72%.3例患者症状缓解,1例患者未缓解,手术时间为(75±26) min,术后1周ALT为(41±18) U/L,术后住院时间为(5.3±2.7)d.④随访观察情况,81例仅随访观察患者中24例症状消失,8例未缓解,49例仍无症状.20例肿瘤缓慢增大,3例因肿瘤增大迅速行手术切除,无并发症发生.(2)临床评分:分值≥4分患者176例,手术切除159例,TAE 8例,随访观察9例;分值<4分患者338例,手术切除221例,TAE29例,RFA 16例,随访观察72例.(3)随访情况: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 15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89个月,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肝血管瘤的有效方法,TAE及RFA具有创伤小的优点,但疗效欠佳,随访观察可作为暂无手术指征患者的选择.肝血管瘤临床评分可作为选择治疗方式的参考依据,但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Th17细胞特异性细胞因子IL-17 m RNA在肝脏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4例经手术确诊的肝脏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组织分为3组:病灶组织(L)组,病灶邻近组织(PL)组和正常肝脏组织(N)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受试者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 m RNA的表达。结果:IL-17 m RNA水平在L组、PL组和N组分别为(4.920 7±5.386 4)pg/m L(0.234、9±0.417 9)pg/m L和(0.055 7±0.114 9)pg/m L,L组较PL组和N组明显升高(P0.01);PL组较N组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7 m RNA在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病灶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可能和棘球蚴感染过程中所致免疫损伤和炎性肉芽肿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