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动物模型是现代医学认识生命科学客观规律的实验方法和手段。通过动物模型的研究 ,进而有意识地改变那些自然条件下不可能或不容易排除的因素 ,以便更加准确地观察模型的实验结果。器官移植更需要各种脏器的移植模型 ,以进行移植免疫、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剂应用 ,移植后病理、病理生理、生化及器官保存方面的研究。在器官移植各种模型中 ,心脏移植模型以其特有的优越性显示了其既简单又实用的价值 [1 ]。为了开展移植领域的研究工作 ,我科近年开展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 ,现将移植中一些体会报道如下。1 实验动物的选择及显微外科的基本…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不同感染泡球蚴动物模型的方法,找出适合肝移植的最佳感染模型。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A组(皮下注射接种感染组)、B组(开腹直视肝穿刺注射感染组)、C组(经皮肝脏穿刺接种感染组)。感染3个月后观察各组大鼠的感染率、死亡率,ELISA检测Th1类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在血浆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ELISA检测3种方法感染大鼠外周血中IFN-γ、IL-10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下注射泡球蚴成功建立了E.m感染大鼠模型,其中死亡0只,死亡率0%(0/20),感染率60%(12/20)。结论皮下感染泡球蚴的动物模型更适合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泡状棘球蚴感染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50只BN大鼠作供体,50只泡状棘球蚴感染的Lewis大鼠为受体,通过"二袖套法"施行大鼠原位肝移植。用改进的二袖套法对大鼠行原位肝移植,移植中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进行吻合,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胆道采用支架法进行胆道重建。结果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共50例,术中未出现死亡,存活时间最短为5h,48h存活率为96%(48/50)。结论只有熟练地掌握手术技巧,细致耐心的操作,最大程度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才能得到良好的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64.
包虫病影像诊断技术和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虫病是严重危害中国西部人群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手术仍为包虫病临床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该文通过对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等两型肝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和各种术式回顾性分析总结后,综述如下:1)超声检查主要用在两型包虫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是在农牧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普查时,超声以其便携低耗易行的特点成为首选.近来用超声对肝两型包虫病病灶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的基础上进行灰阶超声造影检查,超声造影可以更好地显示其病灶的确切范围,周边增值带微循环血供状态,为肝包虫病外科手术提供更多的诊断治疗信息.2)囊型包虫病CT/MRI均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囊肿,病程发展中出现子囊、囊膜剥离、囊壁及内容物钙化等特征;泡型包虫病CT/MRI均表现为非均质实性肿块,内部有小圈状和颗粒状钙化,中心常出现液化坏死,形成"地图状"外观.其类似肿瘤的浸润生长可压迫和侵蚀肝血管和胆管并伴远处血行转移.MRI水成像技术对不典型包虫病有独特的诊断效果;CT/MRI血管成像和胆系成像有利于诊断包虫并发症;CT/MRI灌注技术、MRI扩散成像和波谱成像有望实现活体无创的分子影像诊断.3)肝囊型包虫病:(1)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是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的首选术式;(2)外囊次全切除术可有效消减残腔,避免胆瘘等,能减少手术时间及外囊完整剥除术所致手术风险;(3)肝内囊摘除术仍是主要方法,术中应经胆道或胆囊管美蓝造影以确认是否胆漏.4)肝泡型包虫病:(1)根治性肝切除是治疗首选方法;(2)姑息性病灶切除手术,因继发难治性肝切面胆瘘而宜慎重采用;(3)肝移植是治疗两型包虫病终末期最后手段,术后仍存在复发的可能,需酌情服用抗包虫药,如阿苯达唑片剂或其他剂型(乳剂、脂质体口服液等).  相似文献   
65.
11例肝包虫外囊剥除术临床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包虫外囊剥除术治疗肝包虫病的疗效。方珐:采用肝包虫外囊剥除术治疗11例肝包虫病患者。结果:全组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无胆瘘、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肝包虫外囊剥除术治疗肝包虫病是一种合理而可行的新术式,可解决以往传统的内囊摘除术由于囊液外溢导致的复发问题,远期临床疗效尚需积累更多的病例和进行更长期的随访以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泡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肝移植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方法:快速肝、肾联合切取供肝,其热缺血时间控制在6min内。2例肝泡球蚴病患者分别采用“经典式”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并行空肠肝总管Roux-en-y吻合术,观察2例治疗效果。结果:2例患者肝移植后1~3周左右出现胆汁性状改变,量少、色淡、稀薄。2个月左右形成“胆泥树”,分别于移植后45d和4个月,因胆道反复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和肝、肾功能衰竭死亡。结论:(1)肝泡球蚴病呈“类癌”样浸润性生长,可直接侵犯胆道内皮细胞,其本身的液化坏死物堵塞胆道造成胆道高压,与胆道的感染互为因果。(2)肝泡球蚴病肝移植因其早期侵犯胆道及高胆道并发症,放置“T”型管具有必要性。(3)泡球蚴病感染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耐受现象,应注意该类患者肝移植后的免疫抑制药物剂量的选择。  相似文献   
67.
坐骨神经痛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从腰、臀经大腿后、小腿外侧引至足部的疼痛,属中医的“痹证”范畴。鉴于本病病因复杂,正虚邪恋。因此,笔者采用扶正祛邪、益气通络之法,自拟益气通络汤治疗坐骨神经痛,收效颇佳,现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各有不同。其中《素问  相似文献   
68.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遗传、膳食结构不合理、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应激增加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近20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加,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众所周知,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相关。  相似文献   
69.
70.
为探讨丹参治疗溃疡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将72只大白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丹参组、洛赛克组、模型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Okabe乙酸涂抹法制作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模型,在造模结束后24h,各组分别以10ml/kg体重给药或给生理盐水,丹参组5g/kg、洛赛克组20mg/kg、模型组与正常组灌服生理盐水,每日1次。在第7、14、21d分别观察溃疡愈合指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溃疡愈合质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FGF、bFGFR的表达情况。结果丹参组可以促进溃疡愈合,其愈合质量优于洛赛克组。溃疡形成后造模各组bFGF、bFGFR表达增加,并且随着溃疡愈合其表达逐渐减弱,在溃疡愈合的各个阶段,丹参组的表达水平均优于其他组别,洛赛克组则与模型组差异不显著。结论丹参能够促进bFGF、bFGFR在溃疡愈合中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大鼠乙酸胃溃疡并且提高愈合质量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